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俊星 (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重庆 400013)
现代音乐美学自从进入二十世纪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新颖的创新的音乐观念也不断出现,推动了现代音乐美学更好更快的发展,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声乐表演艺术迎来了艺术上的第二春。
现象学美学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从波兰的著名音乐家罗曼发表了与现象学美学的论文,现象学美学开始受到了学术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人们对现象学美学的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为后来的现象学美学长远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罗曼从哲学的观点对现代音乐美学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罗曼认为从哲学的角度对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可以有两种研究方式,第一种是以事物的本质为依据不考虑人的意志作用,即客观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主导作用,即主观的研究方法。罗曼认为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现象学美学应该采用第二种研究方式。因为声乐表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而成功的艺术表演形式必须与人的思想深处产生碰撞。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的表现形式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整个创作过程必须以人类的意志为中心。我国许多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就是优秀的代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生活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因此当时的声乐表演都具有热情向上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之后,受到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冲击,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时的声乐表演艺术也发生了对应的改变,各种各样的声乐表演艺术开始出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显然声乐表演艺术和人类的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自从现象学美学提出之后,声乐表演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
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不仅对音乐创作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对声乐表演中的“同一性”也有着不同寻常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大多数的声乐表演中的三个主体即剧本、乐谱和表演者都是相对独立的。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是严格按照乐谱来演奏的,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表演者对于同样的乐谱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演奏风格,对于同样的乐谱,同样的演奏者在不同的时间演奏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此之前人们对于音乐是否需要严格按照乐谱来演奏有过激烈的争论,然而自从现象学美学出现之后,上述所争论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象学美学的观点认为声乐表演不必太拘泥于乐谱,认为乐谱只是记录音符的一种形式,表演者在演奏时太拘泥于乐谱反倒使演奏出的音乐过于呆板,只有不拘泥于乐谱,表演时灵活多变,融入表演者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所表演出的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充满活力。
现代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分支,释义学作为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人们普遍认为释义学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提出并创立的,狄尔泰创立释义学美学的初衷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对历史知识做出客观的解释,当时并没有应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随着释义学美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学家克莱茨施玛尔将正式的引入到音乐表演艺术中,在此之后声乐表演艺术在释义学美学的推动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克莱茨施玛尔认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风气紧密联系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及其他原因,克莱茨施玛尔,没有对音乐进行深入本质的分析。在音乐领域对释义学美学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伽达默尔认为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音乐作品随着时代的不同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意义。释义学美学的出现把音乐作品和观众所理解的意义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音乐作品更乐于被观众所接受和理解。
现象学美学的提出者认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强的意向性,艺术作品就具有很强的意向性。这就要求表演者不仅具有扎实的乐谱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艺术创造力,进而才能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进行艺术的二次加工,对艺术作品所表述的意境最大限度的展示给观众。
音乐作品是以非语义性的状态存在,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声乐表演不仅包含表演者自身的情感,同时音乐作品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之中,还包含表演者和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所以,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表演并不仅仅是乐谱上所记录的艺术再次表现,需要表演者把创作者的心情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从而给音乐作品第二次生命。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美学给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使声乐表演艺术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使人们更易于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董晓红.搭建科学和人文的桥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透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的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