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中晚期的树木利用

2014-01-27 03:14王树芝等
南方文物 2014年3期

王树芝等

摘 要: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树木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它产品。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与考古文化具有同时性。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的分析,再结合其出土的环境背景,能获得古代人类利用树木的信息。本研究对商代中晚期洹北商城、殷墟孝民屯遗址、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量木炭、木材进行了分析,对殷墟大司空遗址303号墓出土枝叶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1) 无论是植物种属的出土概率还是百分比,栎属都是最高的,无论是普通村邑的房址还是窑址,栎属的出土概率和百分比也都是最高的,表明人类对这种木材的喜好。栎属是商代晚期人类主要的薪柴材料,也是刘家庄北地和孝民屯遗址普通村邑的建筑材料。栎属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当时的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建筑材料的选择不仅受到聚落周边植被状况的影响,还与木材性质和建筑性质有关。洹北商城的一号、二号建筑基址选用了松木,而刘家庄北地的一处木炭遗迹主要选用了柏木。

(3) 刘家庄北地出土了栎属、李亚属和枣属的木炭,孝民屯遗址也出土了栎属和枣属的木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人类有可能食用这些树木的果实。

(4) 树木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伤及形成层的伤害时会产生锯齿状生长轮。刘家庄北地灰沟HG3Ⅰ中出土的大量的带有锯齿状生长轮木炭,锯齿宽度1毫米,间距1毫米,较规则,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但究竟何种因素导致锯齿形成,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5) 商代晚期刘家庄北地古代先民选用侧柏做井架。

(6) 同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出土枝叶进行研究,能极大地提高鉴定的准确率。通过研究,大司空遗址303号墓随葬品敞口折肩尊的口部数层叠压在一起的植物枝叶是具有药用作用的短梗南蛇藤(Celastrus rosthornianus Loes)。

总之,本研究不仅获得了商代中晚期先民因材施用的木材利用特点,而且为现今木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史料。短梗南蛇藤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医药卫生史、民俗和礼仪以及现代医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木材分析; 木炭分析; DNA分析; 洹北商城; 刘家庄北地; 孝民屯遗址; 大司空遗址

Abstract:Trees are the main resources for human use. Trees not only provide human beings population with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with food, timber, energy, medicine, and other products. Tree organ remains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often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archaeological culture, with which the date of remains has simultaneity. By the aid of tree organ remains, combined with archaeological context, the tree organ use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besides plant branches and leaves as grave goods excavated from Tomb No.303 at Dasikong site in Yin Ruins during late Shang Dynasty were subject to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s studies, the charcoals excavated from Huanbei Sheng City during middle Shang Dynasty, from Xiaomintun site late Shang Dynasty and charcoals and wood from 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late Shang Dynasty were subject to studi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ed:

I The ubiquity or percentage of the genus of Quercus was the highest in charcoal assemblages. Similarly, it was also the highest either in ordinary country or in kiln. The date suggested that human beings population were preference for the wood of the genus of Quercus. And that it was not only main fuel wood during late Shang dynasty, but also building materials of ordinary villages of Xiaomintun site and 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The genus of Quercus had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beings population.

II Building material has relation with vegetation composition surrounding the sites, wood properties and the nature of construction. It was clear that the wood of Foundation site No. 1 and No. 2 in Huanbei Sheng City was pine, but was Chinese arborvitae in charcoal remains of 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in Yin Ruins.

III It was indicated that ancient humans might eat acorn, apricot and dat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charcoals of genus of Quercus, Armeniaca, Ziziphus.

IV When cambium of trees was wounded by natural or human factors, indented tree rings grow. Because there were a large of charcoals with similar indented tree rings, 1 mm wide, 1mm distance between indented tree rings, it was inferred that indented tree rings might be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But exactly reasons need further study. V Well frames in 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were made of arborvitae timber with moisture resistance, decay resistance, smal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big compressive and flexural strength.

VI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methods with molecular genetic methods to study foliage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It was showed that plant branches and leaves around the rim of a bronze Zun-vessel were ones of Celastrus rosthornianus. Branches and leaves of Celastrus rosthornianus have medicinal effects.

In a word, wood utilization pattern of human beings population during middle and late Shang dynasty, wood exploitation according to wood characteristics, was obtained. The discovery of Aureobasidium Celastrus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medical and health history, folklore and ritu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Key words: wood analysis, charcoal analysis, DNA analysis, Huanbei Sheng City, Liujiazhuang Locus North, Xiaomintun site, Dasikong site

人类历史是对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历史,由于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和不同区域环境所提供的资源类型不同,人类对资源利用方式丰富多彩。无论是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的历史时期,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树木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它产品。树木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经炭化后或者保存在干、湿的极端环境中,能保持原有的清晰结构,能进行树木种属的鉴定。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与考古文化具有同时性,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的分析,再结合其出土的环境背景,能获得古代人类利用树木的信息。在洹北商城、殷墟大司空墓、孝民屯遗址、刘家庄北地的考古发掘中,安阳工作队和殷墟孝民屯考古队采集了大量的木炭、木材和树木的枝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遗址出土的木炭、木材和枝叶的分析,探讨商代中晚期安阳盆地古代先民对树木的利用情况。

一、 研究区概况

(一)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殷墟地处太行山林虑山系以东、安阳盆地与华北平原接汇带的洹河二级台地上,地处北纬36度,东经114度,面积约3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属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南邻洹河,往西约19公里即进入太行山东麓,北面为低丘,东面和南面则是开阔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与殷墟遗址略有重叠,地势总体平坦,但略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①。殷墟、洹北商城所在的安阳盆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其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由130米逐渐降至80米左右。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洹河(又名安阳河)自盆地西南流入,先北行,再折而东行,最终注入卫河。盆地西接太行山山区,南北两侧是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商代安阳地区的地貌环境,与现代相比有着较大差别。就地势而言,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更为显著,其时黄河在安阳东部自南向北流经。漳河在殷墟以北约20公里处自西向东流经。殷墟南部还有淇水。上述三条河流与洹河一道,构成安阳地区的主要水系②。

