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6)
女性与人类·对立与统一
——谈莱辛《另外那个女人》的辩证观
刘世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6)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立足女性视角,以女主人公柔斯和她生活中的几位重要的男性——父亲、未婚夫、情人之间的矛盾,揭示了两性关系的问题实质与解决之道,即持有对立与统一的辩证观才能为女性、男性、整个人类寻找到幸福之路,体现了作者超越性别局限、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和远见卓识。
两性关系;辩证观;多丽丝•莱辛
资助课题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人文社科类),项目批准编号:NR2010032,项目名称:英美女性文学创作特征研究。
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所作的授奖辞中盛赞其代表作《金色笔记》,认为“方兴未艾的女权主义运动将它视为开路先锋,而它属于为数不多的诠释20世纪男女关系观念的杰作之一”,而莱辛在接受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的电话采访时,却这样回应:“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多丽丝•莱辛以独特敏感的女性视角和大胆犀利的批判精神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独立自由问题表达了鲜明独特的观点,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她却反对用女权主义界定她的作品。那么,她的作品和女权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渊源呢?
在西方盛行已久的哲学二元对立的模式下,男女性别对立成为菲勒斯中心话语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话语中,男性处于中心﹑优先地位; 女性则被划为阴性,处于边缘﹑从属地位。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一直致力于纠正男女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然而它时常陷入极端与偏执的泥淖,将男性视作敌对面,缺乏辩证观与包容性。在莱辛的眼中,解决之道不是以新二元替代旧二元,而是男性与女性相存于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才能为女性、男性、整个人类寻找到幸福之路。在莱辛的小说《另外一个女人》中,女主人公柔斯和她生活中重要的几位男性之间的关系与问题处理正是这种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女主人公柔斯深受母亲的影响,是一位独立而又坚忍的女性。她一直以来坚持独立自主,靠在面包店打工维持自己在经济上的独立,因为她的母亲曾经再三叮嘱她,“女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1](P.12)而柔斯的父亲杰姆是一个固守男权思想的传统男性,他坚信女人不需要工作,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养活她们的丈夫。当柔斯的母亲意外死于车祸之后,她的父亲曾多次劝说她放弃工作,赶紧结婚由丈夫来养家。柔斯与父亲针锋相对,强烈地反对父亲顽固的旧思想,“我喜欢独立生活。”她总是保持着稳固的收入,精打细算,努力存钱,以备不时只需,因为“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儿?要是不小心着点儿就太蠢了。”[1](P.12)柔斯的父亲又是老派工党分子,他认为工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一心想撑起这个家的他年老体衰,有心无力,最终只能顺从女儿。
柔斯一方面是一个遇事有主见、不盲目顺从于父亲的女儿,另一方面她在生活上也离不了父亲。母亲去世以后,她拒绝了原先确定下来的与乔治的婚事,因为她不能丢下年近古稀的父亲不管,同时也是在心理上她对父亲有着依赖。柔斯像母亲在世时那样精心照顾老父亲,并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当她的父亲意外葬身于空袭的炮火下,他们位于地下室的家摇摇欲坠变成危房,柔斯却还不肯搬走,直到吉米的出现。男女两性的对立与和谐在这对父女关系中得到了体现。
柔斯的母亲意外去世,柔斯沉浸在失去母亲的难过中无法自拔,而未婚夫乔治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婚约有没有变化。面对乔治的逼婚,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断然提出分手,下定决心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乔治并不能理解柔斯的想法,着急得像简直找不到家的孩子, 向柔斯求和时,她无动于衷。乔治不能接受,觉得自己就是被甩了,在怨恨之中匆忙找了个女人结婚,完成了他的婚姻大事。
柔丝与乔治的关系由对立到和谐缘于乔治的女儿吉儿。柔斯在街上偶遇乔治的妻子并聊天后,她得知乔治先是撇下妻儿上前线打仗,后来又葬身战场,她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每周都去乔治家看望他的女儿吉儿。柔斯虽然没有结婚和生育,但却有着善良真挚的爱心。在得知吉儿的母亲也在空袭中丧生时,她下定决心要抚养这个孩子,为了获得收养孩子的资格费尽心思。“收养孩子”不仅体现柔斯对战前和平生活的留恋, 更渗透出女性经受战争洗礼后迸发的深层人文关怀。[2]这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性别的对立,而是温情与和谐。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指出:在两性关系中,男性所希望的是“征服、获取和占有”,对他们来说,“拥有女人就是去征服她”。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的男主人公吉米作为男性的绝对自由的崇尚者,成为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男性特权的代表。