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伟
(山东省济宁市水资源办公室 济宁 272019)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生态城市建设
郭德伟
(山东省济宁市水资源办公室 济宁 272019)
济宁市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了多项政府规章制度,强化了“三条红线”控制,收到实际成效,用水总量不增反降,水质明显好转,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效促进了河、湖、库生态改善,为济宁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持续有效的水资源保障。本文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生态的基础条件,存在矛盾与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深入剖析。
水资源 水生态 对策 建议
1.水文化源远流长
在济宁这方热土上,既诞生了高山仰止的儒学思想,又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水文化,运河文化举足轻重。济宁位于京杭运河中段,历史上,济宁为运河沿线政治中心和七大商埠之一。时至今日,分水龙王庙、南阳古镇、太白楼、东大寺和古运河闸坝桥碑刻等遗迹依然熠熠生辉。
2.水资源得天独厚
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湖库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93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0.26千米,年均水资源量46亿立方米,是我国北方少有的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属黄河流域。在淮河流域中,济宁市处于南四湖流域的下游,承接苏鲁豫皖4省、8市、34县31700平方千米客水,湖面面积12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29.6亿立方米;东部山区水库众多,西部黄泛平原有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等,承泄河南、菏泽地区的客水。
3.水网络建设加快
经过多年建设,济宁市已初步建立集供排蓄泄兼筹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框架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建
成水库251座、水闸80座,除险加固水库188座,南四湖和水库总容量达23.4亿立方米;开挖整治200千米以上河道24条,实施各类引水工程22处,修建加固堤防近1900千米,年工程供水能力由建国初不足3亿立方米提高到29亿立方米。济宁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必经路段,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大通道已经打通,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本地水的一体调度和优化配置。
4.水生态日趋改善
近年来,济宁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治理工业污染源,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在保护水系生态上取得显著成效。水污染防治方面,建设污水处理厂15座、配套管网1200余千米,人工湿地17处,省级水利风景区9处,南四湖水质基本达到南水北调要求的Ⅲ类水标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00多平方千米,总投资120余亿元的三大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启动。
济宁市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属北方少有的丰水地区,但受主客观条件制约,打造“水韵济宁”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1.水资源丰缺并存矛盾突出
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河多水少、洪多流少,丰枯不均、总体缺水”的特点十分鲜明。究其原因,一是降水时空差异大。全市年平均降雨量从东南部的800毫米依次递减至西北部的600毫米,且70%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十年九旱、旱涝交替,甚至旱涝急转、连旱连涝。二是水系自然连通差。受地势影响和降水制约,大中河流互不交叉、各不融通,源短流急、峰高流少,多呈扇型汇入南四湖,除狭长的环南四湖区域外丰枯不均特点明显。三是湖水利用效率低。由于缺少提水蓄水工程设施,南四湖大量湖水泄往外地。据统计,2003年以来,上级湖二级坝平均年泄量26.73亿立方米,下级湖韩庄闸平均年泄量28.75亿立方米。另外,省分配济宁引黄引汶指标5.1亿立方米,因引水工程制约也未得以充分利用。
2.水生态退化尚未根本遏制
水污染防治面临严峻挑战。工业点源污染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缺乏有效控制,城区排水管网雨污混流,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部分大中型河流断面水质尚未完全达标,水环境质量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煤塌陷水域治理任务繁重,采煤塌陷面积正以每年近4万亩的速度递增。2013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已达43万亩,形成大面积采煤塌陷水域。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严重,全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1141平方千米。水生态体系严重失衡,由于降水季节性差异较大,主要河道时常断流,淤泥和污水大量积存,自净能力大幅下降。
3.水利综合开发明显滞后
水景观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河流、湖泊、水库堤岸水景观较为单薄,生态河道、人工湿地、水利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难以连片连线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尚未充分发挥。水资源利用体系有待完善。尚未真正建立“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工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地下水,甚至开采作为战略储备水的深层岩溶水,而中水、雨水、矿坑水和微咸水大量闲置。城市水网水系有待综合整治。城区河道渠化程度高、通达性低、断面单一,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景观带,且防汛能力不强、极易形成内涝,甚至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水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缺乏统一的水务管理机构,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涉水事务分属不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不够理顺,极易造成部门职能错位和水务管理缺位,致使管水、供水、用水、排水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污染防治、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水量水质管理难以有机结合,无法顺利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规划、优化配置、有序调度,强化水资源保障,促进水生态建设,做活水系、做美水景、做清水质、做顺水务,真正形成永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优美宜人的水景观体系、科学完整的水生态体系、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
以引水入城为突破,沟通现代水网,把水系做活。构建现代水网体系,解决丰缺并存矛盾,搞好引水入城工程,居中构建辐射全域的水网体系,形成了引汶、引泗、引洸、引湖等组合引水方案。疏浚南跃进沟,实施经运引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南跃进沟水位常年保持在5~6米,水源充足稳定,连通泗河、洸氵府河、大汶河、梁济运河等骨干河道,建立“多水相连、蓄排兼筹、余缺互补”的水网体系。
以三河六岸为重点,深化河道综合整治,把水景做美。首先,合理设计城市滨河空间,连通水系、加宽水面、提升水位、打通阻隔、合理绿化,提升滨水空间的通透性。其次,深度发掘历史文化底蕴,重树“运河之都”形象。
以水质达标为主线,加强生态保护,把水质做清。改善水系生态,确保河清水绿,是打造“水韵济宁”的重要前提。为此,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排污行为,积极探索生态种养,真正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大力开展生态治理工程。统筹防洪排涝、截污治污、景观打造三项任务,持续开展沿河生态治理工程。三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探索建立科学用水体系。坚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方针,科学划定水资源功能区,搞好水系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和废水综合利用,逐步建立“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城乡供水体系;注重做好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工作,加快推进地表水水厂建设,加强地下水资源
保护,坚决封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的自备井。
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强化统筹协调,把水务做顺。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水务管理,是打造水生态城市的重要保证。应着重建立三个机制:第一,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成立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务管理机构,对全市防洪抗旱、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地下水回灌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第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第三,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区域取水许可限批制度,对未经水资源论证、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新建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