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民众对美国梦的追寻
——以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为例

2014-01-28 07:45姚金梅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1
名作欣赏 2014年24期
关键词:柏油所罗门现实性

⊙姚金梅[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1]

黑人民众对美国梦的追寻
——以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为例

⊙姚金梅[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1]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中充分展现了美国黑人民众对美国梦的追寻过程。他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伴随着不同形式的自我反省,正是自我反省意识的推动,使他们不断缩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断向主流的方向迈进。矛盾的聚变与裂变既为他们积蓄梦想追寻的能量,又为黑人民众的觉醒提供了反思的素材。反省与梦想的融合成为本文研究的归宿。

美国梦黑人民众《所罗门之哥》《柏油孩子》

一、黑人文学与美国本土文学中的美国梦

美国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只是美国白人拥有他们的美国梦,美国黑人自身也有着追寻的美国梦。在研究黑人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时,必然要触及的问题就是与本土文学中美国梦的区别。同样是美国梦这一名词,两者在产生动因和目标上是有所区分的。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成为19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的显著特点。从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到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立和进步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使美国白人清楚地认识到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斗争,理想终究会获得实现。不少文学作品中也都讴歌了美国梦的影响力,并带动更多的美国白人走向梦想追逐的旅程。可以说,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作用的合力推动了美国梦的繁荣。例如,霍桑的《红字》就是以表现美国白人挣脱加尔文教寻求精神信仰自由为题材的小说。但是蓬勃发展的美国梦在“一战”后出现了衰落。此时,美国社会因暂时不再受到战争的影响而风平浪静,人们有能力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出现了经济的繁荣时期,越来越多的美国白人拥有了富裕奢华的生活。原先的思想意识在战争结束后已经失去了使命与意义,美国白人面对物质世界前所未有的发展显得无所适从,那种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理想的斗志缺少了现实基础,不再具有奋斗的上升空间。于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上流社会的美国白人挥金如土,没有步入上流社会的白人也拼命想跻身于此,最终成为白人美国梦幻灭的原因。

然而美国黑人所追求的美国梦自始至终是与白人相区别的。黑人被从非洲带回美国后,起先受到了白人的奴役,虽然最终黑人获得了解放,但是这段历史黑人是记忆犹新的,并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虽然美国本土宣称黑人与白人地位平等,但实际上黑人处处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甚至于黑人内部也存在着贫富差距,种族的矛盾始终存在。美国黑人希望建立真正消除种族歧视的平等社会,彼此之间互相关爱,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不再经受奴役,美国梦成为他们心中的目标。美国黑人心中的美国梦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下铸就的。与白人的美国梦相比,它更需要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实现种族平等,并在思想意识层面遵循黑人的文化价值标准,防止以金钱为核心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所腐化。正是因为如此,自我反省对黑人来说是必要和迫切的,黑人民众能否经历梦想艰难性和曲折性的考验,都需要自我反省作为前行的保障,给予黑人民众验证思想和行为的过程,进而摒弃背离黑人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实现美国梦。

由于动因和目标的不同,莫里森笔下的美国梦与白人作家所描述的美国梦也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对美国梦的追求方式以及精神世界上。以本文所探讨的《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为例,莫里森在作品中描述了黑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行为和结果,但主线都表达了一种对信仰的追求——实现平等和谐的爱的社会。莫里森客观地表现出美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梦想,如果是梦想,就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黑人在物质生活得以改善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接受白人的价值观,或是对白人全盘否定;但是总有这样一些黑人,他们肯为梦想牺牲,能够在挫折与困境中自我反省,向梦想的真谛进军。在莫里森的笔下,永远有一种梦想的动力,一种梦想的渴望,一种梦想的执着,她用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出黑人在美国经历的奴隶——解放——迷惘——崛起的过程,作品中不仅具有对现实的描述,更有对未来的期望和呼吁,所以阅读莫里森的作品,读者会从中感受到一股民族的力量,即使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文学作品向来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每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莫里森的黑人文学作品在当今社会仍然是激动人心的,褪去岁月的打磨,人们发现其中最宝贵的东西仍然在闪闪发亮,这也是莫里森作品的主旨所在,黑人民众应该在爱中生存,在爱中成长,在爱中发展,种族的不同并不是爱的阻隔,有爱就会有力量,有爱就会有希望。所以,莫里森所描绘的美国梦是现实的,是经久不衰的。美国梦盛行之际,白人纷纷模仿本土作家所描绘的场景追逐梦想,但梦想过后的精神空虚是作品所无法解决的,这也是本土作品中美国梦生命力短暂的原因。与本土文学中美国梦的对比使莫里森作品的特色得到了更加生动的体现。

二、黑人民众实现美国梦的现实性

从自我反省与美国梦的关系可以看出,美国梦的现实性强调自我反省的支撑作用。美国梦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自我反省的结果不断印证和检验原有梦想的既定目标,再为下一步的梦想追寻提供指引。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自我反省使黑人民众的美国梦日渐清晰,原先从理论上说,任何梦想的现实性都需要通过客观的实在的载体得以体现,这包括梦想的追逐的目标、梦想追逐的方式、梦想追逐的过程、梦想追逐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梦想现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于黑人世界的美国梦也是如此,贯穿着自我反省的美国梦,其现实性真真切切地体现在以下环节当中。

所以,从《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中不同人物对美国梦的追寻,加之逼真的自我反省描写,使美国梦前途光明、过程曲折的现实性展现得惟妙惟肖——所有黑人民众都可以具有美国梦的追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载美国梦的真谛,自我反省的程度和效果又决定了他们与美国梦的距离。

三、黑人民众美国梦的延续

在笔者看来,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中的贡献远远不只是作品本身的价值,自我反省意识的自始至终以及美国梦的现实性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即使是在当今社会,美国梦的存在和发展也同样是现实的,它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对黑人来说,他们对美国梦的追求一直需要自我反省意识的支撑,特别是理性的自我反省,这样在面对梦想困境以及种族矛盾时,才能拥有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历史和现实的残酷。

从莫里森本人的职业生涯来看,就是对黑人追求美国梦的生动体现。她始终都在践行着为黑人民众而奋斗的使命,她的一腔热血中也是饱含着对自我反省的呼吁。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在黑人中产生了根本的改变,但精神世界的梦想追求则是无限的,黑人民众的自我反省意识因而成为他们梦想延续的不竭动力。或许在今后,黑人民众在美国梦的追求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更尖锐的矛盾,而只要拥有理性的自我反省意识,黑人社会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1]Brooks,Ann.Postfeminisms:Feminism,Cultural Theory and Cultural Forms[M].London:Routledge,1997.Carmean, Karen.Toni Morrison's World of Fiction[M].Whitston Publishing Company,1993.

[2]Chuck Jackson.A Headless Dis-play:Sula,Soldiers, and Lynching[M].Modern Fiction Studies,2006.

[3]Danille Taylor-Guthrie.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M].Jacks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4]刘玉娟.从“迷失”到“回归”的隐喻——解读《所罗门之歌》所阐释的黑人自由解放之路[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1).

[5][美]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美]托妮·莫瑞森.柏油孩子[M].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7]尹晓琴.寻找失落的自我[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8]王玉括.莫里森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姚金梅,硕士,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柏油所罗门现实性
新时代农民
一捧葵花子引发“柏油”便
戒指上的箴言
胆小的巨人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罗门的财宝
我正在被活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