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的养猪史

2014-01-27 07:49顾方鸿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养猪业牧场养猪

顾方鸿

(宁波方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312)

1 解放初期传统的养猪模式

1.1 猪的品种与饲养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同全国各地一样,农业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养猪主要集中在农村,主要是社员散养猪。千家万户的农民继承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原始、传统的养猪习惯,养猪户数多,但猪只饲养量并不多,当时全国饲养量还不到0.6亿头。解放后~1972年的24年中,宁波养猪的品种主要是地方品种,又称土种猪;猪的品种多以早熟、耐粗饲和肉质好而著称,包括浙江宁海叉路黑猪,浙江金华两头乌、浙江嘉兴黑猪、江苏太湖黑猪等,亲本体重均在60 kg左右。宁波传统的养猪以农户饲养公猪,或饲养肥猪,或饲养母猪繁殖仔猪出售。有的混养,有的各养各的。饲料以农副产品、青饲料和米糠为主。

1972年后,由于国外种猪品种长白、大约、苏白、杜洛克、汉普夏等的引入,商品猪饲料报酬、生长速度、抗病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一般外来血统公猪与当地本地母猪品种进行二元杂交,杂交优势率在10%~20%之间,杂交效果明显,饲料报酬高,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相当明显。人们继而进行三元杂交或四元杂交,三元与四元杂交的优势率均在20%~40%之间。二元杂交母本品种有大嘉、长嘉、大金、长金、杜金等,三元杂交品种有杜大长、大长金,杜长金,杜大金,长大金等,一般以外来引入公猪作为父本,通过杂交进行品种改良。外来血统品种的导入,浙江温州出现了温白,浙江农科院出现了中白,上海出现了上海白。商品猪的体型变大,猪的生长速度加快。1972年前出栏的商品肉猪体重一般不超过60kg,1972年后,通过改良,商品肉猪出栏体重逐渐增加,增加到2000年的100 kg左右,与当时供港猪(出售到香港、澳门)大猪体重标准相仿。

1972年之前,在农村饲养条件下,12~24月龄的公猪,体重一般为40~50 kg,少数可达75 kg左右;母猪在1~2胎时,体重一般为30~50 kg,3胎以上可达60~75 kg,如金华种猪,9月龄公猪体重为65.88 kg,2~9月龄平均日增重262 g,9月龄母猪为体重为70.28 kg,2~9月龄平均日增重280 g,60日龄仔猪断乳窝重为107 kg左右,断奶重平均为9.48 kg,生后70~80 d即发情,小母猪4个月即交配,肥猪10个月体重可达75 kg左右。当时流行,商品肉猪在55~60 kg左右可出售。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大多数老百姓吃不追求瘦肉,所有内脏均可食用,价格为1.40元/kg左右。由于饲料、品种和饲养条件所限,农户饲养的一头肥猪一般要经过8~10个月才能达到出售标准。有的自养自宰自食,有的上交给当地食品部门,农户、生产队供应、非农业居民凭票向食品部门门市部购买。1978年前,商品猪达到出栏体重时出售给当地食品部门,食品部门宰杀后再供应城乡市场,当地居民或农民凭票到猪肉食品部门供应点限量购买。饲养农户向国家出售一头肥猪,同农户向国家上交公粮一样,有粮票、布票、饲料票、布票、油票等几种配给。改革开放后的1979~1996年,杀猪卖肉是基本放开,杀猪多以村镇为单位,比较自由。1996年后,国家以县、区、乡镇、大型饲养场为单位,进行集中屠宰,屠宰杀猪是比较放开的;一般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实行定点屠宰,大型养殖场也可自行进行屠宰。到2000年时,政府的把屠宰杀猪更进一步集中,一个市、县、区农只集中成几家,主要是为了生猪防疫、检疫,进行集中消毒、集中检疫,并进一步控制猪肉食品质量的需要。

加入世贸组织后,宁波母猪品种逐步发展到以外来血统为主,商品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体型大,屠宰率高的杜大长为当家品种。宁波商品猪出栏体重,由2000年的100 kg增加到2012年的120~140 kg之间。养猪的饲料也由以青粗饲料、半粗半精,发展到以精饲料为主;养猪设备如防暑降温,御寒保温方面呈现效果显著、技术领先的状态。

