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长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人民医院,554100)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王思长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人民医院,554100)
目的 总结小儿热惊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心得。方法 选择40例小儿热性惊厥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积极处理原发病,对照组患儿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或肌内注射地西泮进行抢救;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一旦其体温达到37.5℃,立刻给予地西泮口服,必要时重复用药。结果 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惊厥遗留后遗症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P>0.05)。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高危型热性惊厥患儿,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利于早期缓解小儿惊厥的发作。
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小儿热性惊厥是常见的小儿惊厥性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6岁小儿的发病率是成人的5~10倍[1]。患儿典型症状为双眼球上翻、面肌强直等,且发作时间通常在几分钟之内,绝大部分患儿反复发作。该病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如果小儿热性惊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其健康,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对本病及时、科学的治疗,是保证患儿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笔者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40例,对其治疗过程进行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7个月~4岁。依照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惊厥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积极治疗两组患儿的原发病,对于导致惊厥的病因给予系统诊治。对于惊厥的治疗,对照组使用水合氯醛40~50 mg/(kg・次)进行灌肠,或以肌内注射地西泮的方式进行抢救;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当患儿体温达到37.5℃时,立刻给予地西泮口服,0.2 mg/(kg・次),如果患儿在5 h内体温无明显下降,可再次给药,并进一步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0 min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抽搐停止5~10 min后意识好转,无后遗症发生。有效:治疗1 h后患儿体温下降1~2℃,抽搐停止<15 min,无明显后遗症发生。无效:患儿症状无明显减轻,甚至进一步加重,存在明显后遗症[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惊厥遗留后遗症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P>0.05)。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热性惊厥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异常、发病紧急的症状,婴幼儿出现此类症状的几率更高。该病好发于6个月~5岁儿童,其中9~20个月被确定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该年龄段幼儿的发病率在我国为2%~4%,欧美国家儿童的发病率约2%~5%。研究人员认为,出现热性惊厥的绝大部分患儿是由于感染性疾病而引发的,此外,遗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1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小儿热性惊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临床特点:在发热性疾病的第1天,患者极有可能表现为突然出现全身性抽搐,甚至会伴有意识不清,严重者的四肢会出现节律性的抽动或强直现象,双眼凝视及上翻,可能会伴随口吐白沫,最糟糕的情况为尿便失禁。通常,经过3~5 min后,以上症状将会得到自然缓解,极个别情况下会>10 min,意识逐渐转为清晰,参考田建堂[4]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一次发热大多只抽搐一次。
3.2 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 业内人士通常将小儿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热惊厥和复杂性热惊厥两大类,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控制惊厥、降低体温、寻找引起患者发热原因并进行治疗,以及查明抽搐原因的四大步骤[5]。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均全部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对照组患儿出现惊厥时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肌内注射迅速进行抢救;观察组患儿的体温一旦达到37.5℃,立刻给予地西泮0.2 mg/(kg・次)口服治疗。观察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复发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中特别是那些父母有抽搐病史的儿童,属于热性惊厥的易发人群,一旦发热则发生抽搐的几率较高[4]。家长需及时对孩子的体温变化进行测量,一旦出现发热必须及时降温,使用诸如湿毛巾擦浴、降温贴外敷、室内通风降温及给予口服退热药物治疗等有效措施对其体温进行控制。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高危型热性惊厥患儿,应当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利于早期缓解小儿惊厥的发作。
[1] 吴海丽,亢懂瑞.42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268-269.
[2] 徐拥军.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29-30.
[3] 宣文华.布洛芬混合液联合地西泮直肠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93.
[4] 田建堂.口服安定片剂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复发10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7(4):70-71.
[5] 章礼真,章秀,时澄.小儿惊厥192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1222-1223.
[6] 陈兴维,巫幸福.小儿发热惊厥846例临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0,15(1):39-41.
1672-7185(2014)09-004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9.028
2014-01-08)
R7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