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蔚 陈建义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灵洞乡位于兰溪市东南部,东邻金华市婺城区,南与上华街道隔婺江相望,西接市区,北连香溪镇、马涧镇。位于金华和兰溪两个城市中心节点位置,亦是两市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联结点,距兰溪市区3千米,距金华市区25千米左右,辖区面积70.2平方公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56.5%,是著名的“水泥之乡”和旅游胜地,综合实力居兰溪市乡镇第一,是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推进灵洞乡森林城镇的建设,是打造“百亿灵洞、宜居灵洞、幸福灵洞”,全力推进兰溪市纳入金西新城建设、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灵洞乡属半山区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821m,最低海拔23.1m。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山山脉、低山丘陵和婺江沿岸冲积平原。北山山脉属岩溶地质地貌,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并形成六洞山独特的溶洞和地下长河旅游资源。婺江沿岸冲积平原属沉积土壤,为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灵洞乡水系属于钱塘江水系,区内河流库塘众多,水网密集。主要的河流有金华江,沿西南界穿境而过,境内长约11.5 千米。境内有野猫垅、长坞垅等大大小小三十八座水库和山塘,其中野猫垅水库为灵洞乡最大水库,蓄水量258 万立方米,集雨面积9 平方千米。
根据兰溪市最新森林资源调查统计结果,灵洞乡土地总面积105300 亩,林地面积6463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4%,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7541 亩,占林地面积的73.55%。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58153 亩,灌木林地面积2351 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183 亩,苗圃地面积5000 亩,无立木林地面积2494 亩,宜林地面积129 亩。森林覆盖率56.5%,林木绿化率57.8%。森林资源有如下四方面的特点。
(1)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和森林生态文化底蕴深厚。
灵洞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省级风景名胜六洞山景区、藏有佛教珍本《北藏》的千年古刹及一代名媛赵四小姐的祖居,是徐霞客笔下的胜地。地下长河、江山一揽、狮子峰以及镇域内15 座水库等生态、文化、人文资源,为灵洞的生态发展提供了支撑。
(2)森林资源相对集中,空间分布不均匀。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山区,而南部为冲积平原地区,建设区河流、主干道沿线的森林绿地尚未形成体系,绿地之间连接松散,并且与其周围山林及农田之间的连接性不高,森林资源整体分布不均。
(3)森林生态通道构建不完善,山区与建成区之间缺乏联系。
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灵洞乡打破了原有生态格局,缺乏必要的森林生态通道来沟通西南部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与东北部的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北部山区的森林生态效能也未能很好的导入城镇建成区,影响了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4)水源涵养林质量不高,水源涵养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森林植被依然存在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以中幼林为主、平均单位蓄积量低、地带性森林植被——常绿阔叶林面积极少,群落结构简单、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树种结构单一,造成灵洞水源涵养林森林群落结构过于单一,林冠截留作用不强,林内吸收和滞留水分作用差,涵养水源功能明显不足,景观效果也相对单调。
以建设“生态灵洞”、“美丽灵洞”为目标,把灵洞乡建设成为“灵山‘动’水”的山水生态城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实现城镇开发与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平衡,实现东北部山林腹地对城镇的持久生态支撑,努力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保护和森林生态产业体系,同时保护好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1)城镇森林必须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适应,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中,做到同步规划,协调发展。结合灵洞“山”、“水”、“城”自然资源特色鲜明的优势条件,遵循“亲山理水”理念,规划以灵洞风景秀丽的东北部山区作为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以313 省道和灵马大道做为纽带,衔接山、林、城,贯通金兰线、南二路、金千铁路等主要森林廊道,连接各类林网、路网,串系大小斑块绿地,以构建灵洞生态脉络,实现点、块、带、网、面完美结合,在整体上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心理健康通常指个体心理在其自身以及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所保持的良好功能和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体现为教师心理对来自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冲击、影响保持良好的平衡与协调状态,它与教师的身体健康之间会产生极强的互动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是教师优质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有与其他行业的共性之外,还体现着行业的特殊性,表现为:
(2)城镇建设区利用现有林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生态旅游、种苗花卉、经济林果等,发展效益林业和生态林业,兴林富民,重点做好森林生态旅游和无公害林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特色明显、高效完备的森林生态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涉林涉绿收入。
(3)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管理,规划造林主要选择水源涵养区宜林荒山、撂荒地等,造封结合。对群落简单、树种结构单一的小班地块采取必要的改造措施,采用生态高效的改造模式,提升长坞垅和野猫垅水库周边水源涵养区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再塑地带性次生林群落。
(4)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举办、承办低碳活动。选择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城区公园等,开展生态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洞源乡村旅游文化节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灵洞乡是兰溪市“山”、“水”、“城”资源特色最为鲜明的乡镇。从地理空间上看,灵洞具有明显的“屏”、“水”、“城”三位一体的空间分布特点,依据浙江省森林城镇评价量化指标要求,结合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森林、文化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客观因素,规划以“一心二屛、两轴三带多点,山水城一体”为总体结构,点、线、面相结合,实现森林城镇的建设目标。