殷墟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3.6℃,7月份平均气温27.2℃,1月份平均气温-2.7℃,绝对最低气温-21.7℃,无霜期201天。年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冬春多北风,夏秋多南风③。

安阳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的黄、淮河平原栽培植物区。本区植物区系成分以华北区系为主④。安阳市附近的原始植被己破坏殆尽,现今植被主要为以小麦、玉米、棉花、粟等为主的农作物,散生有杨树、榆树、柳树、泡桐等常见树种。安阳市西的太行山区,随海拔高度变化,植被组成存在一定差异。200~500米为浅山区,植被稀疏且人为破坏严重,阳坡主要有酸枣、黄荆、黄背草等植物;阴坡散生少量乔木,如榔榆、黄栌等;灌木主要有荚迷、忍冬等。500~800米中山区为落叶阔叶林带,优势或常见木本植物包括槲栎、栓皮栋、鹅耳枥、盾叶薯蓣、槭属、榆属等;灌木有黄荆、胡枝子、盐肤木、绣线菊、黄刺玫等。800~1500米乔木有青檀、黄连木、麻栎、柿树、小叶白蜡等,灌木有连翘、绣线菊、野皂荚、鹅耳枥、黄栌、丁香属等。海拔1500米以上以华山松为主的常绿针叶林⑤。

(二) 洹北商城、殷墟的考古发现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时代为商代中期,发现的城址、宗庙和宫殿建筑群基址,是商王朝都邑。洹北商城平面略呈方形,方向13度,其西南部与举世闻名的殷墟遗址略有重叠,其南北向城墙基槽长约2200米,东西方向城墙基槽长约2150米,占地约4.7平方公里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于2001~2002年对一号基址(2001HBSCF1)进行了大面积的揭露⑦,2008年对二号基址(2001HBSCF2)进行了部分揭露⑧。一号基址平面呈封闭式四合院,方向13度。北部是主殿,南部是带门塾的廊庑,西部有带台阶的附属建筑,东部虽未发掘,但通过钻探可知其结构与西部对称。整座建筑东西长约173、南北宽85~9115米,总面积近116万平方米,中间是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庭院。二号基址与一号基址方向相同,规模略小。二号基址平面与一号基址相同,也呈封闭式四合院结构,北部是主殿,南部是带单个门道的廊庑,东、西部也是廊庑结构。整个基址东西宽92、南北跨度6114~6815 米,总面积5992 平方米。洹北商城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

殷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2006年,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文化为商代晚期文化,分为四期。一期约当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早期,年代为公元前1320~前1239年。二期约当武丁晚期、祖庚、祖甲时期,年代为为公元前1255~前1195年。三期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年代为公元前1255~前1070年。四期约当帝乙、帝辛时期,年代为公元前1087~前1036年⑨。自1928年10月,学术界首次组织了对殷墟的发掘以来,清理出小屯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多处居民点、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和墓地等。下面只介绍与此研究有关的遗址。

1. 孝民屯遗址

孝民屯遗址是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殷墟遗址西部边缘地带。孝民屯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曾进行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兵器范等与青铜器铸造相关的遗存、墓地、丰富的青铜礼器铸范和熔炉块等文化遗物。2003年4月,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由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殷墟孝民屯考古队,为配合河南安阳钢铁集团120吨转炉建设工程,在殷墟孝民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发掘对半地穴式建筑群的形制、布局及其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发现了大型青铜器铸造遗址⑩。

2. 刘家庄北地遗址

刘家庄北地遗址位于殷墟的东南部,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约1000米。2006年5~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阳工作队对刘家庄北地遗址西部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为3000平方米。2008年2~10月,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发掘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共发现带车辙的商代道路多条,商代房基近数十座、灰坑数百座、灰沟二十余条、窖穴四十余座、水井三十余眼、铜器窖藏坑一座、祭祀遗存多处,以及历代墓葬九百余座,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11。当年还发现了一处木炭遗迹(N 36°06′39.6″, E 114°19′16.3″,海拔高度76米),位于安钢大道的南侧,铁四路的两侧,殷都路的东边,刘家庄北地的北边,为殷墟三、四期遗存。有6根直径约为27厘米的圆木竖直插入地下,排列成2行3列,2行平行,3列稍平行,圆木残留45厘米高,圆木间距为90×130厘米。其余木桩南北方向平躺于地面。此外,2010年,安阳工作队配合安阳市热力管网工程发掘时,在刘家庄北地清理商代陶窑和水井。

3. 大司空遗址

大司空遗址是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曾在大司空东南地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不仅清理了一批墓葬、房基、灰坑、窖穴,而且还清理了部分与铸铜有关的遗迹,获得了包括铸范在内的一批遗物。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为配合豫北纱厂的基本建设,曾在大司空村东地和南地进行了多次发掘,为研究殷代墓葬的分期和陶器组合提供了科学资料。2004年春夏,安阳工作队对豫北纱厂早年所建厂房进行了补充发掘,共清理房基70余座,灰坑、窖穴和水井近500座,墓葬480余座,车马坑4座,获得了大批有价值的遗物。其中2004AST1418M303(简称M303)保存完整,是此次发掘中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一座墓葬。M303与M225为异穴并葬墓,位于M225东侧2米处,长方形竖穴墓,葬具有棺和椁。有殉人和殉狗,随葬品丰富。椁内棺北侧是主要随葬品放置区,包括所有的青铜容礼器、大部分青铜兵器和大批陶器。大部分青铜容礼器放在棺东北一隅,其中一件折肩尊(腹内有一件铜觚)放在椁室的东北角12。

二、 研究方法

(一) 取样

结合考古发掘,在洹北商城、刘家庄北地、刘家庄北地的木炭遗迹、孝民屯遗址采集了木炭样品,在刘家庄北地采集了木材样品,在大司空遗址M303取到一些树木枝叶样品(图一)。

2001~2002年,安阳工作队在洹北商城一号基址发掘过程中采用随发现随采集的方法采集了8份木炭样品。2008年,在二号基址(2001HBSCF2)发掘过程中又在二号门道处取到1份木炭样品(图二)。

