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杰 唐 忠 李 群 尹凯辉 陈蓉梅
(总装成都干休所,四川 成都 610041)
缺血性脑卒中184例临床分析
范学杰 唐 忠 李 群 尹凯辉 陈蓉梅
(总装成都干休所,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分析探讨脑梗死病因构成特点,明确预防,尤其是一级预防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脑梗死临床资料,对其病因、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发病年龄及病因构成比发生变化,<50岁发病共36例(19.6%)。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仍是脑梗死主要高危因素(61.9%),少见的抑郁、自身免疫疾病也在病因之列。肥胖、吸烟是公共卫生问题。治疗上溶栓及导管消融率低。结论脑梗死重在预防,一级预防很重要。
脑梗死;临床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及疾病谱发生变化,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占脑血管病的59.8%。本文回顾性分析184例脑梗死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预防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男性116例,女性68例;有吸烟史者75例(40.1%),肥胖62例(33.7%)。其余情况如下:①184例脑梗死病因构成、治疗情况:病因:糖尿病,例数38例(16.3%),治疗方式C+2A;高血压,24例(13%),治疗方式C+1A;冠心病52例(28.3%),治疗方式C+3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6例(3.3%),治疗方式C;抑郁症4例(2.17%),治疗方式C+4 D;房颤(Af)26例(14.1%),治疗方式C+1B;风心病11例(5.9%),治疗方式C;甲心病2例(1.1%),治疗方式C;无明显原因8例(4.3%),治疗方式C;心瓣膜病19例(10.3%),治疗方式C[注:治疗情况A溶栓治疗;B导管消融;C综合治疗(控制脑水肿、抗血小板、抗凝、神经营养、对症及基础疾病治疗);D精神病专科治疗]。②184例脑梗死年龄、性别分组情况:32~40岁(6.5%),共12例,男4例,女8例;40~50岁(13%),共24例,男13例,女11例;50~60岁(16.8%),共31例,男21例,女10例;60岁以上(63.6%),共117例,男64例,女53例。
1.2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①骤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群,损害的症状主要依据受累脑动脉的供血分布而定;②经超声心动图、脑CT和/或MRI证实。肥胖标准:①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②体质量指数(BMI)男性>28,女性>24。
脑梗死发病年龄<50岁36例(19.6%)。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发病114例(61.9%),仍是脑梗死主要高危因素;少见的抑郁、自身免疫疾病也在病因之列。有吸烟史者75例(40.1%),肥胖62例(33.7%),高于国内报道;治疗上溶栓及导管消融率低。
3.1 溶栓治疗率低的原因:在脑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治疗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关键环节。本组实施溶栓治疗者6例(3.3%),除费用昂贵外,对该病的知晓率低,专业溶栓队伍相对缺乏、无救治绿色通道等因素导致入院时间被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溶栓治疗能快速打通闭塞血管,恢复血供,最大限度保护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脑细胞坏死,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本组溶栓治疗6例,临床获益明显。建议在无禁忌证时,促进该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
3.2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与脑梗死:栓塞是Af的主要危害。AF合并心脏瓣膜病变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组26例房颤发生栓塞患者,心瓣膜病19例,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NVAF)7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经导管消融治疗在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再住院次数、改善预后等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正逐渐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我国现有AF成年患者800~1000万人,2009年行导管射频消融4000余例,本组仅1例(3.8%),提示人们对房颤危害及诊疗的认知亟待提高。
3.3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硬化、弹性减弱、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HDL等多种病理变化。其危害与年龄、血压、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无关,且吸烟量与危险性呈正比。长期被动吸烟也增加发病风险,以女性和儿童为甚。2002年一项调查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66.0%和3.1%,我国有烟民3.5亿,每年约10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本组吸烟率为40.1%。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公共危害是巨大的。鉴于此,加强全民吸烟危害宣教,提高意识刻不容缓。控烟履约,人人有责。
3.4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本组三种疾病114例,发病率高达61.9%,提示临床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3.5 抑郁症:本组资料显示既往非主流的抑郁也在脑梗死病因之列。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增大,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若缺乏健康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就会导致心理疾病,进而发生躯体疾病,发生脑梗死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组限于样本量偏小因素,只发现4例,但在当前心理问题激增及精神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大背景下,推测由该因素导致的脑梗死可能数量庞大,足以引起重视。4例中有3例(75%)在32~40岁组,提示我们应特别关注年轻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期达到生理与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
3.6 肥胖: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早期肥胖预示着未来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风险。2006年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大城市7~17岁儿童超重比例已超过20%,每5例成人中就有1例为超重或肥胖。本组肥胖者62例(33.7%),略高于报道。药物和减肥手术有助于减轻体质量,但长期疗效和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生活方式改变是体质量管理核心,需联合多种方式干预肥胖,包括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心理咨询及行为方式改变。防治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质量本身,更重要的是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3.7 自身免疫疾病与脑梗死: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动脉血栓形成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许多炎性因子和免疫细胞参与其发生发展[2]。本组6例SLE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包括32~40岁组的2例。说明自身免疫疾病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年龄无关。警示临床治疗时,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要兼顾防治脑梗死。
3.8 发病年龄构成年轻化的讨论:本组<50岁发病共36例(19.6%),包括糖尿病8例、肥胖6例、吸烟32例、高血压11例、抑郁4例、SLE5例。说明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存在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损伤,就与脑梗死发病相关,提示我们早期关注这些疾病,重视预防。该群体社会活动丰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生活工作压力大有关。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健康意识,自觉主动预防是努力方向。
本组<60岁发病67例(36.4%),脑梗死不再仅限于中老年发病,同时发现病因构成发生变化。对于脑梗死这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高的疾病,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一级预防是花费最低,疗效肯定的干预方式,临床医师要肩负起一级预防的使命。研究显示:近九成脑卒中归因十项可控危险因素,说明很多致病危险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化解其害处,这种疾病是可以控制的。观念的更新,带来技术和手段的进步,控烟、控制体质量、生活方式改善、增加体育锻炼等都不是新技术,但要真正将它们落实并贯穿于临床治疗始终,还有距离。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普及大众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增加公众对预防、识别和治疗的知晓率,减少残障,提高生活质量是目标。这需要包括政府、团体、社区、医务人员等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守护健康家园。
[1] 陈灏珠,杨昌生.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65.
[2] 刘庆平.动脉粥样硬化与自身免疫[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2.
R743.33
B
1671-8194(2014)28-0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