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锋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文化体育中心 518000)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学也空前的繁荣。唐代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比较宽松的创作氛围,以及士人比前代更为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唐代文人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就突出表现了唐代文人那种具有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经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矛盾尖锐、诗人穷愁潦倒的时候,像杜甫那样的诗人,仍然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显于出唐代文人广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的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如苏颋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李白天宝元年(742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天宝三载(744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沿黄河东下。这一年,李白43岁,杜甫33岁。杜甫由于25岁未考取功名,游齐赵后返回洛阳,呆了两年多,感觉心情不畅,离开东都洛阳到了陈留祖母处。他们碰巧在梁园相遇,他们同游梁、宋一带,此时又遇见高适,三人酣饮纵游,纵酒射猎,寻访古迹,慷慨怀古。第二年李白杜甫再次重逢同游齐鲁,寻仙访道,深秋在鲁郡(山东兖州)分别,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此后再未见面。
李白杜甫交往诗的数量不多,现在仅存的李白写杜甫的只有4首,分别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后两首是否为李白所作,尚有颇多争议,在此姑且认为是李白所作。而杜甫的诗作中涉及李白的却相对多一些,共有15首,分别为《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另外杜甫晚年所作自传诗《遣怀》《昔游》也有提到与李白的交往。
《赠李白》诗中明显透露出对于初识李白的雀跃之心,认为和李白交游可能使自己寻得解脱现世烦忧的解药。两人初识之时,李白已是名满天下,供奉翰林的名士了。对于33岁的杜甫而言,李白的才气和经历,是自己非常向往和羡慕的,也因此释放出最大的诚意,与其交游。从诗中不难看出,杜甫在初识李白之时,其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另一首《赠李白》两人当时士之不遇的情形是相同的,李白藉酒浇愁,用放浪形骸的行径以掩藏内心哀伤,杜甫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因为杜甫也深有同感。诗中豪气冲天的同时夹杂着哀伤,有强烈怀才不遇的无可奈何。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首句赞扬李白的文才,接着两句说明了两人交情。杜甫将李白当成兄弟一般敬爱,眠时同被、携手同游,其亲近的程度必是十分知己的友谊才可能做到的,由此也可知李白对于杜甫也是非常认同的,否则不可能与之“共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戏赠杜甫》(存疑)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李杜两人于天宝三年夏秋在梁园相会,之后李、杜两人短暂分别,直至天宝四年春天两人再度于鲁郡会合,之后又一同偕手同游齐、鲁,直至春天两人在鲁郡分别,两人交游不到一年的时间,而杜甫一直到老年还怀念当时一同出游的情景,追忆与李白的友谊,可见对于杜甫而言,这段时间在其生命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人分手之后,从此各奔东西,直至生命终了再也没有见面。杜甫在两人分别后,常思及李白,都完全反映在其诗歌当中,情感真挚,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
1.杜甫诗中提及李白者
《饮中八仙歌》提及当时有名的八位酒客,可以说是群仙的肖像图,其中包括李白,重点也是李白,足见对李白的偏爱。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孔巢父和李白同为竹溪六逸,三人必定是彼此互相熟识的,因此见此思及彼是可能的。由赠巢父的诗中提到李白,可见杜甫脑海中一直未曾忘怀李白,甚至是深深的思念着两人的交谊。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本为赠宴之作,表面上此诗是夸奖薛华的七言诗功力可上比李白,实际上可知李白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尤其说其七言之作是可以远超六朝诗人的五言之作的。形容李白才气甚至可比拟鲍照,此处指的是李白长句的功力,因为鲍照有《拟行路难》七言乐府,因此认为李白可以超越谢眺,是指七言长句而言。李白曾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眺在李白的心目中具有很独特的地位,因此杜甫说李白有超越谢眺之处,是指其长句而言,也透露出杜甫对于李白在七言古诗上的肯定。