2008年,安阳工作队在木炭遗迹的每根圆木上取一小块木炭,共取到25个木炭样品。在同年的发掘中,在道路上、水井中、墓葬中、房址中、灰沟中、灰坑中及地层中共采集466份木炭样品,其中,道路上3份、水井中5份、墓葬中4份、房址中111份、灰沟中36份、灰坑中207份及地层中96份。在木炭遗迹附近J31木构井架上,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不同层木料上取到 12个木材样品。J31位于Ⅶ区西部的T0208中,开口于第3B层的黄色淤土下,打破F3。井口距地表深2 米,由于井口坍塌严重,平面呈不规则状,最长径5.16、短径2.66、井深10.3米。井底用木材交叉搭成边长1米的“井”字形框架,井架保留的高度约1.1米,周围填满鹅卵石。在井口北侧有盘旋向下的12级台阶。从最下面的台阶向下0.72米有一处平台,东西长2.2、宽0.8米,台面距井底约5.82米。从整体形状判断,此井建造得非常考究,井口上原来应有建筑物遮挡,东侧半腰的平台可供打水者站立,台阶可供其上下(图三)。J 31的时代属殷墟第四期。

2010年,安阳工作队配合安阳市热力管网工程发掘时,在T1424H500水井木构井架上,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不同层木料上取到15个木材样品。

2003~2004年,殷墟孝民屯考古队在孝民屯遗址发掘中,采用随发现随采集的方法在灰坑、房址、地层和灶坑中共采集了39份木炭样品,其中灰坑中有30 份、房址有2份、地层6份、灶坑中有1份样品。

2004年春夏,安阳工作队对大司空遗址豫北纱厂早年所建厂房区进行补充发掘中,在M303青铜容礼器折肩尊口部发现叠压在一起呈薄饼状的数层植物枝叶(图四),枝条平行地朝向一个方向放置(图五),厚度约1厘米。M303枝叶颜色为浅褐色,叶子很薄且柔软,已失去原有的强度和张力,稍一用力就会破碎,但叶片构造特征清晰可见。用木签和薄刀片把薄而叠加在一起的叶片轻轻拨开后,取到了几片较完整的叶片,结构特征清晰。较大的叶片难取完整,取到的个体都较小。此外,还取到了一些保存着叶子着生方式的小枝。

(二) 鉴定

1. 木炭的鉴定

将采集的木炭样品按不同考古背景分类、登记,用2毫米孔径筛子进行筛选,大于2毫米的木炭做横向、径向和弦向三个面。先在具有反射光源、明暗场、物镜放大倍数为5倍、10倍、20倍、50倍的Nikon LV150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记载木材特征,结合《中国木材志》13、《中国主要木材构造》14等工具书对树种木材特征的描述、图版和采集的现代树种木材切片进行木炭树种的鉴定。然后将样品粘在铝质样品台上,样品表面进行镀金,在quanta650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拍照。结果分析按百分比统计和出土概率统计。百分比统计是出土某一树种的木炭块数占所有出土树种的总块数的百分比。出土概率是指在遗址中发现某种植物种类的可能性,是根据出土有该植物种类的样品数在采集到的样品总数中所占比例计算的,这种统计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每份样品中所出土的各种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仅以“有”和“无”二分法作为统计标准,因此在客观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绝对数量造成的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15。

2. 木材的鉴定

從木样上取1厘米见方的小块样品,放入水中煮沸,使其软化。用刀片将小木块修成0.5厘米×0.5厘米×0.5厘米左右的正方体,在LEICA CM3050S冷冻切片机上,按照横、径、弦三个方向分别切出厚度15~25微米的切片。再经染色、脱水、封片等步骤,制成永久光学切片。把永久切片放在LEICA DM2500 光学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和拍照。

3. 枝叶的鉴定

对出土的枝叶做形态学研究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3.1出土叶子的形态学研究

首先用尺子量测叶片的长、宽和叶柄的长度,记录4个叶片的叶形、叶尖、叶缘、叶基的形状及叶脉种类(表一),并进行拍照(图六)。同样,对取到的小枝叶子着生情况进行记录和拍照(图七)。

四个样品的主要特征大致相同,叶缘皆具稀疏浅锯齿,叶脉为网状脉,叶尖渐尖,叶基楔形,仅叶形一项不同,除样品三为倒卵状披针形,其他为椭圆披针形。四枚叶片大小和叶柄长度略有差异。鉴于同种植物的叶形会稍有变化而主要特征相同,断定出土的植物叶子为同一种植物。需要说明的是没有取完整的大片叶子多是倒卵状披针形。

从小枝样品上可以看到叶子的着生位置为互生叶序。叶序是指叶在枝上的排列方式,有互生、对生、轮生和簇生四种。互生叶是指一个叶着生于每一节的一个面,而其上或其下的一个叶着生于节的另一面(图七)。

3.2出土叶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3.2.1 DNA的提取

试验参照王关林等提取和检测基因组DNA的方法16进行,并进行了如下修改:将出土叶子研磨成粉末并迅速装入5毫升的离心管中,加入1毫升氯化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核分离缓冲液,在温度4℃、5000 转/分钟的离心机里分离5分钟,进行2次。弃去上清液,加入3毫升、温度为65℃的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NA 提取液。抽提时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24/1/16),重复抽提操作2次。

3.2.2引物合成

试验参照翟焕趁等、王奇志等、泰博莱特(Taberlet)对多种植物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和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内含子的研究17,各合成3对引物(上海生工合成),经过多聚酶链反应(PCR)筛选,最终确定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和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内含子的各一对特异引物。

引物序列:

trnL CGAAATCGGTAGACGCTACG

(第一对引物的上游序列)

trnF ATTTGAACTGGTGACACGAG

(第一对引物的下游序列)

ITSF TCCGTAGGTGAACCTGCGG

(第二对引物上游序列)

ITSR TTCCTCCGCTTATTGATATGTTAAACTC

(第二对引物的下游序列)