1.2 猪舍与饲料

解放初期,农民搭的猪棚(猪舍)非常简陋但较实用。为节约建造成本,新建猪舍一般连成一片,猪舍棚上面用竹秆、木杆、树枝作行条支撑,棚顶盖有稻草或草扇,用绳子缠绕一束束稻草在细竹秆或细绳上编织成稻草扇,用以盖在猪棚上面或周围。猪舍冬暖夏凉,生产队为了多生产粮食,需要农家土肥、厩肥,各类畜禽粪肥料,1~2个月收拾1次,人力用耙扎到土箕里,用扁担挑到船里,等船装满后,摇到较远的生产队田块河塘边,从河埠头上船,再用人力把猪粪从船舱里扎到土箕里,后挑到田间作基料。一般这些肥料以6~8厘/kg作价,生产小队向社员购买。各类青草、菜叶、酱渣,稻谷糠等是猪的主要饲料。

1.3 养猪一直是农业的副业

1967年个体养猪的人少了,农户养猪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禁止了,有些地方没有个体养猪户。但集体牧场,如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食堂的猪场仍然存在,集体猪场都开辟了饲料田,开始种植青饲料,种草、萝卜及番薯,养水浮莲及浮萍。当时,以兴办集体牧场为主,不提倡个体。1966~1969年,个体养猪积极性严重受挫,集体生产队长期养5~20头猪,以便在节日时分肉给社员。1970年,随着形势转变,国家从禁止到提倡和允许个体养猪,后来农民养猪户都分了饲料田、口粮田,自留田也逐渐恢复了。

农户家养的1~2头猪是一家老小的经济来源,建房、结婚、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生小孩子满月、请做戏班子、请讲书先生都离不开一头猪。农村农民收入低,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劳动一天只有几角钱。一年做到头,如果家里小孩多几个,年终还要超支倒加。平时没有钱买菜,也没有钱给小孩购买新衣服,一头猪卖掉,有点收入,以备家庭生活和医疗等支出。

笔者家一年养4~6头猪,最多时一年养了8头肥猪,等大猪投售前2个月,小猪再购入。饲料就是口粮轧米后的统糠和采集的野草。当时的肥猪只要达到55~60 kg就算及格,国家可发给肉票、饲料票。当时曾对农民养一头肥猪进行过统计,1978年养一头猪收支相抵后,收益仅5.49元;1979收益为23.11元,1980年收益为36.10元。但有些经济发达地方如当时的鄞县养一头猪可收益50~60元。

2 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养猪业

2.1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短短的3年里,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推翻封建制度,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养猪生产的积极性。因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短短3年里,养猪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全国养猪总数达到8 976.5万头,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4.3%,我国成为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

2.2 1953~1957年

1952年后,农业生产开展互助组、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升至高级社。在养猪业方面,首先是建立养猪临时互助组或合作配种站,只有2~3个人临时组织起来,选择优良种畜配种,后再逐渐延伸。县一级农业部门培训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畜牧兽医技术员。1954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养猪饲料出现短少,1955年和1956年生猪产量共减少1 769万头。为了解决猪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全国大部分省区实行生猪派养派购,政府对生猪提高收购价格13%,销售价格只提高7%。通过几年的摸索,发现大群饲养生猪需要青饲料,但农副产品的收获是有季节性,大多集中在春秋的末期,因此形成饲料供应与需要的不均衡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合作社就分给每头肥猪饲养者53.33~66.67 m2的饲料田,以种植各类青绿饲料作物来喂猪。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作社逐渐也扩大了规模,使生猪生产情况日益好转,1958年生猪存栏数达14 589.5万头,饲养量超过2亿头。当时宁波在浙江省来说,不但粮食生产搞得好,而且猪数量也养得多。

2.3 1958~1961年3年自然灾害

195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党全民养猪,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养猪高潮以来,由于正确地贯彻了“集体饲养为主,公养私养并重”的方针,各地人民公社养猪事业正飞速地发展。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对《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指出:“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10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

