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古诗词赏析历来是泰州中考的传统题目,占6~8分,近年来题型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学生对古诗词赏析题颇感困惑,觉得思虑堵塞,方法不多,无从下笔。我经过梳理,发现很多古诗词后有注释,本文试图从注释的角度来帮助同学们,教会同学们从古诗词注释中寻找有效信息,准确赏析古诗词内涵,做好做对中考古诗词赏析题。
一、从注释中寻找写作背景
命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会在注释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做一个大致的交代,或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在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如: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此诗为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可联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如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曾多次游览博山,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问: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注释中寻找到“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和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曾多次游览博山”“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找到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有些古诗词的注释中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出解释,对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主旨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如: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注释中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容易领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西京:即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凤阙:皇宫的代称。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要塞。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依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而顺利解决所有题目。
三、解释相对应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一般对典故不清楚,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作简单交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来解题。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俩首诗,学生从注释中知道了“觅封侯”和“胧头梅”的意思,其他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四、介绍作者
一般情况下,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作者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但有时也会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略作解释。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庆历六年进士,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辞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两首诗的注释对我们解题几乎不起作用。
注释——开启古诗词鉴赏的钥匙,让我们灵活运用注释,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从注释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准确解答各类古诗词赏析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