反应体系为2.5微升10倍PCR Buffer;2.0微升MgCl2;2.0微升 dNTPs;1.0微升上、下游引物(10微摩尔/升);1.0微升DNA模板;0.2微升Taq酶5单位/升,加灭菌超纯水至总体积为25微升。

在多聚合链式反应仪中反应程序为:第一步:1个循环,在温度95℃下变性5分钟;第二步:35个循环,94℃下变性30秒,48℃下复性30秒,72℃下延伸120秒;第三步:1个循环,72℃下延伸10分钟。然后将反应产物点入2.0%琼脂糖凝胶中,在110伏下电泳40分钟观察反应结果。

3.2.3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重组

把PCR扩增得到的目的片段利用胶回收试剂盒,从琼脂糖凝胶上回收,连接于pMD18-T载体,在16度温度下放置4小时。转化到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含有安苄选择培养基的平板上,震荡培养。然后,在24小时内挑选阳性克隆接种到含安苄的液体培养基中震荡培养。最后,直接吸取阳性克隆培养液1微升作为模板,按照上述引物合成中PCR反应体系进行扩增。

3.2.4 目的片段的测序及分析

对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菌液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推导外显子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对比搜索引擎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

三、 洹北商城和殷墟出土木炭分析

(一) 洹北商城出土木炭分析

安阳工作队于2001~2002年对一号基址(2001HBSCF1)发掘中采集的8份木炭样品,经鉴定,有5个树种,有松属硬木松、栎属中的4个种(表二),松属占55%,麻栎属占45%。从表二可以看出,与建筑有关的2001AHBCJ0306④、2001AHBCT1J1 0409④下、2001AHBCT1J1 0409④上、2001AHBCT0411④J1正殿南4号台阶东、2001AHBCJ1北殿中部通道中出土的木炭全为硬木松,这些木炭与建筑有关。而且从二号基址(2001HBSCF2)一号门道上取到1份木炭样品,经鉴定也为硬木松。所以,商代中期洹北商城的建筑用材是松木。松树干高大、通直,是房屋建筑的良好材料。

灰坑2001AHBCH2下、2001AHBCH6和2001AHBCH2 出土的木炭几乎全部为栎属,栎属具有很高的燃烧热值,如麻栎燃烧热值为4750千卡/公斤,较其他树种的燃烧热值高18,并且火力强大,燃烧持久,是重要的薪柴。《诗经》记载有桑薪、柞薪、棘薪等,另外,《诗经·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19”柞薪是指栎木薪柴。

灰坑中出土的木炭很可能为薪柴的遗存。因此,商代中期洹北商城的居民用栎属做薪柴。

(二) 刘家庄北地木炭分析

1. 刘家庄北地木炭遗迹出土的木炭分析

从木炭遗迹上取到25个木炭样品,经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4个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硬木松(Subgen. Diploxylon)、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图八)。通过分析,侧柏百分比占絕对优势,为80%,硬木松和麻栎各为8%,苦木为4%。侧柏树干高大、通直,是房屋建筑、桥梁的良好材料。《论语·八佾》记载“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为社木,殷人对柏木非常崇拜。所以这处木炭遗迹有可能是很重要的遗迹。

2. 刘家庄北地出土木炭分析

采集的466份木炭样品中,共12979块大于4毫米的木炭。经鉴定,12979块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有侧柏属、松属硬木松、栎属(3个种)、杏亚属、槭属、榉属、构树属、枣属、流苏树属、杨属、栾树属、鹅耳枥属、白蜡树属、青冈属和2种未鉴定的阔叶树(表三),还有一块黏在一起的粟,重量为20.144克。

不同树种出现的总次数为719次,栎属占绝对优势,出土概率为75%;侧柏属位居第二位,为10%;第三位是硬木松,为4.9%;第四位是槭属,为3.8%;第五位是榉属,为2.5%;第六位是李亚属,为1.1%;第七位是枣属和构属,分别为0.7%,第八位是流苏树属和未知阔叶树种B,为0.4%;杨属、栾树属、鹅耳枥属、白蜡树属、青冈属和未鉴定的阔叶树种B出土概率最低,为0.1%。除了灰沟外,所有遗迹单位也是栎属占绝对优势。一般而言,与人类关系越密切的植物种类被带回居住地的可能性越大、频率越高,样品的出土概率也越高20。所以栎树在商代晚期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房址中栎树占96%,侧柏只占0.7%,没有发现松木。所以普通房址有可能主要是栎树做建筑材料。灰坑中栎树占81.4%,栎树可能是建筑和薪柴的遗存。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栎属、李亚属和枣属的木炭,说明古代人类有可能食用这些树木的果实。

栎果即通常所说的橡果。栎属的橡实主要由胚、种皮和果皮三部分组成,外面被覆着由花序总苞发育而形成的坚硬的壳斗(也叫橡碗)。种子被薄薄的种皮所包裹,种皮颜色为棕褐色。种皮里面为种胚。整个种胚都是大型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里充满了大小不等的淀粉粒,是食用的主要部分。根据估计,我国野生植物淀粉资源为35 亿千克,其中栎实淀粉占9.5亿千克21。由于橡实种仁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作为食用,素有“铁杆庄稼”、“木本粮食”的美称。例如,近些年来,在各地广泛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中,常有橡实遗存的发现22,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后的栎果遗存,约94%的样品中出土橡子壳等残片,橡子是田螺山遗址的主食资源之一。而且,历史时期也有记载,《山海经》曰“柞,槠子可食”(见《山海经》东晋郭璞注的记载)。后魏《齐民要术》里称:“橡子,检岁可食,以为饭;丰年放猪食之,可以致肥也。”据此,商代晚期居民有可能采集栎属的橡实。

