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侮辱鲁迅?

2014-01-28 06:00周颖
时代人物 2014年9期
关键词:鲁迅文学奖评奖文学奖

周颖

8月11日,中国文学奖最高荣誉之一的鲁迅文学奖,公布了第六届获奖名单。按照以往经验,名单出炉后,或多或少会引发一些争议。然而本届鲁迅文学奖所引发的争议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显然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早在5月份的作品公示阶段,湖北作协主席方方就在微博上称柳忠秧“跑奖”,使得柳忠秧最终未能进入最后的提名名单。而四川诗人周啸天凭借“炎黄子孙奔八亿,不争馒头争口气”诸如此类的作品获得诗歌奖,引起激烈批评,有人直言他的某些诗甚至还不如柳忠秧。紧接着,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作品《瞻對》在本该众望所归的期待下,竟然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以零票出局,阿来不干,发出抗议,希望作协报告文学组能够给出回应。但作协方面一直三缄其口,发言人迟迟不发言……一时间,当事人、专家、学者、公众,义愤填膺、口诛笔伐,好不热闹。这场由“一部歪诗引发的公共事件”俨然轰轰烈烈地发酵成了一场反思当下文学评判标准的运动,成为文坛的“丑闻”。

事实上,自1986年设立、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的鲁迅文学奖,制造的争议从来都没有消停过。第五届,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羊羔体”一鸣惊人,人们无法接受那种比口水歌还不如的鄙俚文字竟然是诗,有人质疑官员获奖有猫腻。而该届“文学理论评论类”获奖作品《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被指涉嫌严重抄袭,全书33万字之中,竟有70%是抄来的。2007年第四届更曝出了“评委获奖”的奇闻——担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的雷达、李敬泽、何建明和洪治纲等人,同时成为该届的获奖者。这被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肖鹰批评为“史无前例的文学评奖监守自盗、自评自奖的集体作弊”。

虽然我们处在一个无限娱乐化的“眼球经济”时代,可一个文学奖老引发争议,毕竟不是什么让人娱乐的事情。而作为一个已经评了六届的国家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似乎跟形形色色的遗憾、质疑、传言联系的有点过于频繁。鲁迅文学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要给人留下如此不堪的识别记忆?闹剧百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怪呢?假如鲁迅先生在世,他对此作何感想呢?一连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诚然,在这场持久又频繁的争议中,舆论焦点对准的一直是那几个“出头鸟”,但无疑,公众并非是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偏见,而是对鲁迅文学奖评审的质疑。综观鲁迅文学奖这些年所惹出的争议,无不是获奖者的作品难以服众。

“鲁迅文学奖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2011年,诗人沈浩波在微博中如此爆料。这一赤裸裸地揭秘,让中国作协颜面不保,翌日便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崎嵘对“花钱买奖”一说坚决否认,并要求拿出证据。

那些备受争议的获奖作家有没有四处活动,目前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但无风不起浪。本届鲁迅文学奖评委樊星坦言,在他参与过的多项文学评奖中,“打招呼”这种事情在所难免,绝对的公平很难保证。在各地,经常评奖的几位评委为圈内所熟知,因此通常评奖还没开始,就会有人来找。评委陈晓明透露,投票时每个评委多多少少都会做出一些让步,如果大家各投各的,票数过于分散,则无法产生有效的获奖名额。这也就让一些评委改变初衷,要“顾全大局”,不能投自己欣赏的作品。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在落选鲁迅文学奖后发表《关于鲁奖落马的告白》中说:“我必须公开对那4位在(被)打招呼后,仍然勇敢地坚持投我一票的评委表达我的尊敬和感谢。”

由此可见,鲁迅文学奖和其他各种评奖中,有“潜规则”是确信无疑的,“跑奖”也确实是圈内公开的秘密。然而不巧的是,每次评完奖,都会有漫天飞舞的投诉告状信,都会有获奖者的作品被拉出来“游街示众”。作品差强人意自然万事大吉,一旦作品太离谱,便名节不保。可见,“跑奖”也是有极大风险的。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呢?