但实际是人民公社以后,由于3年自然灾害等原因,生猪产量连续3年大幅度大降,人也吃草根吃树皮,到1962年初只剩下7 552万头,倒退到解放初期的水平。1961年社会肥猪销售量减至783万头,只有1951年1/5。

2.4 1962~1966年初

1961年后,党中央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养猪生产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到1966年初,全国养猪总头数达到16 692.5万头。养猪生产又翻了一番多。

2.5 1966~1975年

①这10年是养猪总量徘徊不前的10年。在“左”的干扰下,把社员家庭养猪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个体的不提倡,把“个体养猪”用“斗私批修”方法来处理,农民的猪栏倒塌也不想修建了,养猪业严重受挫。但文化大革命后期。有些地方社员看见农副产品白白浪费掉,觉得实在可惜,农民养猪偷偷摸摸在进行,也没有人干扰了。随着形势转变,在1973年,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倡,但个体养猪还是慢慢的多起来了。②这10年是集体牧场兴旺的10年.但不能否定,这10年靠人民公社、生产小队、生产大队集体牧场支撑着。另外企业事业单位,有食堂的地方,有农副产品的地方菜类、酱渣类、糖渣类的地方都办起了猪场,连各种学校也办起了猪场。绝对不能否定,集体养猪为我国20世纪的80后、90后的规模猪场,培养了一大批饲养人员、兽医队伍;并提供了许多饲养管理、防疫灭病、中草药、中兽医、中西医结合、猪的品种杂交改良经验。③文革10年中,宁波发生过1967年、1969年、1972年3次大干旱,养猪和其他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

3 30年社队牧场功不可抹

我国1949年饲养生猪为0.577 5亿头,到1979年我国饲养生猪为3.197亿头,30年内增养2.619 55亿头,即增长453.6%,年增长率15.12%。宁波同我国各地一样,在这30年期间,国家好长时间实行公有制,公私合营,私有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在农村,则以集体经济所有制为主导,建立了以生产小队为基础、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在政府“猪多、肥多、粮多”政策号召下,各小队、大队与人民公社都办起来牧场,到处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循环红旗轮回转,年终先进年年评。猪吃的是野草、次谷、蕃茄藤、南瓜滕、树叶、水生饲料、酒糟、粗糠、稻草糠,豆类加工的渣类,米糠(一段时间,米糠是人吃的粮食)等杂类作物。

社队办的牧场,养猪的饲养员,一般都落实到年老体弱有病有伤的社员,饲料以青贮饲料、水生饲料、稻谷糠、蕃薯滕叶、野草滕叶为主,母猪产仔猪时适当加点米粥,生下仔猪放点红土让它自然采食。生产小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绝大多数干部,做工作一般不谈条件,不计报酬多少。白天田间劳动后,主动到牧场干点活,爱仔如宝,养出的猪还是不错的。

1975年宁波段塘开始办家畜良种推广站,人工授精先在鄞州开始推行。笔者曾给高钱公社养猪业搞过人工授精工作。养猪个体户、集体牧场都感到是很新鲜的事物,认为养猪档次提高了。集体牧场从解放后人民公社成立一直到1978年,数量由少变多,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养猪技术设施装备由低级到高层次,到农民第一轮分地承包到户时,养猪场租赁、转租给个体社员。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集体办的牧场,逐渐转型。由此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队小牧场养猪业告一段落。

社队牧场的发展,饲料地起了重要作用。社队牧场一般都配有饲料地。因为猪能吃多种饲料及耐粗饲的特点,除了粗纤维含量过高的蒿杆不能直接利用外,糟渣浆水、菜皮泔脚、青饲料,全是喂猪的好饲料,因此人们常说:“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因此集体养猪,充分种植青饲料,人民公社养猪场的饲料种植,一亩地的青饲料产量,南瓜每1节800 kg/667m2,瓜藤每1 500 kg/667m2,胡萝卜1 500 kg/667m2。

4 养猪业发展阶段

4.1 养猪业承前启后时期

1976~1979年,这一时期养猪业大地回春的时期。粉碎“四个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提高生猪收购价格,进一步调动了社员养猪积极性。社队牧场与社员个体养猪1978年底全国养猪数突破3亿头,达到30 129万头,创历史纪录。1979年为31 970万头,又比1978年增加1 841万头。1980年为30 543.1万头,年末存栏数虽然比1979年略有减少,但肥猪出栏头数和猪肉产量却有较大的增长,养猪的质量提高较快。