枣属为鼠李科,枣的果实由果皮、果肉、坚硬具蜡质的种皮和种子四部分组成,枣的种子包括胚芽、子叶和胚乳,胚乳发达。其中果肉是主要的食用部分。枣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上等的滋补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果实、种仁、叶片、木心、枝皮均可入药。《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对其医疗价值均有记载23。《诗经·豳风》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史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战国策》中记载“枣栗之实,足食于民”,杜甫的诗“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也生动地描绘了上树摘枣吃的情形。而且,黄河中下游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枣属植物遗存。如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中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酸枣果核24;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有碳化枣核和干枣25;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M27填泥里有大量枣吊和枣叶,酸枣吊和酸枣叶26;河南王城岗遗址,出土了3粒完整的酸枣核,其中有一粒还残留有果皮和果肉,还出土了枣属木炭27;河南瓦店遗址,出土了6块酸枣核,还出土了枣属木炭28;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枣属木炭29;教场铺遗址,出土了枣属木炭和枣骨30。青铜时代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枣属木炭和酸枣核31,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出土了枣属木炭32,因此,商代晚期古代先民食用枣果是不言而喻的。

杏亚属为蔷薇科,杏果实多汁,味美,营养丰富,杏仁是重要的药材。杏是我国原产,栽培历史悠久。关于中国古代杏的人工栽培,依据《夏小正》的记载,出现专业性的果园栽培,至今已有4000多年了。《管子》中记载:“五沃之土,其土宜杏。”《山海经》记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齐民要术》记载:“文杏实大而甜,核无文彩。”此外,《广志》、《西京杂记》、《王祯农书》、《本草纲目》、《群芳谱》等均有关于杏树栽培及其品种的记载33。不仅古书有记载,而且考古遗址中也有发现,譬如,黑水国西城驿遗址在四坝文化时期出土了1枚杏核34。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都出土了杏亚属木炭35,杏亚属木炭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说明商代晚期古代先民可能采集杏果食用。

在木炭分析过程中,发现灰沟HG3Ⅰ出土的木炭有锯齿状年轮。此次发掘的灰沟为HG3,HG3是南北向道路的辅助排水系统,共分为三部分,分别编号HG3Ⅰ、HG3Ⅱ和HG3Ⅲ。道路西侧的排水沟为HG3Ⅱ,道路东侧排水沟为HG3Ⅲ,HG3Ⅰ为东西向排水沟,横跨道路,并把道路东西两侧的排水沟联接起来。HG3Ⅰ横跨道路时,用原木把道路架空,形成了原始桥梁。

灰沟HG3中有37份样品,4210块木炭,这些木炭经鉴定有栎属、硬木松和白蜡树属,其中有1285块硬木松。在灰沟HG3Ⅰ中有195块硬木松木炭,而40块硬木松木炭有锯齿状年轮,有1块木炭有7个锯齿,锯齿之间的距离约为1毫米,锯齿宽度约为1毫米(图九)。有锯齿状年轮的硬木松木炭占HG3Ⅰ出土硬木松的20.5%,占灰沟中出土硬木松的3.1%,占整个遗址出土硬木松的2.9%。具有锯齿状生长轮的硬木松木炭和正常生长轮的木炭的解剖结构不同,横切面上看,具有锯齿状生长轮的木炭除了有正常树脂道外还有创伤树脂道;径切面上看,具有锯齿状生长轮的木炭管胞由直立变为弯曲;弦切面看,具有锯齿状年轮的硬木松木炭,有单列射线和纺锤射线,树脂道较多,由正常的每平方毫米有1个树脂道变为2个树脂道(图九)。

松树可供建筑、桥梁、矿柱、枕木、电杆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树干可采割松脂,提制松节油和松香;树皮可提供栲胶。含油脂高,是良好的燃料。因此,松木在古代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考古遗址中松木木炭也經常被发现36。但是,具有锯齿状年轮的硬木松木炭还是首次发现。

锯齿状年轮形成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37。至于松木锯齿状年轮形成的原因,Lev-yadun S. 和Aloni R. 38做了如下实验,用锋利的刀片平行地纵向划伤地中海白松,划痕约200毫米长,划痕之间的距离5~10毫米,划痕宽度0.6毫米,划痕深度达到树皮内的形成层。处理两年后,在形成层受到伤害的地方,产生了锯齿状树轮,划痕数与锯齿数相同(图一○)。他认为树木受伤后干扰了正常的激素平衡,激素平衡受干扰后导致了树木不正常生长,产生许多创伤性树脂道,具有弯曲的、较窄的不规则形状的管胞和射线细胞。

由此看来,灰沟HG3Ⅰ中出土的有锯齿状年轮的硬木松木炭,是树木受到伤害造成的,而这种伤害可能来自自然因素,也可能来自人为因素,如采割松脂。采割松脂时,只要割伤树干外缘木质部,松脂就通过树脂道系外流。侧沟刻痕深度要深入木质部2~4毫米,宽1~2毫米,这种情况,形成层会受到破坏,木材有可能产生波状纹。灰沟HG3Ⅰ中出土的有锯齿状年轮,锯齿宽度1毫米,间距1毫米,较规则,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但究竟何种因素导致锯齿形成,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木材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占木材重量的97%~99%,单宁、色素、挥发性油类、树脂(胶)、硫胺素等抽提物所占比例较少,占木材重量的1%~3%。有机物质容易腐烂,燃烧又易成灰,所以,遗址中保留一些有锯齿状的树轮的木炭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现象应该在以后研究中引起注意39。

(三) 孝民屯遗址木炭分析

在孝民屯遗址灰坑、房址、窑址、地层和灶坑中采集的39份木炭样品中,有 695 块木炭。经鉴定,分别属于8种木本植物,有栎属的5个种,槭属、榉属和枣属各1个种(表四)。

统计分析表明,栎属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91.1%。槭属占8.2 %;位居第二位。第三位是榉属,占0.5%;第四位是枣属,占0.1%。而且在灰坑、房址、窑址、地层和灶坑中,都是栎属出土概率最高,所以再一次证明栎属在商代晚期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灶坑中和窑址只出土了栎属,灰坑中栎属也占到了90.5%。可以肯定栎属是薪柴,用于炊饮和冶炼的能源。柱洞中出土的是栎木木炭,所以栎木是做建筑材料的。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尉迟寺遗址,就是用栎属作建筑材料的40。孝民屯遗址属于殷墟西部边缘地带即王都范围内的普通村邑,因此,普通村邑的建筑材料用的是栎木。