2.以怀李白为旨之诗
《冬日有怀李白》士之不遇的心情,李杜两人是相同的,也因此身为同样遭遇的杜甫,对于李白也就更多了一份相知相惜的感情了。由此可知杜甫对于李白应是相知甚深而多所感慨的。
《春日忆李白》赞扬李白诗作清新之处有如庾信,俊逸之处则似鲍照。庾信和鲍照无疑是李白十分欣赏的诗人,杜甫身为李白的好友必定知道这一点,而由此二人来比拟李白的诗作,无异是对李白的一大肯定。两人彼此追忆、挂念对方,可是却不知何时能再在一起饮酒话文章。情意无限但又满含人事的无常无奈之感。
《梦李白二首》杜甫此诗作于干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李白因永王璘事件长放夜郎,至巫山被赦还江陵。杜甫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心中十分挂念,甚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时年李白已经五十八岁了,杜甫也四十七岁了,距离分手已有十四年之久,而杜甫对于李白的关心并未因时间留逝而变淡,而这必定是真正情谊深厚的好朋友才有可能做到的。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五言排律,诗共分成四段。此诗清楚说明了李白的一生,甚为详尽,颇有以诗作传之意,以及由此的产生的相惜情感。
《不见》杜甫正居于其写作的颠峰时期,本诗艺术表现甚高。从本诗内容中可看出杜甫对李白真挚的情谊。因为很久没见到李白了,因此想念他。此诗余韵无穷,友情之深切,不言自喻。杜甫对这段友谊的珍惜和重视,是情感诚挚的表现。
《遣怀》相忆自己曾与李白、高适等人同游的往事,互相把酒言欢。杜甫在晚年之时,追忆起这段游历,仍觉无限乐趣。彼此情谊必定是深厚的知己,才能历经时空的变化后,往日的情景仍是如此清晰。而其时李白已卒,杜甫的追忆想必是更是无限感伤吧!因此情此景也只能追忆了。
《昔游》这一篇作于766年,是专忆与高适、李白同游宋、齐之事,可以看作是《壮游》的补充,和《昔游》也是姊妹篇,算是杜甫的回忆自传诗作。此处再次说明当时的交游,与上一首有互相呼应之感。
可见杜甫对这段往事的念念不忘,在晚上时分与李白、高适登上单父台。当时的杜甫必定是年轻充满抱负的。当时的景致是如此的空旷壮观,如同自己的心志充满,那段日子是十分美好而无憾的。
李白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独特个性魅力,透着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当时乃至后来,都曾经吸引过无数的士人,自然也吸引了小他11岁的杜甫,从一点上说,杜甫是李白的崇拜者,也就是李白的粉丝。
他们有幸同游梁宋齐鲁之后,由于朝夕相处,一起登台怀古,一起喝酒吟诗,一起寻道访仙,情同手兄,甚至喝醉了酒还同盖一床被子。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使二人相互非常了解,发现二人是同类中人,都有报国之志,怀有满腹经纶,但同样都又怀才不遇,内心颇为苦闷,只得寄情与山水之间,游历大川名山,饮酒酬唱,相互作诗赠答,赞颂友谊,成为知己。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计算下来不超过一年,但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着友谊的深浅。在分别的十多年里,杜甫多次在诗作里提及两人感情,十分怀念同游的情景,关心李白的近况,言辞之中充满着关心。李白也有应答之作,只是留下来仅一首而已。
李白长流夜郎以及以后,杜甫对于李白的感情是有明显的转变,由怀念仰慕渐渐变为哀怜惋惜。这是因为杜甫后半生历经战乱,四处漂泊,生活艰难,所以,他就特别担心李白,因为他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从骨子里面还是替他担忧,就像一个兄长关心弟弟一样,尽管李白比他大11岁。由于思念过甚,还多次梦见,可见思念之深厚、感情之真切。
所以,李白和杜甫,是知己,是朋友,是古代名士之间的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牵涉什么物质利益,纯粹是友谊。近年来说什么李白不待见杜甫,说什么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等论调,都过于片面和武断。
在中晚唐诗人的眼中,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韩愈和李商隐都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代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并称李、杜。
[1]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4.
[2]张忠纲.《杜甫诗选(插图版)》.中华书局出版,2009.8.
[3]薛天纬.《中国李白研究(2009年集)》.黄山书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