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磊明 吴雨亭 祝 军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 云南蒙自 650011)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技法研究
聂磊明 吴雨亭 祝 军 (红河学院 美术学院 云南蒙自 650011)
“工艺”是成就建水紫陶装饰形态的基础,在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泥料与装饰、建水紫陶装饰内容表现技法和材质特征表现技法等环节介绍了建水紫陶装饰的主要工艺技法。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技法研究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课题论文
建水紫陶是云南较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早在1953年,它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之列。一件完美的紫陶工艺品必须由一个完美的创作构思、合理的原料配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细的制作技艺等共同打造,而其制作工艺中的装饰工艺则是成就紫陶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泥料是建水紫陶工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陶器装饰艺术质量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建水紫陶陶土来自于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五彩山分布有七种颜色的泥土,这些彩泥土质细腻,呈胶泥状,奇怪的是,这些泥土一量离开山体就会变得坚硬如石。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彩泥都是上好的陶土,只有那些颜色纯正自然,土质细腻,纯净无杂质的优质、纯正的彩泥,才能适应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艺流程,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建水紫陶。
工匠们在取回的五彩陶土后,需要将泥土分颜色堆放晒干,将沙粒杂质挑拣干净,然后敲碎,碎粒要颗粒均匀,最大不超过蚕豆大小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再经过筛,筛弃粗砂杂质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经过搅拌淘洗,待含砂泥浆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滤去砂质。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已经是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都要很仔细地配制不同颜色的陶土,因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颜色配制而成的,而不同颜色的陶土配制则决定了紫陶工艺品最后所呈现出来的色泽特征。如果选料的环节都没有严谨的做到,就根本做不成真正的紫陶。
在将泥土进行静置之后,工匠们需要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来揉搓陶泥,以便于把整块陶泥中的气泡赶出来,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根据师傅介绍,这种揉泥的方式类似揉面,双手用力由内向外一层层地顺序搓压,每搓揉完一遍,都重新折卷成团后进行搓压。揉泥的目的是为了使陶器在制作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湿度与硬度,避免在坯胎上出现气泡或杂质。
建水紫陶的装饰内容集中国传统书画、陶印、民间吉祥图案、民族元素图案于一身,其表现技法也结合了书法、绘画、篆刻、浮雕、镂空、填刻等多种技艺,手法多样,精彩纷呈,还常常利用泥料的色泽对比,表现出作品的形、神、气、态。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在紫陶作品的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以形写意、借物言志,品味传统艺术的意境美、内涵美。要将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再现于陶体之上,书法绘画技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表现建水紫陶装饰内容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装饰题材都需要通过纯熟的书画技法来表现。中国传统书画技法中,笔法、章法、墨法缺一不可。书画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作品的布局,又要考虑到运笔的轻重、快慢、偏正,墨色的浓淡相宜,更要考虑到的是书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情趣、学素、人品和意境。