房址中只出土了两块槭木木炭,这两块木炭被磨光成多角形,表面光滑(图一一),灰坑中也出土了1块类似这样加工的木炭,经鉴定均为槭木。槭木结构细致,均匀,摩擦面光滑,尺寸性稳定,耐震动,是制作工具的优良用材,还是制作高级乐器和工艺品的特殊用材。譬如,十六世纪末小提琴制琴师们认为械木和云杉结合起来用,能得出最好的音响效果。再譬如,槭属中的飞蛾槭是河南传统工艺品南阳烙花筷的原料之一。因此,古代人类有可能选择槭木做木器。

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枣属的木炭,再一次证明了商代晚期古代先民可能食用枣果。

四、 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出土木材分析

(一) 刘家庄北地J31木材分析

J31水井遗迹的木构井架上取到的12个木材样品经鉴定为侧柏(表五)。

(二) 刘家庄北地热力管网工程井木材分析

在T1424 H500水井木构井架上取到的15个木材样品经鉴定也为侧柏(表六)。

一般来说,作为井架的树木要求木材具有耐水湿、耐腐朽、胀缩性小、抗压以及抗弯曲强度大等特点。侧柏为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1米,木材耐腐性强,适宜作桥梁、房屋建筑、家具、舟车、农具、井架等。所以,商代晚期古代先民选用侧柏做井架。

五、 大司空遗址M303 出土的树木枝叶分析

(一) 分子遗传学研究

1. 多聚酶链反应(PCR)产物的扩增和克隆

根据已有的几种植物的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trn)内含子基因片段各筛选出一对特异引物,利用 PCR技术从样品的全 DNA中分离得到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trn)内含子的基因片段。各扩增出一条长度约为700碱基对(bp)和400碱基对(bp)的 DNA片段(图一二)。

多聚酶链反应(PCR)产物纯化后直接与 pMD18-T载体连接,采用氯化钙(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连接产物8微升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取100微升菌液涂布于含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的筛选培养基(含氨苄青霉素)平板,37度温度下培养24小时后挑取几个白色菌落分别接种于加有氨苄青霉素50微克/毫升的Luria-Bertani(LB)液体培养基中,37度温度下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重组质粒进一步采用多聚合链式反应(PCR)法筛选,反应体系同前。图一三为样品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trn)内含子同源基因片段的菌落多聚合链式反应(PCR)扩增图。

2.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通过多聚合链式反应(PCR),扩增出了一条长度为610碱基对的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片段和一条长度为385碱基对的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trn)内含子基因片段。

1 CCGCCTGACC TGGGGTCGCG TTATTTGGAT GGAAGGCCAC CGAGCAACGC GGAAGGGACG

61 GCTCCGGACG GATGCCCGAG GGGCCATGTA CTGCCGCCAC CGCGCGCCGC GGAGCGCGTC

121 GCTCCCGTGC TCCTTTTTGG GCCAGCCGCA GCGGTGTGCC ACGGGAGGCC AACTTCCGCG

181 CCCATAGCGG CCACGCACCC CCCCTCATCC CCCCCGAGGG ATGGATGACG AGGGCGTGGA

241 GGTTTTGGGG CGACGCGATG CGTGACGCCC AGGCAGACGT GCCCTCGGCC GGATGGCTTC

301 GGGCGCAACT TGCGTTCAAG GACTCGATGG TTCACGGGAT TCTGCAATTC ACACCAAGTA

361 TCGCATTTCG CTACGTTCTT CATCGATGCG AGAGCCGAGA TATCCGTTGC CGAGAGTCGT

421 TGTGGTTACG CACGAGACTG CACGGTCCCT CAGGCGGGCG GCGTGCCTCT CCTGTTTCTG

481 ATCCTTGGCG CCTTCCGCGC CGGGGTTTTA CACTGTACGA CCGGGACGGG AAAGGCGACG

541 AAGCGCGCCC CCGCCATCCC GGCGGCCGGG GGACCCCGGC CCATTTGGAG CGGCTGGTTC

601 TCGGGTCGTT

样品ITS同源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基因片段

1 CATTTTTTTT TTAATAATTT TCCTAACCGA ATTAGGCCTA TGCCATTTAA AAAGGAAAAA

61 GACAAAAAAA TAAAAAAAAA GGGTTTACAA GGTTTTTTCT TTTACCCCGG CCCTAAATTT

121 TTCTTTGGGG GATCTTCCCA CCAAAAATTT TCTAAGTCTC GGGGGGGGAA AAAGTAAAAA

181 TGGTAAATGA TTCCCCAAAG GGGGATCCTT TTCCCAGGAG GGTTCTTTTC CCCGGGTATC

241 AAATCTTTTA TAAAATTGGG GAAAAAAAAA ATTTTGGCCC ATTTCCTTTT GGAAAAAAAA

301 AAAAGGAAGG AAACAAAAAC CGCTTTTGGA ACCGTTACCA AAAAGGAAAA AAAAATAAAA

361 CCATTATTTT ATTTGGGGAA TCGGA

样品trnL - trnF同源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基因片段

利用序列对比搜索引擎BLAST工具搜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数据库,进行序列比较,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搜索结果显示样品的序列与千屈菜科(Lythraceae)的十种已知植物的同源性在85%~74%之间,tRNA基因编码间隔区(trn)内含子的结果显示样品的序列与卫矛科(Celastraceae)的24个属中的87个种已知植物的同源性在77%~65%之间(图一四)。

(二) 形态学研究结果

在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出土小枝和叶的特征对叶子做进一步的鉴定。

分子遗传学的鉴定结果认为植物叶子属于千屈菜科或卫矛科。千屈菜科叶子具有如下特征:叶对生,叶片的边缘为全缘(叶缘成一连续的平线,不具任何齿和缺刻),无托叶。由于出土植物叶子的叶缘具稀疏浅锯齿(见叶样品一至四),而千屈菜科叶片的边缘为全缘没有锯齿,所以出土植物叶不是千屈菜科的叶子。卫矛科叶为单叶,有互生叶,而且叶缘具锯齿。因此,出土植物应该属于卫矛科。卫矛科的南蛇藤属只有短梗南蛇藤是单叶互生。短梗南蛇藤叶柄长5~15毫米;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4~11厘米,宽3~6厘米,叶尖渐尖,叶基微楔形,叶缘具稀疏浅锯齿41(图一五)。短梗南蛇藤的叶片特征与出土叶片样品的叶片特征相同(表一),因此,出土植物鉴定为短梗南蛇藤(Celastrus rosthornianus Loes.)42。

