肖 蓉
谈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抗争与拯救
肖 蓉
村上春树是日本小说作家新秀,凭借《且听风吟》获得日本新人奖,成为日本一线作家,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关注。其中村上春树的另一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反响巨大,印刷数量剧增,市场需求紧俏。《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的特色在于运用真实的手法,没有对虚构的故事情节进行渲染,而是通过真实的笔调叙述身边平凡的爱情故事。
《挪威的森林》一如既往地采用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基调——孤独。作品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的世界正是以青年时代、甲壳虫乐队、大学纷争、越南战争为特征的年代。日本的很多传统在经历二战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推进而被抛弃。这个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社会的竞争越演越烈,生活带来的压力也达到顶峰。人们生活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中,彼此之间缺乏交流,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为了生存不得已在此生活,生活空虚,精神寂寞,没有任何寄托,完全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不能够融进社会中,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就是描述了人们理想的社会是遥不可及的,人们遭遇各种困惑。
在小说中,渡边、直子、木月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活动。在渡边的眼中,木月是非常外向的,在三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中,木月起着领导的作用,他经常采用一些有趣的谈话内容作为调节气氛的方法。木月的言谈举止都非常得体,是一个反应迅速、头脑敏捷的人。可事实上,木月却是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人,精神上更是脆弱,他通过一系列手段想改造自己,塑造新的形象,可是事与愿违。木月不能适应社会,也不向现实低头,最终改变自己没有成功,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立,不与外界进行沟通和接触,在学校中只生活在三个人的小团体里。当他个人的梦想破灭时,他想到了轻生,在自家车库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寂寞和孤独的情感,也是在表达对自己人生的无可奈何,在生命终结前,连封遗书都没有留。关于木月的死,报纸上有很少的报道,后来就没人再提起。木月自杀不是因为对生活感到厌倦,其实他也留恋社会,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木月在死之前最后见的人不是他的女友,而是他们三人团体中的渡边,并且与渡边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台球比赛,这样的举动说明了木月尽管已经死了,可是两人的心一直牵绊着,所以冥冥之中直子和渡边的相遇是小说当中的自由安排。
直子和木月很相像,表面上看直子是具有时代感和独立个性的女性,事实上她是不能融入社会。当渡边走进她的生活时,她试图通过渡边这个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伴随渡边一同闯进外面的世界中,却也是以失败而告终。木月死后,渡边和直子相遇在东京街头,这是偶然相遇,两个人并不怎么交流,直子一直关闭自己的心扉,不能够真实地表露自己内心的世界,只是看着渡边徘徊在街道上。直子内心的收敛同样一部分是来自木月自杀的阴影,她与外界之间树立着一道屏障,这完全是她的心理作用,直子待在自己内心的世界中,这个世界里只有她自己,直子独自承受着寂寞和孤独,也不希望任何人闯入她的内心世界,不希望受到骚扰。渡边面对这样的直子一心想改变她,希望能够帮她走出心理世界,所以渡边经常去探望直子,与她保持通信,并且将自己的朋友“敢死队”和永泽的故事告诉她,就是想将她带出她的内心世界,可是结果还是失败了。直子不愿意成熟,不愿意长大,她的节奏恰是她内心真实的反映。当直子听到玲子演奏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这首乐曲时,她身不由己地掏出100元钱,每次听到这个节奏,直子都不高兴,感觉像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努力寻找出路却怎么也找不到。直子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状态,她知道早晚都要体会成长过程中的痛苦,所以当直子20岁的时候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这种行为来表示她对社会的抵抗。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主旨是恋爱和现实主义,但笔者另有看法,通读小说,表面上看是在描写现实主义,但实际上主旨在于自我拯救。《挪威的森林》之所以受到读者的追捧,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下很多青少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他们需要通过社会途径来拯救自己,这部小说恰好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能够产生共鸣,就跟琼瑶的小说一样,都是因为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社会充满幻想和迷茫。