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

2014-01-28 02:39任东升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于勒孔乙己思维

任东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施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在“导”字上精心策划,尽量调动“主体”的作用,激发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使学生们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在何方呢?

1.引趣?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思维的高效和灵敏,大多是在激发的情况下产生的?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我国也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俗语?而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属于少年时期,正值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的时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有趣味,则事半功倍?那么如何上出“趣味”呢?

1.1 新课导入,引人入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仅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将学生引入佳境,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心理通道,给教学打下成功基础?例如我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抓关键句子,制造矛盾,激发兴趣,《孔乙己》一文结尾有一句话,就是“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从字面上看,“大约”表推测,“的确”表确定,同一句话出现矛盾词,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个个兴致浓,急忙翻书,细读全文?经同学们讨论才知:“大约”是“我”没有见过孔乙己死的情况,“的确”是孔乙己倍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必然要死的结局?

1.2 音乐渲染教学情境?音乐与教学自古以来有着不解之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朱自清的《春》,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我首先让学生画春,并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欣赏董文华《春天的故事》这首MTV前奏部分的画面?又如在讲《社戏》时;播放VCD台湾校园歌曲《童年》;再如讲《我的母亲》时,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

1.3 运用图画,生动形象?由于诗词曲思维节奏的“大跳跃”,语言焊接的“大空白”正好为师生提供了其它作品所不能提供的“诠释空间”?因此,我讲诗词曲,总要求学生或为诗插图,或命题画图,让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去体会词的意境,语言的凝练,词人的情感?例如我在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就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画出词的意境图,还有苏轼的《春江晚景》也是如此……

1.4 教学形式富于变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的教学如果千篇一律采用某一种形式教学,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所以教学的形式要不断的变化,总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在盼望中迎接你的每一堂课?例如《皇帝的新装》篇幅较长,但它有情节,有人物?有动作?有对话,所以我用戏剧的形式进行教学?将童话改成剧本?改编?表演?演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背后策划指导?这种做法很快触及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哪怕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学得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1.5 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人的思维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师巧妙地运用实物演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快速进入到课文中?例如讲《中国石拱桥》时,我准备了两样东西:一块长方形硬纸板,一块用苯板做的类似短腿凳的东西?然后请同学们动脑思考,看谁能利用它搭成简单的桥的模型?又如讲《死海不死》时,准备了一盆盐水和鸡蛋这两样东西,让学生做实验,懂得鸡蛋不下沉的道理?

2.质疑

长篇课文如何精讲,精讲的过程又不使学生厌烦,这就要求教师有价值的质疑;富于启发性的质疑;由易到难的质疑?所以设疑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教者在把握教材的整体基础上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恰当的提出疑问?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又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程序?质疑的形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或用对比法,总之要一目了然,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我讲解《故乡》时,是这样设疑的:

2.1 少年闰土

1)少年闰土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2)少年闰土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

3)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

2.2 中年闰土

1)中年闰土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怎样的?

2)中年闰土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3)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

2.3 比较

1)为什么既要着力描绘少年闰土,又要极力刻画中年闰土?这里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2)闰土综合起来是哪两方面的变化?

3)为什么要细致入微的描绘闰土的这些变化?

同时,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质疑,用质疑促思来激发兴趣,赞科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例如教学《故乡》时,我留给学生足够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到:

1)“我”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为什么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2)“我”为什么感到“非常气闷”?

3)“我”为什么“非常悲哀”?

这样学生由质疑促思,产生乐趣,由乐而使心情舒畅,由心情舒畅而导致好学?教学效果又怎么不会更佳?

3.求变

求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中的讨论或争辩可以实现思想的交锋?智力的杂交,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中可允许学生自由想象,互相争辩,教师不要怕乱?要提供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完《岳阳楼记》,我问学生滕子京算不算得上“古仁人”?学生各执己见,一方认为滕子京被贬到岳阳还不到一年,能重新振作精神,该地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写照?一方认为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在搞个人崇拜,不合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情怀?学生讨论的异常激烈,这时我让同学们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诗的哲理?学生恍然大悟,哦,两种答案都对?

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续写练习:想象菲利普夫妇见到的是发财归来的于勒?有的学生写到:穿着西装革履的于勒一出现,菲利普夫妇立刻穿过人群上前去拥抱,而那眼睛却直勾勾地望着于勒那鼓鼓的手提包……这样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恰如其分地在情节空白处想象,又巧妙地把写作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和“学”是互相制约的,“教”要主导“学”,但又必须切合学生的实况,这样才能增强主导作用;“学”要依从“教”,但又为“教”提供条件和提出要求,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从而以“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疑”引发学生思考;以“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带入“品文悟道”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于勒孔乙己思维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