(三) 关于研究方法

传统的植物系统与分类,不管其为何种学派,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分类群的性状分析基础上,无论这些性状是来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还是植物化学都是表现型。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表现型的差异归根结底应追溯到基因型的差异,即在DNA序列上的差异,而对这种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研究无疑为植物系统与进化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也是植物分类的依据43。所以,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方法同时对出土叶片进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鉴定的准确率。

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选用了ITS和trnL- trnF这两个比较常用的基因片段,对植物进行初步的系统分类查找。一些研究表明,trnL- trnF 非编码区在一定分类水平上适用于系统关系重建,如近缘科间、亚科间、族间或属间44,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区域的序列变化并不足以解决种间关系。而在被子植物中,ITS 區既具有核苷酸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又有长度上的保守性,说明这些间隔区的序列很容易在近缘类群间排序,而且丰富的变异可在较低的分类阶元上(如属间、种间)解决植物系统发育问题。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选用ITS和trnL - trnF这两个比较常用的基因片段,对出土植物进行系统分类查找,既考虑了近缘科间、亚科间、族间又考虑了属间、种间的变异。

(四) 古人随葬枝叶的用意

短梗南蛇藤是藤本灌木,高可达7米。花雌雄异株;雄花序顶生及腋生,3~7花,花黄绿色;雄花具杯状花盘,雄蕊着生于花盘边缘,退化雌蕊短柱状;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与杯状花盘离生,花柱细长,柱头3列、每列2叉分枝,蒴果近球状,径约1厘米。种子3~6颗,具橙红色假种皮,具有观赏特性。根皮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功能。产于甘肃、陕西西部、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生于海拔500~1800米45。近年来从南蛇藤属植物中得到了多种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和friedlane等型三萜,其中一些具有昆虫拒食、抗肿瘤和细胞毒活性46。

大司空M303内的敞口折肩尊的口部盖有数层短梗南蛇藤植物枝叶,可能有如下两种原因。

首先,在殷墟晚期,古代人类有可能认识到短梗南蛇藤的药用价值。

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一件绳纹小陶釜(T0411⑧A:25),内盛有一捆形状相近的植物茎枝,枝长约5~8厘米,单根直径0.3~0.8厘米,共30余根。陶釜外壁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发掘者认为煎煮的可能是中草药47。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期样品04号罐内,除有豆科草木樨的种子外,还夹杂着小枝和小碎木块,草木樨可药用,有清热解毒之效48。在属于周文化范畴的高家堡戈国一到四号墓,在敞口的簋、甗等器物内,沙参叶似原覆盖于部分器物之上,在有盖器物卣上粘附着沙参叶49,沙参具有药用价值,上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材料或可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用药。因此,商代晚期古人认识到短梗南蛇藤的药用价值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覆盖随葬器物。

《说文》(段注本):“鼏,鼎覆也。从鼎,冖、冖亦声”。 段玉裁《注》:“此九字各本无。以鼏篆鼏,解牛头马脯而合之,今补正。鼏见《礼经》,所以覆鼎,用茅为之,今本作鼏,正字也。…… 古者覆巾谓之幎,鼎盖谓之鼏,而《礼经》时亦通用。”

《说文·鼎部》:“鼏,以木横贯鼎耳而举之。从鼏,冂声。《周礼》:庙门容大鼏七箇,即易玉铉大吉也。” 《仪礼·士昏礼》:“设扃鼏。”郑玄《注》:“鼏,覆之。”《玉篇·鼎部》:“鼏,覆樽巾也。又鼏盖也。”在大司空303号墓随葬品敞口折肩尊的口部,有数层叠压在一起的植物枝叶,这些枝叶都是细嫩的小枝,所以,有可能起布巾的作用,覆盖随葬器物。

六、 结 论

本研究对商代中晚期洹北商城、殷墟孝民屯遗址、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量木炭、木材进行了分析,对殷墟大司空遗址303号墓出土枝叶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1) 无论是样品的出土概率还是植物百分比组成都是最高的,无论是普通村邑的房址、窑址栎属的出土概率或植物百分比组成也都是最高的,显示出人类对这种木材的喜好。栎属是商代晚期人类主要的薪柴材料,也是刘家庄北地和孝民屯遗址普通村邑的建筑材料。栎属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当时的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建筑材料的选择不仅受到聚落周边植被状况的影响,还与木材性质和建筑性质有关。首先,作为房屋建筑的树木,不仅树体高大、顺直,而且,木材也要有适当的抗拉、抗压、抗弯强度,耐腐朽、耐风化。松木和柏木具有这些特性。洹北商城的一号、二号建筑基址选用了松木,刘家庄北地的一处木炭遗迹主要选用了柏木。

(3) “民以食为天”,人类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都需要从饮食中获得,树木的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刘家庄北地出土了栎属、李亚属和枣属的木炭,孝民屯遗址也出土了栎属和枣属的木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人类有可能食用这些树木的果实。

(4) 树木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伤及形成层的伤害时会产生锯齿状生长轮。刘家庄北地灰沟HG3Ⅰ中出土的大量的带有锯齿状生长轮木炭,锯齿宽度1毫米,间距1毫米,较规则,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但究竟何种因素导致硬木松锯齿状年轮的形成,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5) 一般来说,作为井架的树木要求木材具有耐水湿、耐腐朽、胀缩性小、抗压以及抗弯曲强度大等特点。侧柏木材具有这种特性。商代晚期刘家庄北地古代先民选用侧柏做井架。