由于建水紫陶的刻填要求在陶胚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于胚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器表面的书画墨稿亦必须在湿润状态下手绘完成。到目前为止,建水紫陶的装饰技法中,尚无可替代书法绘画技法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质及所表现物象的神形具备,又要兼顾陶胚的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其魅力在于更多的体现在与陶器浑为一体而又独具唯一性的文化气息方面所以,在建水紫陶装饰内容的表现过程中,书画绘制的步骤通常需要由具有一定技法功底的艺术家来完成,否则绘制出来的作品有形而无神,失去了其精髓之所在。
一般来说,建水紫陶的装饰不宜太多太繁,块面不能太大太多太繁,笔刻线条的质量在刻填时不容易保证,块面太大在作刻处理时则容易损伤坯体。
对陶胚落墨后,艺人即将按照湿胚上的墨迹雕刻成模,随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这一技法称为填刻。填刻技法是继书画之后,表现紫陶装饰内容的第二个步骤。
在刻模的过程中,工匠通常将伞骨的一端打磨为长约1.5厘米的斜状刃口,刻坯时首先沿着坯体上墨迹两侧的边缘作垂直刻划,然后逐点切挑,直至将有墨迹的部分全部去除。较细的墨线则用对折的刻刀直接将泥挑出。刻坯需要考虑填泥时的多少以及烧成后打磨时造成的损失,因而,刻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的过程,而是整个装饰工艺的重要创作过程1。
传统上填泥的泥土是利用天然陶土中的红、白二色泥料,而随着紫陶装饰艺术内容多样化的发展,现在的紫陶装饰中,艺人们利用多种色剂与泥土混合搭配,制作出了更多色彩丰富的泥料。在填泥过程中,工匠们需要用铁片将色泥拍嵌凹槽内,并将色泥抹平、压紧。填泥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由于填泥的湿度与胚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的收缩性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多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浑为一体。由于填泥的泥料成分和陶料不一样,所以要注意泥料的比例,湿度,以免在烧制过程中导致填泥膨胀突出或凹陷陶面。
值得一提的是,刻模经过填泥、修胚、风干、焙烧、打磨抛光后,因泥料缩水的细微变异和填压、修胚、打磨过程中无意识的对线条边沿的磕碰,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的肌理变化,使线条变的高古而苍茫,显露出一种金石之气的自然古拙。同时,填泥在经过后期无意识的填压工序和不同烧成气氛高温焙烧,会呈现出一些非人为的色调和图案的奇妙变化,幻化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艺术效果。只有熟悉泥料性能的人,才能熟练掌握填泥的工艺技能。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残贴”装饰及“淡艳”装饰都是通过填刻工艺来完成的。泥料色彩的调制,填泥色彩的搭配、填刻泥土的深浅及力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层次感及色彩感。
除了最具特色的填刻技法,建水紫陶装饰图案的表现方法还有镂空、浮雕、圆雕、镶嵌几种。
镂空是较为华丽的一种装饰技法,它是要刻掉装饰图案中形象以外的虚体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使得装饰内容通透、灵动、更具空间感。紫陶工艺品由于要保证其使用功能,需要有内外两层才能使用镂空图案装饰,这更加考验工匠的技术功底。
浮雕及圆雕则是为了表现紫陶工艺品当中的立体装饰图案。一般来说,浮雕的工序要较为简单,它只需刻画出作品正面和侧面的形态特征,用泥捏出大体形态后,修修补补就能成型。与浮雕相比,圆雕就显得困难得多,工匠需要用手和工具一起来塑造形体。由于圆雕是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合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表现作品三维立体形态的雕塑,在雕刻成型过程中,作者还需要全面了解塑造物各个面的形态特征及整体结构,这样才能精确如实地塑造出立体图案各个面的形态特征。
镶嵌工艺指的是把装饰材料嵌入陶体内的一种方法,在紫陶的镶嵌装饰中,最常见的就是玉石的镶嵌。紫陶工艺品中的玉石镶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装饰布局,在陶体表面需要镶嵌的部位留下一个凹槽,将玉石镶嵌于其中,另一种是将陶体镂空,用丝线将玉石固定在需要镶嵌的镂空部分。玉石的镶嵌赋予了紫陶工艺品更加丰富的材质美感及观赏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紫陶工艺品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始出现了将个旧锡工艺与建水紫陶相结合的装饰技法,锡陶结合主要有镶锡与嵌锡两种工艺。镶锡工艺主要是在紫陶的瓶口、把手、壶底等部位镶上锡工艺的装饰部件,将紫陶的朴素与锡工艺的精巧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嵌锡工艺主要是在器形的表面装饰区域刻出凹槽,经过烧制以后再把锡融化后嵌入凹槽,最后打磨成型。紫陶文化与锡文化的结合,既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又具有鲜明的地域代表性,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美感。