4.2 养猪业品种改良转型期

随着养猪新技术的推广应用,①1976~1979年,这个时期是宁波养猪业革新时期,国外杜洛克、长白、大约、苏白、汉普夏等优良品种引入,与本地嘉兴、金华、太湖猪等杂交。外来品种导入我国养猪业做父本,与本地土种母猪作母本杂交,第一次叫二元杂交。二元杂交商品肉猪后代表现出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抗病能力强的优势。②在二元杂交母猪使用的基础上,以二元杂交后代作母猪,以外来另一品种作父本,培育出三元杂交商品肉猪,三元杂交商品肉猪生长速度比二元杂交猪速度更快,饲料报酬更高。这一时期是二元杂交与三元杂交并存,品种改良转型期。

4.3 养猪业品种改良效应、效益逐渐体现

通过外来品种的杂交改良,杂交优势充分利用,杂交后的商品猪,无论在体型、料肉比、生长速度、抗病能力、经济效益都优于原先养的当地品种。由于工厂化养猪设备与设施投入,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出栏商品猪体重增加,饲养周期缩短,饲料报酬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由亏损开始出现赚钱(盈利)。

据国家统计局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980年末我国生猪数为3.0543亿头,虽然比1979年减少4.5%,但肥猪出栏数1.986 07亿头,比1979年增长5.8%;出栏率为65%,比1979年提高2.7%;猪肉产量1 134.1万t,比1979年增长13.3%。这些情况说明,品种更换提高时期,生猪出栏率和产肉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是我国迅速发展养猪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紧接着在以后的几年里,人们为了追求更快的生长速度,不要本地血统的公猪做父本,出现了以外来品种猪为父本、当地品种土猪做母本的三元杂交商品猪,这些猪生长速度更快,饲料要求也高,饲料报酬更高能达到2.5︰1左右。根据笔者亲身体验与当老百姓反映,三元杂交的商品肉猪,没有当地二元杂交商品猪与土种猪的猪肉口味好。

5 传统养猪的弊端

几千年来的传统养猪,一直呈自然经济状态。由于分散饲养,生产水平差,经济效益低,传统养猪弊端明显。

①传统养猪不利于区域化规划。随着人们现代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及饮食卫生要求也在提高,消费观念正在转变;再则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寸地寸金,人们只得把有限的土地按区域式整体规划使用,谁也不允许一家一户去建一个猪棚,养1头、2头猪。

②传统养猪不利于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解放后近半个世纪的养猪业,农户有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养1头、2头猪、养猪的把养大的猪卖给杀猪的,杀猪的把猪肉批给卖肉的,卖肉的再卖给吃肉的,各环节又赔有赚,没个共同利益,完全是买卖关系,有时还互相倾轧。在这种状态下养猪者要经受疾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往往无利可图,有的甚至以失败告终。

③传统养猪不利于专业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因为传统养猪者养的人多,养的数量少,分散饲养;品种不一,大小不均;饲养条件与生产水平不一致。无法使用养猪新技术;无法采用节省劳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饲养工艺;无法采用良种良方去提高品种质量,因而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④传统养猪不利于将产品打向国际市场。自中国加入WTO后,世贸成员国也向我国敞开了贸易大门。国际贸易既有大门也有门槛,现关税壁垒逐步弱化,技术壁垒浮出水面,如我国加入WTO后则降低农副产品关税水平,猪肉进口关税从20%减少到12%,国外的肉食品更加方便的进入国内市场,影响国内的肉食品市场销售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养猪的肉食品无法适应入世的要求,入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产品要求。

⑤传统养猪不利于创品牌、立品牌。传统养猪只单纯出售活猪,搞前场后店的小而全,猪的附加值少,创品牌、立品牌无从谈起;而产业化养猪则以屠宰加工为龙头,以养猪者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对猪这个产品进行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将猪肉产品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才有条件创品牌、立品牌,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风浪冲击。