“一心”主要指城镇建成区森林建设。规划以居民相对集中的建成区绿化建设为核心,针对建成区林木覆盖率尚未达标、绿地植物种类不多、群落结构简单、造景不够丰富等不足,规划以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理念,提升改造行政广场街心公园、新建金华江滨江景观长廊、电厂公园和其他街旁小游园等公共绿地;结合旧村改造,对城中村原有社区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改造南二路、313 省道、金兰中线、灵马大道等主要路网附属绿地,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充分发挥其中心区生态经济功能的核心作用。
(1)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屏(灵山)
以313 省道之北的北部山区,集中体现六洞山生态旅游文化为主的大面积森林作为城镇北部屏障,着重构建生态旅游胜地,打造生态屏障 + 休闲旅游 + 自然欣赏 + 科普探奇 + 康体运动等多功能的建成区屏障,主要对建成区范围起到自然生态屏障作用。
以 313 省道与灵马大道接合点以东的大片森林为东部水源涵养屏障。该区域是境内长坞垅水库和野猫垅水库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的水源供给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格控制,保护好本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规划一是通过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二是合理调整与优化山区交通沿线景观坡面的森林群落结构,科学构建多彩立体异龄景观森林,加快新金兰线沿线特色便利慢行游赏设施系统建设,适度开发森林课堂、森林氧吧、森林度假、森林健身等新型生态旅游活动,为灵洞乃至兰溪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人文氛围。
“两轴”指313 省道、灵马大道形成的一横一纵两条公路线作为城镇森林建设主轴,分片控制区域内森林区块的建设。“两轴”贯穿全镇、连通城乡,规划沿轴整合镇区绿地、山体绿屏、廊道林带、绿道网络、村庄绿化、水网绿化、苗圃建设等多种模式,优化点、线、面绿化配置,发挥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网络功能。
(1)省道商住休憩轴
313 省道灵洞境内西线段紧邻灵洞乡政府广场,是灵洞乡商住组团的重要隔离绿带。以313 省道森林廊道为载体,提升道路现有防护林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构建以林荫路为主、连接主要社区、商业组团与中心绿地的便捷生态廊道。充分挖掘生态价值,结合沿线产业发展和商住组团建设,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建设具有生态隔离、景观游憩等多功能,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灵洞中部绿色走廊和公共生态文化空间,形成贯穿城镇平原区的主体生态架构。
(2)灵马大道生态景观轴
以过境灵马大道为主线,提升道路两侧现有绿带,使之成为多效益的生态景观轴和绿色通道。沿线绿化提升以“安全、科学、和谐、美观”为宗旨,以“绿化、季化、美化、彩化、香化”为目标,结合沿线路域生态和地形地质条件,以整体公路线性景观为主线,选用景观效果显著、季节性变化明显的彩色叶树种,规模化连续性种植,将灵马大道两侧修复成自然景观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的连续性景观通道,形成城镇平原区与山区有机结合的主体生态架构。
以金华江东岸金兰中线(含滨江大道)、金千铁路和南二路为主线建设三条灵洞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带。
(1)金华江东岸生态景观带
金华江东岸的景观绿化带是兰溪市域范围内重要生态廊道之一,灵洞段沿线紧挨滨江发展轴,按照灵洞乡总体规划,滨江大道沿线是灵洞连接南北部生活区的重要纽带。规划对现有水岸防护林带进行提升改造,强调生态环保、灵动的景观空间,并注重整个滨江大道生态绿轴及景观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力争创造出一个自然清新、健康舒适的道路景观体系。
(2)金千铁路生态景观带
金千铁路贯穿滨江发展轴和南北交通轴,按照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条件,建设道路两侧景观林带,以其沿线独具特色的田园山水风光、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建设集田园风情展示、特色林农产品销售、工业园区、休闲娱乐和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高标准休闲旅游廊道和景观带。
(3)南二路生态景观带
南二路紧邻乡政府北面,建设一条绿色景观带直接与金华江相连接,连通“水”、“城”,既能让人们享受林中意境又可领略江水风光,使之成为与313省道休闲轴相配套的沿线高标准休闲旅游廊道和景观带副轴。
以公园绿地、社区和村镇绿化为主体,构筑遍布城乡的绿色空间。
建成区绿色空间建设,一是按照社区周边500 米服务半径建公园的要求布局,加强街区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合理增加城镇中、小型公园的布局密度和均匀程度,提升绿化环境的生态化和自然化水平,注重公园栈道、自行车道等便民游憩通道建设,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便捷日常休闲场所;二是加强社区林景游园、景观水系、人车分离绿荫廊道、临街阳台等多元绿色空间建设,为居民提供宜居健康生活环境,促进居住区绿化向生态化、森林化和人文化发展,增强城镇社区的宜居品质与人文生态魅力。
乡村绿色空间建设,结合“美丽乡村”、“生态村”等乡村建设行动,在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以保护、保留、完善乡村人居林为主,把保护好乡村原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采用“绿心添景、门户点缀、外围渗透、防护绿带”的城镇绿化框架体系,把建设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文化型乡村绿色家园与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农家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村镇绿化建设。
以金华江东岸滨江大道绿色长廊为纽带,形成林水相依、林路相依、互相连通、沟通内外的绿色生态廊道。串联心、屏、轴、点,构建灵洞点、块、带、网、面完美结合的生态脉络,最终形成森林、湿地与现代建筑群相互渗透的森林城镇景观,在整体上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科学开发金华江东岸滨水功能组团,建设滨水绿色休闲板块,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恢复金华江湿地植被,构筑绿色景观长廊,提升沿江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沿岸有氧健身、运动商务、湿地休闲项目开发,提升沿江森林湿地风光的景观魅力和生态文化内涵,形成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长廊。
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是保证城镇森林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好的规划能指导灵洞乡森林城镇的建设。鉴于灵洞乡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亲山理水”为理念,以“扩面提质”为目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资源和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发达的区域经济为保障,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紧密结合“四边三化”行动,积极保护灵洞乡现有森林资源,按照 “一心二屏、两轴三带多点,山水城一体”的总体布局,经过3年的建设,努力把灵洞建设成为“灵山‘动’水”的山水生态城镇,以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实现城镇开发与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平衡,实现东北部山林腹地对城镇的持久生态支撑,努力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保护和森林生态产业体系,同时保护好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1] 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
[2] 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
[3]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