作品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迷失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的人。在这三个人的小世界中,木月、渡边、直子他们相继迷失自我,他们有的拒绝妥协社会现实,有的是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有的是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但他们存在共同点,那就是迷失。小说中出现一个叫绿子的人物,她能够在社会中进行定位,很好地找到自己,所以作者村上春树将她看做沙漠里的绿洲,具有拯救干旱的能力。虽然绿子也是孤独寂寞的,但她有打开心扉的势头。绿子在作品中就像拯救人们的救星,她的痛苦是不同的劳动的痛苦。一般来说,拯救的人往往要承受不同的痛苦折磨,经历这些痛苦后,拯救的人才能摆脱迷茫。不过,村上春树笔下的直子表现出来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说,她有一种来自自己根本存在的快乐因素。
小说中描述的人物主要角色都是因为对人生的不成熟而相继迷失。在这个复杂又纷扰的社会中,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因此常常感到担忧,对自己以外的人常常感到恐惧和茫然。比如,在直子的内心世界里,自己和其他人面对的好比是一口深深且干涸的枯井,而且没有人知道井所在的位置,也就意味着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她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因此摔下井里,如果是直接摔断脖子而死,这样倒是不受罪的。倘若摔断的只是腿或者脚,人却还活着,这该如何是好?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大声呼救,也不会有人来拯救,连呼救的声音都听不到,身边到处是死去的人留下的白骨,井内到处是蜘蛛、蜥蜴等乱窜,让人毛骨悚然,到处充满阴森森的环境。可是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头顶上晃动的井口,有一些光亮,好比严寒冬季的月亮。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死去该是多么悲惨和不幸。不同的类型造成这些人的不完全和自我迷失。木月从小就活在直子的二人王国里,他远离社会的干扰,当他进入青春期时,因为不能和直子过幸福的生活,他的内心世界就坍塌了。木月的死亡对直子来说是非常不安的,她活在自责中,也失去了心爱的人。木月的死亡也给渡边带来了生死的迷茫。玲子是具有钢琴天赋的孩子,可是在青春期刚来的时候却断送了自己钢琴之路的前途。对于应该怎样救赎人们,小说给出了村上春树的理解方式,那就是友情、爱情、幻想和逃避。作者这种救赎方式在部分人身上取得了成功,在部分人身上却以失败而告终。木月是通过直子的爱情来拯救迷失的自己,但他却死了。直子是因为对木月的死存在愧疚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摆脱不了木月之死的阴影,即使她选择渡边的爱情也一样。和直子相比,玲子借助丈夫对自己的爱进行救赎,但失败了,借助“阿美寮”疗养,住了八年,最后通过自己的改变,不愿意在这里等死,回到现实社会中,从而获得救赎。
绿子的爱情、友情、对生活的向往,这些是渡边选择的方式,在通过他与绿子父亲的谈话中可以体会出来。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理由,这是无可厚非的。要是让所有人都感到幸福美满,这种正义的实现却是不可能的,会引发混乱。但是解决的方法却很简单,那便是得到神话中神仙的帮忙,在他们不断地对交通进行疏通的时候,你停滞不前,开门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帮助我们的神仙就好比调解的人,很快就顺理成章地处理了这些事情。渡边借助绿子对爱情的渴望、玲子的纯真友谊变得成熟,实现了自我拯救。即使作者想消除这其中的含义,笔者仍然能够从中看出小说中但凡是能够通过自我拯救的,比如渡边、玲子,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想要拯救自己,必然要先拯救他人。对社会和他人有关爱之心,才可以在青春迷茫的时候完成自我拯救,只是单纯地认为爱情是不能成熟长大的。社会是这些迷失的人们选择死路的罪魁祸首,《挪威的森林》也恰是揭露了当代日本民众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通读作品,故事情节并没有展现催人奋进的激情,只是给读者展现了对生命的一种抗争,而死亡也表现为对现代人的一种救赎方式。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日本文学中蕴藏的死亡和性爱的主题,虽然没有进行更为细微或者说深层次内涵的披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小说《挪威的森林》其主线一直贯穿着生、死以及性爱,这条主线向人们揭示了日本现代个体所面临的窘境,那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展现了现代人们在迷惘的青春中的自我救赎。
[1] 刘研.村上春树的悖论:虚拟时代的生存之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 韩晔.《挪威的森林》中的都市青年形象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2).
[3] 王红梅.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性格特征解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3).
[4] 董群智.村上春树的青春舞伴——青春三部曲中的“鼠”及其朋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5] 林岚.记忆的再现与陈述——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张素梅(1977— ),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