⑥传统养猪不利于防疫灭病。传统养猪者一家一户,各管各的毫不相干,你有钱购买好的苗猪;而我经济困难,只要便宜就行,苗猪是否有病很少考虑。你打防疫针防病,我不打防疫针,因防疫针打后猪会停食一、二餐;你搞猪场消毒杀菌,我偏偏不搞……。这使得一个地区生猪免疫难搞,生物安全体系难以建立,疾病复杂,烈性传染病频繁发生。

⑦传统养猪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养猪一个人只能养1头至几头母猪,而产业化养猪1个人能养30~40头母猪;传统养猪1个人只养十几头肉猪,而工场化养猪1个人能养500~1 000头肉猪,生产效率相差10~100倍。而且产业化养猪则统一投药、统一免疫、按计划生产,管理起来用以产计酬方法,责任到位,提高劳动生产率明显。宁波地区规模养猪生产责任制的建立是从1979年开始推行的。

6 规模养殖的雏形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传统养猪业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现状。

小规模养猪场、户的出现。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1979年社队牧场转型为小规模养猪场(户)。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后,农民又承包了土地,可种自留田了,有了种植蔬菜、有了青饲料的基地,六畜又兴旺了。原有社队办牧场也有了饲料的源泉。猪场又承包或转租给个体农户饲养,猪的饲养量比1970~1978年这段时期多起来了。据笔者初步统计,人民公社、生产小队、生产大队牧场时间长达30年,是以后规模化猪场雏形。

宁波供港猪的开始,带动了宁波养猪业养猪水平的提高及品种质量的提升。1972年宁波供港(香港、澳门)中、大猪产业开始启航。宁波供港中、大猪产业起初是上海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1个组,供港猪数量为2 000~2 600头之间。1976年开始,成立了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宁波的供港猪数量猛增到40 000~42 000头,最多时为60 000头。宁波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与时俱进,提出了4个统一,品种统一(杜大长)、饲料配方统一、免疫程序统一、统一不用违禁药品,供港基地主要是鄞县梅湖农场,宁波地区农业实验场、宁海青珠农场,宁波妙山农场等,1994年,供港猪基地在原来基础上发展到17个,主要是鄞县梅湖农场,宁波地区农业实验场、宁海青珠农场,宁波妙山农场,鄞县福裕山茶场,鄞县横泾牧场(当时笔者所在的单位),宁波湾头畜牧,慈溪市第二农场、慈溪庵东农场、鄞县水家牧场、鄞县通贸牧场、奉化良种场等17个。通过2年努力,到1976年规模扩大了,发展到40多个场,为了提高供港猪的质量,外贸实行引种补贴,引种一头补贴一百。还有很多数量的自繁自养,即优良品种的长白与优良品种的大约进行亲本杂交,培育大长母猪,然后再引进杜洛克公猪做关门公猪,供港大猪品种统一为杜大长90~100 kg,商品中猪40~45 kg,乳猪10~15kg。20世纪90年代,全国16个供港猪基地,宁波供港猪质量连续5年得了第1名,在全国遥遥领先。

7 宁波菜篮子基地牧场的诞生

宁波菜篮子基地牧场是以生产队养猪为基础,1978年,国家提倡机械化养猪,在宁波鄞县梅湖农场椅子岙开始产生第1个万头猪场(清粪用机械化,后未成),生产母猪从230头金华二头乌母猪开始饲养;相继不久地处宁波邱隘回龙的宁波市农业实验场将生产队牧场改造产生第2个万头猪场,进行以嘉兴黑猪、荣昌猪、金华二头乌为母本,长白、大约为父本的二元杂交母猪饲养;在1986年开始,宁波市政府建立了宁波前殷万猪场、横泾牧场、水家牧场、春光牧场等12个菜篮子基地牧场,猪场地址多数落实在鄞州(鄞县),母猪头数在150头、200头、250头左右不等。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都认为养猪是亏损的,没有人要想养,更没有人想多养,市级、县级领导给生产队干部做好思想工作基础上,猪场由政府拨款组建,以借款贴息贷款做流动资金。当时人们并不富裕,经过10年左右的不断升级改造,这些猪场绝大多数都发展成为宁波市菜篮子基地。这项工作主要由宁波市政府下属商贸局主管、宁波市食品公司和宁波市农业局配合做工作。当时宁波市政府确确实实办实事,相当重视菜篮子工程。在商贸部和宁波地方政府关心下,宁波市食品公司、宁波市农业局关心支持下,宁波市生猪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1986年新建,1992年宁波菜篮子基地牧场发展成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有12家,到1995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有24家,到2011年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有32家,2011年,年出栏生猪50以下规模及散养户为2 880个,50头以上的3 841个,年出栏1 000头以上养猪场为214个。宁波市生猪年出栏数1995年在80万头,2005年为130万头,2011年为170万头。