吉米心目中的女性应该“天真﹑柔顺多情﹑温暖而又脱俗”,希望她总能够“像个孩子似的对他有所回应。”他一开始喜欢上柔斯,也正是因为柔斯的柔弱无依、凄楚可怜,满足了他的征服欲。无情的战争使柔斯突如其来地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她正处在孤独无依、惶然无措的时候,吉米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他的关爱暂时为她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使得矜持谨慎的柔斯还没有对吉米作更深的了解,便很快投入他的怀抱。[1](P.40)。可是他逐渐发现柔斯其实是个富有主见的女孩子,他的感情也起了变化。吉米不喜欢柔斯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本不想倾听她的心声,不愿进行心灵的沟通。柔斯觉得“根本找不到言辞表达她的感受,说不出她深刻体验的悲惨、险恶的人生”,只有在漫漫长夜中暗自饮泣。
“一夫多妻制”是父权制婚姻形式的主要特点,它与男性的特权密切关联在一起,是对女性的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的严重蔑视与贬低。吉米就是个“一夫多妻制”的不折不扣的尊崇者。他多次向柔斯表达了他的这种观念,并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在与前妻的婚姻中,吉米和工厂的女同事发生婚外情,但又不愿意和妻子离婚;与妻子离婚后,吉米与柔斯相恋并共同生活,他仍在前妻家中“走出走进,好像他还是家里人似的”[1](P.64)。他对柔斯隐瞒了已经离婚的真相,同时又和暗恋他已久的女招待珀尔交往,流连于前妻、柔斯和珀尔之间,过着类似于“一夫多妻制”的生活。柔斯对吉米一往情深,憧憬着和他建立婚姻。她动用积蓄租房、置办家具,想方设法调理吉米的胃病。柔斯对吉米真挚的爱、她想与之结婚的愿望在吉米眼里却是在剥夺他的自由,“他联想到掐着自己脖子的白嫩的手指 …… 几乎要把他扼死。”[1](P.45)
吉米制造与维护着“一夫多妻制”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与他交往的每个女人,都丧失了她们的主体地位,都被边缘化,从而都成为了“另外那个女人”。柔斯又是怎样面对与处理这个关系的呢?
柔斯从与吉米的交往的一开始,就一直努力维护自己的人格的独立和女性的尊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利。当她与吉米就收养孤儿吉尔一事发生冲突时, 柔斯强调:“这所房子是我装备起来的,家具是我买的,用的是我的钱”。[1](P.49)她知道用经济地位争取发言权。柔斯被告知吉米是有妇之夫后,心灵背负着沉重的“第三者”的道德十字架,在经历了对吉米离婚无望的等待后,决定勇敢出击,自己把事情“理顺”,“使它走入正轨”。[1](P.60)她主动写信给吉米的“妻子”皮尔逊太太,提出要三人面对面来解决问题。吉米的“妻子”赴约并告诉柔斯,她和吉米早已离婚,吉米用已婚的骗局回避与柔斯结婚。小说进展到这里,男女两性的矛盾上升到高潮,吉米似乎是一个欺骗少女感情的无赖之徒,然而,莱辛却没有激化矛盾。她通过吉米前妻之口冷静地评价吉米:“我知道他……,倒不是他不想跟你结婚。我想归根结底他还是愿意娶个老婆的,只不过他这个人就是下不了决心……”。[1](P.70)直到此时,女主人公柔斯想要依赖男性、走进婚姻的美梦破灭了,她不再对男性抱有幻想。随后的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吉米的前妻皮尔逊太太热情地邀请柔斯搬到她家,和她一起打理蛋糕店。柔斯接受了这个建议,两个“情敌”成为亲密的朋友,携手迈向自由独立的新生活。对于伤害过她们两人感情的吉米,她们并没有“痛打落水狗”,而是一起设计他的“归宿”,敦促他不要再辜负爱他的珀尔,应该同她结婚。莱辛以这样别出心裁的结局昭示:女性应该携手合作,追求经济和精神的独立、拥有物质和自由的空间,才能确立她们的主体地位,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力,继而达到整个女性层面上的独立和谐自由。男性也并不是剥夺女性幸福的“对手”或者“敌人”,他们也需要理解与帮助。小说《另外那个女人》消弭了女权主义者的偏激,将关注目标从女性又发展到更深远的目标:“…驱动全社会消除二元对立,建构两性世界和谐、种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等和谐,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3]
正如《另外那个女人》后记所言,“无论是聚焦当代现实生活,还是以人的内心体验或虚幻的太空世界为题材,莱辛的作品都体现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她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的处境、选择和责任,也关注社会群体或人类整体的长远命运”。[1](P.176.)莱辛关注女性,也关注男性、进而到整个人类,莱辛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她为女性写作,更为整个人类的福祉而创作。她在小说《另外一个女人》中,以女主人公柔斯的故事启示读者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观来看待与解决两性、人类、世界的矛盾,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完善、人类生存的自由与幸福。
[1]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M].傅惟慈等译.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
[2]李术华.战争中的爱情,爱情中的战争 ---《比较倾城之恋》和《另外那个女人》的战争和爱情主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5期,第36页.
[3]樊晓君.从“焦虑”“分裂”到女性“自我同一性”的追寻——《野草在歌唱》主人公玛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女性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0年第11期,第124页.
刘世红,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