(6)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表现型的差异归根结底应追溯到基因型的差异,即在DNA序列上的差异。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方法同时对出土枝叶进行研究,能极大地提高鉴定的准确率。通过研究,大司空遗址303号墓随葬品敞口折肩尊的口部数层叠压在一起的植物枝叶是具有药用作用的短梗南蛇藤(Celastrus rosthornianus Loes)。

总之,本研究不仅获得了商代中晚期先民因材施用的木材利用特点,而且为现今木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史料。短梗南蛇藤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医药卫生史、民俗和礼仪以及现代医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附记:本研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0107)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共同资助。

注释: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探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84~2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 《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县志》,第1~23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④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第814~815页,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⑤ 刘宗才、曹振强:《河南植物区系分区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探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289~29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⑩ 王学荣、何毓灵:《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相关认识》,《考古》2007年第1期。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08 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7期。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大司空M303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13 成俊卿、杨家驹、刘鹏:《中国木材志》,第1~700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

14 腰希申:《中国主要木材构造》,第1~258页,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

15 赵志军:《植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第90~104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

16 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第744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17 a. 翟焕趁、宋亚娜、郑伟文:《福建青梅rDNA ITS 区克隆与序列分析》,《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年第1期。 b. 王奇志、何兴金、周颂东、吴耘珂、余岩、逄云莉:《基于染色体计数和ITS 序列初步探讨横断山区柴胡属植物(伞形科)的系统发育》,《分类与进化学》2008年第2期。 c. Taberlet P,Universal primers for amplification of three non-coding regions of chloroplast DNA,Plant Molecular Boilogy,1991,17(5):1105~1109.

18 周泽生、董鸿运、李立:《黄土高原常见树草种热值、生物量与薪炭林的关系》,《陕西林业科技》1985年第4期。

19 陈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第692页,中华书局,1991年。

20 Shackleton C M,Prinsh F.Charcoal Analysis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 Conceptual Model.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992,19:63l~637.

21 罗伟祥、张文辉、黄一钊:《中国栓皮栎》,第1~17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

22 a.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第270~27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b.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216~217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c.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第47~72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

23 曲泽洲、王永惠:《中国果树志》(枣卷)第1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

24 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考古》1999年第7期。

25 河南省博物馆、密县文化馆:《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1988年第1期。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第239~260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27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第516~567页,大象出版社,2007年。

28 王树芝、方燕明、赵志军:《龙山时代的植被、古气候及植物利用——以河南瓦店遗址的木炭分析为例》,《第四纪研究》2012年第2期。

29 王树芝、王增林、何驽:《陶寺遗址出土木炭研究》,《考古》2011年第3期。

30 王树芝、王增林、贾笑冰、梁中合:《山东聊城教场铺遗址出土炭化碎块的鉴定以及古代人类对木本植物利用的初步分析》,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984~1003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31 王树芝、赵海涛、陈国梁、许宏、赵志军、齐乌云:《河南二里头遗址V区出土木炭的分析与研究》,《夏商都邑考古暨纪念偃师商城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发表。

32 王树芝、王学荣、谷飞、赵志军、齐乌云:《偃师商城祭祀遗址出土木炭的分析与研究》,《夏商都邑考古暨纪念偃师商城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发表。

33 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各论),第197页,农业出版社,1980年。

34 王树芝、李虎、张良仁、陈国科、王鹏、赵志军:《甘肃张掖黑水国西城驿遗址出土木炭指示的树木利用和古环境》,《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1期。

35 a. 王树芝、赵海涛、陈国梁、许宏、赵志军、齐乌云:《河南二里头遗址V区出土木炭的分析与研究》,《夏商都邑考古暨纪念偃师商城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发表。b. 王树芝、王学荣、谷飞、赵志军、齐乌云:《偃师商城祭祀遗址出土木炭的分析与研究》,《夏商都邑考古暨纪念偃师商城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发表。

36 a. 王树芝、王增林、朱延平:《内蒙古赤峰市大山前第一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植被和生态气候》,《华夏考古》,2004年第4期。 b. 王树芝、王增林、许宏:《二里头遗址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c. 王树芝、王增林、何驽:《陶寺遗址出土木炭研究》,《考古》2011年第3期。 d.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984~1003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e.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第291~295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f.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汉长安城桂宫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第219~222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37 Ohtani J, Fukazawa K, Fukomorita T. SEM observations on indented rings. IAWA Bull. n. s., 1987,8(2):113~124.

38 Lev-yadum S,Aloni R. An experimental method of inducing “HAIEL” wood in Pinus halepensis (pinaceae). IAWA bulletin new series,1991,12(4):445~451.

39 王树芝、岳洪彬、岳占伟:《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锯齿状树轮和正常树轮的解剖结构的比较及形成原因分析》,《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1期。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编著:《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第338~342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第660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42 王树芝、路超、岳洪彬、岳占伟、赵志军:《殷墟大司空M303出土的植物叶子研究》,《考古》2010年第10期。

43 a. 丁士友、顾红雅、翟礼嘉、陈章良:《PCR产物的RFLP分析在豆科黄芪亚族系统学的应用初探》,《植物学报》1995年第2期。b. Hills D M, Moritz C. Molecular Systematics. Sunderland,Massachusetts,USA. Sinauer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1990,588.

44 a. Molvray M,Kores P J,Chase M W.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Korthalsella (Viscaceae) based on nuclear ITS and plastid trnL-F sequence data, Amer J Bot, 1999,86:249~260. b. Richardson J E,Fay M F,Cronk Q B,et al.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Rhamnaceae using rbcL and trnL2F plastid DNA sequences,Amer J Bot,2000, 87:1309~1324. c. Mes T M, Wiejers G J,Hart H 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Monanthes (Crassulace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chloroplast and nuclear DNA variation,J Evol Biol,1997,10:193~216.

4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45卷第3册,第114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46 陈佩东、梁敬钰:《南蛇藤属植物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海峡药学》1999年11卷第4期。

4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萧山跨湖桥》,第152~153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48 耿鉴庭、刘亮:《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植物》,见:《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第193~196 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4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第136页,三秦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