现实是政府对奖项介入太深,给获奖者的好处太多。在中国这个文学奖跟评职称、奖金挂钩的体制下,一旦获得鲁迅文学奖或其他国家奖,得奖人的后半生就衣食无忧了。奖金丰厚与否暂且不论,由此带来的名利足够其享用后半辈子。

“无论是鲁迅文学奖,还是茅盾文学奖,都基本已经变成了体制内的狂欢,潜规则横行,关系户才能笑到最后。”作家何华尖锐地揭露,“在利益的驱动下,文人们放下清高的身段,到处烧香拜佛、磕头作揖。跑奖者趋之若骛,请吃送拿,车来人往。评委大权在握,礼品、现金券、购物卡、人民币、名烟名酒,美女也是少不了的。于是,作者与评委互相串通、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腐败至极。”

鲁迅文学奖评奖纪律明确提出要“杜绝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今年5月,在柳忠秧被曝“跑奖”时,就有媒体直呼“启动争议调查,通过司法程序给公众一个交代。”但是这个呼吁石沉大海,直到现在也没见动静。

不过,在戏谑与反讽的狂欢背后,理性声音依然不断:这仅仅是鲁迅文学奖在腐败,还是相关机制早已腐败?

大多数中国人,是阅读鲁迅的文章长大的。鲁迅独立、自由、反叛的文学斗士形象,深刻在中国人的脑海中。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拒绝接受评判的。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好的证明。1927年听闻有人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即致信台静农表示拒绝:“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他的文学追求是“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此等风骨,让人肃然起敬。

1986年,中国作协为纪念伟大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而设立鲁迅文学奖,将它和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代表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鲁奖评选要求“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1987年后,以鲁迅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丑闻”不断。“这是一种严重的命名学错误。命名与内在的严重分裂,必然导致这个怪胎一般的文学奖项,在未来面临一系列无法躲避的争执。”时评人羽戈认为。

于是,在二十幾年的演变中,鲁迅文学奖成了假鲁迅之名附庸于体制的奖项。它注定与鲁迅、与文学没有任何关联,而与体制、与“歌德”明送秋波。这个奖成立之初,便注定是一个能指与所指严重分裂的奖——个人与官方,自由与权力等等二元对立、无法互融、彼此抵抗的元素,硬生生地纠缠一处。

“说到底,鲁迅与鲁迅文学奖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后者只是假借了前者之名,其实质却与前者无关,甚至构成了对前者思想的背叛和侮辱。”羽戈一针见血地指出。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很多人眼中,鲁迅文学奖是一个很好的奖项,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鲁迅文学奖也不值得一提。青年诗人徐晋如就说:“真正的诗人看不上鲁迅文学奖。”那么,倘若鲁迅先生现在还活着,他又怎样面对呢?

资深媒体人玛丽莲·梦毛认为,倘若鲁迅先生地下有灵,一定不会同意设立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奖的。鲁迅说得很清楚:“忘了我,好好过自己的生活。”退一万步说,鲁迅文学奖就算要办,也不该由官方办,因为鲁迅一生都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是决不肯跟官方合作的,更何况外行评奖,显然违背了鲁迅的精神立场,要知道,鲁迅是尼采的信徒,他是决然不肯接受庸众的判定的。

时评人董碧辉说,鲁迅是中国文学界的定心石,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必然会气得“出离愤怒”。是的,按照现在的参评制度,鲁迅先生未必能混得上鲁迅文学奖评委,想获得鲁迅文学奖,未必就比柳忠秧更有竞争力。他老人家估计会在雷峰塔上眺望沉思,写下又一名篇:论鲁迅文学奖的倒掉。“鲁迅文学奖伤害最大的一个人还是鲁迅。”他说。

还好世界上没有如果,否则我们真的无法想象那个独立自由反叛的文学斗士、那个铁骨铮铮高贵无比的战士,将如何面对不堪的此情此景。

就在前几年,鲁迅本人和他的作品就遭遇过一轮网友的吐槽和抨击,那个人人都不应忘怀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度被网友们从中国现代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清除出去,他的作品也从中小学课本中被精简。

或许,我们应该感谢鲁迅文学奖,每每闹出一波骚动,人们就会重新记起那个风骨铮铮的文学斗士和他那些永不能被磨灭和遗忘的文字。

猜你喜欢
鲁迅文学奖评奖文学奖
朱辉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
文学奖的“权威”
本刊设立“金盾文学奖”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