宁波菜篮子基地由1986年从生猪基地12家开始向多品种类型发展,到2008年增加到63个;2012年宁波市政府在原来基础上又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到目前为止宁波菜篮子基地各类品种很齐全,生猪、禽蛋、蔬菜、豆制品、水产等共有160多家。

8 养猪模式变化

①解放初期,养猪方式由一家一户的原始传统养猪为主导;②人民公社成立至1978年,以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养猪生产模式为主导,也就是集体养猪为主,个体养猪为辅的模式。③1979年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社队牧场,转型为农户承包形式,且以个体私有或合伙经营为主导的小规模;④养猪模式又在原有基础上,宁波市政府创立菜篮子工程,1986年后养猪规模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牧场所有权以村级所有,方式以个人承包为主;⑤1990年后,人民公社改为镇政府或乡政府,村级牧场、公社牧场逐步转型为个人承包,也有猪场经营权和猪场产权出售给个人。⑥2006年后,国家对养猪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养猪模式向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⑦ 2008年开始,国家提倡生猪饲养实行多点式饲养,农牧结合型,生态型方式与方法。宁波市政府、宁波市贸易局出重拳,菜篮子各种类型基地增加到160多家。以后每年有所增加。⑧2010年后的规模猪场,转向为精品型发展,宁波市政重新规划,有的养猪规模逐步减少(如鄞州区),有的养猪数量增加,(如奉化、余姚)。目前我国出现了某些房产公司、钢铁公司、粮食经营公司、贸易交易公司等入资的超大型生猪养殖公司,生产母猪在几万头乃至几十万头,他们靠国家拨款或贷款建造起猪场。笔者认为,虽然这些新办养猪企业有的是钱,在行业中有竞争优势,但从人与环境和谐、环保、资源化、减量化,资源综合利用角度来讲,是绝对比不上生态型、农牧结合型的200~300头母猪的猪场,这些超大型猪场企业,因为只考虑盈利,眼睛盯着钱,把养猪当作是五金厂制造螺丝、螺帽一样,忽视养猪行业的特殊性。如果一有疫病流行、价格低迷期是很难逃过一劫的。⑨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要对养殖业、对猪场进行环境整治,尤其是沿河岸的小牧场,没有治污设备和设施不到位的牧场一般都要拆除或搬移。划定减少指标,如某个省2013年要减少500万头,2014年要减少300万头存栏生猪。这样下去人们的生存环境会慢慢好起来了,水也会慢慢清起来,由于建猪场前,没有配套措施和方案,养猪户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惨重的。

9 办好规模化养猪场,引种是关键

宁波菜篮子基地场、规模猪场,每年需要一定数量的种猪,因为猪的品种好坏,价格高低,疫病发生情况等,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利益。引种要靠科学技术,要选择遗传性能好的瘦肉型种猪,并采取最佳的杂交组合,才能给养猪场提高商品猪的生产性能,降低养猪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宁波是我国猪的品种改良较快的城市,猪品种的杂交改良始于1972年。为了适应外贸供港猪品种改良,1976年开始种猪引进,宁波外贸引种主要来自上海正大集团上海种猪场、杭州大观山种猪场、江苏常州康乐种猪场及浙江金华种猪场,杜洛克公猪主要来自浙江省农科院种猪试验场。外贸供港猪品种改良都有种猪改良协议。优良品种的引进为宁波商品猪品质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备注:笔者具有高级畜牧师、执业兽医师资格。

猜你喜欢
养猪业牧场养猪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海上牧场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尼泊尔养猪业现状与前景展望
叮当牧场
Gift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