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影片《功夫熊猫》的商业成功以及对中国电影的反思

2014-01-28 07:20钟淑杯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571127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功夫熊猫

钟淑杯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571127)

何 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550001)

导言: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市场永远青睐以商业挂帅,技人与想象力落后的一方总是被动,一部好的动画片同样也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所以我们不要面对人家掠夺咱们文化就动辄封杀抵制,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积极借鉴,力图缩小差距才是我们电影发展的出路。

一、电影人对电影独特的视角解构

电影导演是用别人的技术和身体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一个导演视野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他有没有组织好戏剧中各组成元素,以符合剧本原旨的风格和意识,完成舞台的一种阐释和呈现。他要做的就是处理好演出时空内演员与观众,演员与演员间的关系,所以毋庸置疑,即导演的权威和作用在影视传媒艺术中是不可低估的。

“《功夫熊猫》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致敬”。美国导演马克·奥斯本相信自己30年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会让东西方观众对熊猫“阿波”产生好感。《功夫熊猫》的两位导演约翰.斯蒂芬森和马克·奥斯本并不被中国大多数人所熟悉,但两人都自称是资深的中国文化迷。这部电影是“借鉴经典功夫形象,选用诸多中国符号”而杂糅成的动画片,但观看它的人在看完后无不发出啧啧赞叹。可以说,这部影片完全中国化,“山水、庙会、锣鼓、书法、针灸”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为什么总是让外国人采用而拍出让中外都震惊的电影作品?对此我们的电影人有何感想?面对浩大的文化素材却无动于衷,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不菲的票房。

二、电影《功夫熊猫》里所映射的中国元素

《功夫熊猫》已经在内地放映,这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以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熊猫阿波在往年戛纳电影节初试身手,就获得很大声誉。导演斯蒂芬森说:“我很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做这么一部电影,我觉得非常自豪。奥运会就要在中国举行了,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孩子激动、开心的样子,我能体会到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刻。”为何人们对这部动画片怀有这么大的热情呢?《功夫熊猫》电影里的故事简单,仍然是小人物在关键时刻逆转时局的老套路,这与好莱坞关于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并无本质差别。在“梦工场”熟练的包装手法下力图在背景、音乐、文化等细节上力图真正中国化,在影片细节方面已经不满足于当年的《花木兰》式的东方猎奇。“首先,在一部主角都是身怀绝技的动物的‘不真实’”情况下,背景的真实就显得很重要。美术指导雷蒙·季巴赫说:“我们需要的是可信度和文化的丰富性”。斯蒂芬森没有亲自到过四川看过熊猫,但他认为,“熊猫大概是世上体积最大,最能逗人发笑,也是最可爱,最美丽的动物。”他和自己工作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熊猫:“整个过程中,我和熊猫发生了很奇妙的联系,在网上上搜索资料,找知情人士采访,越来越多的事实让我觉得大熊猫是种非常甜美、可爱的生物”。熊猫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行动缓慢,敦厚老实,但“功夫熊猫”不仅调皮顽劣还武功高强,这种反差在某些中国人看来是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篡改,并因此借机呼吁抵制好莱坞侵权行为。但导演之一的斯蒂芬森认为“《功夫熊猫》既要有美式动画片的节奏感,又要让中国人看起来像熊猫,所以中西一体使这部影片受到中外观众一致好评。”

“梦工场”电影公司说《功夫熊猫》是给中国的一封情书。的确,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两位导演三十五年恐怕也难搞得通透,所以他们采用更加技巧的方式——将功夫拟人化。《功夫熊猫》中的老虎、蛇、猴子、仙鹤、螳螂还有豹子,它们在中国功夫中,代表着五禽拳中的五中兽,“正所谓,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猴形练动。而五禽则为虎走刚猛,练筋骨劲力,鹤讲轻巧、明角度功守,蛇主飘缠、气沉连绵,猴则手明眼快、迅速灵敏。故虎形则刚猛,鹤形轻而巧,蛇形气沉连绵,猴态快速轻灵……”,当然中国功夫中没有熊猫拳,于是美国电影人们再次跳转思维,不在“阿波”身上具体体现什么招术,而是利用它皮厚肉多的特征,频用“反弹神功”以克敌制胜,颇具太极神韵。主角阿波体态决定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手,它连爬阶梯也得好半天功夫。但在师傅眼里,这位天将降大任于其身的熊猫并非一无是处,阿波只有在想到食物的时候才会进入超我境界,做到平日里无法做到的事情。于是,师傅因材施教,利用这一点,用筷子,馒头大战训练阿波,这些最富中国特色的戏剧化打斗场面,其实很多形象脱胎于中国经典功夫人物造型,而师傅用抢包子的方式锻炼“阿波”神功就取材于成龙的电影。美国电影人历时3年打造的《功夫熊猫》实现了中国元素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好莱坞对他国文化的潜心研究和大胆尝试。当我们还在为“憨态可掬”的熊猫是不是中国专利而疾呼时,当我们有些人呼吁抵制时,人家已经走了很远,而我们的电影人却在干吗呢?花费巨资拍摄《满城尽是黄金甲》,从名字到内容几乎没有创新,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雷雨》话剧的翻版。面对此情此景,当我们的导演苦于没有适合的素材时,急功近利导致中国电影人没有长远目光,正如有媒体所言,《功夫熊猫》让中国电影人蒙羞。

三、《功夫熊猫》所带来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的东西是中国的,可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来?十年前迪士尼拍摄《花木兰》引起轰动,我们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和疑问,而今天,我们又不得不再次发出这样的感叹和疑问!想当初《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国产动画片,也曾深受孩子和大人们的欢迎,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而如今,很少看到像样的国产动画片电影了。我们的儿童题材影视作品,特别是动画片明显减少。依我看,是与中国电影人的短视有关。对我们的电影人而言,那些动画片是小儿科,因为他们认为进行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制作是“投资大,收益小”的行当。

电影《功夫熊猫》将中国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拍摄了一部出令世界瞩目,令中国电影人“眼红”的动画片,电影完全是以儿童的纯真视角,将熊猫,功夫,以及中国特有的宫殿、太极图等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而不是好莱坞式的场景和痕迹。其实《功夫熊猫》为中国电影人敲响警钟,也给那些认为动画片的投资属于商业冒险行为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对此,我们的电影人有何感想,是固步自封,还是转变视角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将拭目以待。警钟已经敲响,国产电影路在何方,这都值得我们,尤其是中国电影人好好思考!

[1]搜狐文化频道网站《<功夫熊猫>:不会成经典,但会成宠儿》[OL],2008.

[2]马车《<功夫熊猫>——令中国电影人蒙羞》[OL],东方网,2008.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功夫熊猫
我爱“熊猫”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功夫熊猫》跨文化传播效应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