“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是对建水紫陶材质特征的描述,从建水紫陶的材质表现来看,其材质特征除了如膏如脂、光洁明亮之外,还在于其能够表现出暗红、白、灰、棕、褐、黑等不同的色泽。而这些材质特征的表现,则是通过烧制、打磨等工艺来完成的。
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200℃左右,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称为龙窑。龙窑呈竖卧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窑内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紫陶陶胚内所含的各种成分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凭经验推算,龙窑的成品率只在70%以下,比不上现代化的气化窑,但龙窑有它的魅力。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1200度的时候,紫陶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窑变后的建水陶色彩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一代一代的建水工匠,一次次点燃窑火,一次次梦想着神秘的窑变,将这种独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则土气”是建水紫陶的烧制火候的形容,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陶土的独特性,要求的窑火温度需要在1000到1150摄氏度之间,所以陶器在窑里摆放的位置致关重要关键,因为窑内的温度并不是均匀的,为充分利用窑温,工艺师们需要根据器形大小及对温度的不同要求摆放陶器,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窑温。每个工匠在窑内摆放陶器时都有自己的诀窍,并且从不轻易告诉别人。
陶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艺师对火候的把握与调控,故有七分人工三分火成之说。现在的建水紫陶生产中,窑工们不仅能根据器物的需要,通过控制温度等手段,烧制出红、紫、黑、白四种不同质感的陶器。由于建水紫陶是不施釉的,胎体在烈火中发生了性质的改变和颜色的变化,从而产生出色彩斑斓的变化,这种特殊的色彩被称为窑变。产生窑变的建水陶是建水窑烧制过程中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重要特色,也是整个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最为耗时耗工的部分。建水陶泥质细腻无砂,通过磨制工艺即可获得器物表面哑光、亮光和镜面光等不同的质感效果。传统建水陶的磨制工艺分为去火皮、去丝和抛光三个部分。
(1)去火皮
陶器烧制完成后,表面粗糙、质坚如铁,并有一层金属光泽,此即是“火皮”。要去除这一道光泽,工匠们首先要将陶器置于慢轮之上,再用河砂将陶器填充压实,最后转动轮车盘打磨,去调陶器外面烧结的痕迹,这道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
(2)去丝
去丝指的是将去火皮之后器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进一步打磨干净的过程。去丝需要用厚布蘸水,加上村边河里的细沙来打磨。经过打磨之后,紫陶陶体的本色以及装饰图案会逐渐清晰起来,显现出温润的质感,去丝后的紫陶工艺品即可呈现出哑光的质感效果,一般来看,黑色、白色的紫陶工艺品通常以哑光居多。
(3)抛光
去丝之后的紫陶工艺品如果要得到更加光亮的表面效果,就需要在经过抛光处理。抛光材料是产自建水的白色细腻的鹅卵石,工匠们需要将鹅卵石紧压制在坚硬的陶体表面,靠手工一点点打磨出光洁如镜的效果。而出现这样的效果,在中国其他陶瓷产地是用釉料来实现的,所以建水紫陶的这一打磨工艺又被称为“无釉磨光”。整个打磨抛光工艺费时费力,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前面所有工序。特别是在磨制茶壶、三角形笔筒等异型器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要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工艺品,需要艺师们付出“铁棒磨成针”的意志和耐力,使用不同的工具,经过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经过这些细致繁褥的加工过程,黯哑的陶器表面才会显露出诱人的绰约丰姿,闪烁着金玉之光芒。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是用艺师的智慧和双手,加上时间和汗水,点化出来的神奇。一百多年来,在建水碗窑村静静的夜空,到处都飘荡着磨陶器的“叽叽”声,这种声音一直伴随着神秘的建水紫陶一起成长。
注释:
1.孔明.论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1]孔明.论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2]段瑜.云南建水紫陶的文人书画装饰艺术[J].艺术之窗,2013,4:177.
[2]中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陶瓷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聂磊明(19 78—),男,汉族,云南红河洲红河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