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君 田明华 侯方淼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1991年,为培养我国经济社会急需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我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过去单一的科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共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有更大和更迫切的需求,因此,国家又增设了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警务、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城市规划、林业、护理、药学、中药学、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19种专业硕士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国际贸易学科顺应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的要求,积极开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的申报工作,成为首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点,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共招生22人。3年来,围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在借鉴兄弟院校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已经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这是搞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的重要保障。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共有教师20人,其中本校教师有15人,兼职教师有5人,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共有10人。
由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实行“双师制”,为此校外导师的聘任成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本硕士点集思广益,动员所有专业导师广泛推荐校外导师,并于2012年6 月27日召开了校外导师聘任大会,为校外导师发放了聘任证书。这次共聘任校外导师21名,既包括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也包括具有相当学历的商务官员、实际商务工作的专家等,拥有博士学位的校外导师达到23.8%,而拥有5年以上实践经验、工作在国际商务一线的导师达到85.7%。
自2011年5月以来,北京林业大学根据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制订并完善了《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从培养方案看,目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等3 大课程体系。其中,学位课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的经济学基础和国际商务导论等4门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投资专题、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企业竞争模拟训练等7门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前沿、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实务(双语)、海关实务、跨国公司与国际经营、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方法与技巧、期货贸易实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贸易与环境专题、林产品市场与贸易专题等12门课程。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除了采取适当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讲授、启发、提问等教学方法外,还应注重实施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即在专业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实施相应的案例教学,其中,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而言,案例教学法尤为重要。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材方面,大部分课程采用了本领域比较权威的教材,既包括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如《国际商务谈判》等,也包括国内专家主编的中文教材,如《海关实务》等。还有一部分课程采取了教师自编讲义,并随着相关课程讲义内容的不断完善,部分教师正在着手编写教材,有些自编教材已出版。
专业实践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专业实践又离不开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此,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联系设有20余个专业实践基地,成为缩短学生从“校门”到“社会”距离的重要纽带和平台。这些专业实践基地既有公司,如贸易公司、投资公司、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等,也有银行,如宁波银行北京分行;既有研究机构,如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所,也有中介组织,如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和人造板协会。上述这些单位已经成为2011级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校外实践的重要实践基地。国际商务实践实习,加上校内实验实习课程的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企业竞争模拟训练),构成了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生必修的实践环节。
自2011年开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以来,北京林业大学确立了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管理、中国对外贸易等人才培养方向。较多的培养方向既分散了师资力量,又不能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因此,急需调整与整合人才培养的方向,以突出学校的培养特色与优势。
目前在专业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就课程体系而言,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课程结构具有相似性,均是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但就课程内容而言,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课程内容又具有差异性,因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课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目前专业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却显得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偏弱。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较高的实践性要求授课教师也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但由于教师大部分时间囿于校内授课等相应工作,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所以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培养目标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往教学对象是科学硕士,培养目标是理论型人才;现在的教学对象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创新性不够。
目前虽然已确立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但具体的实践运作还不够规范,如实习方和被实习方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问题不明确,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目前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已设立20余个,单从数量上看,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增加实践能力的需要。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导向,现有的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社会实践效果的考核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考核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已有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2011年和2012年,全国共有78所高校招收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农林院校有3所,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为了在众多院校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北京林业大学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在通用基础上加行业特点,同时基于发挥优势、办精办好的精神,实施培养方向的“归核化”,即把培养力量集中到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向上。为此,学院设置了两个培养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和跨国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依托早已建立的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的科研和实践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突出加强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如林产品市场与贸易专题、贸易与环境专题等;同时要在相关课程里突出林业特色,如在学习海关实务课程中涉及到商品归类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重点进行农林产品的归类,从而增强学生在林业相关职业岗位上就业的优势,更好地为林业企业和政府部门服务。
针对目前专业硕士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偏弱的问题,需要相应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除了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与掌握更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例如“海关实务”课程,学生除了要了解掌握海关的基本知识、海关报关管理制度、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管制制度等专业知识,同时更要重点学习掌握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计算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的专业技能。
为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校内授课教师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想方设法到相关企业去做专业调研,以便及时了解行业内的实践变革,更新专业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还可以聘请校外导师来校授课[1],校外导师一般具有较强的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聘请他们来校做专题讲座或是讲授部分课程内容,至于采取哪一种形式,还需要针对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而定。
首先,要强化案例教学法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因为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认识和巩固课内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能在一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中采取案例教学法,但鉴于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具有的巨大的作用,教师还应在更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使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在以往所拥有的案例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建立案例教学库,进一步补充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适度性特点的教学案例。
其次,教师还可以尝试采取角色扮演、模拟等教学方法[2]。例如在上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时,当讲授完国际商务谈判程序教学内容后,就可以把学生分组为买方和卖方进行模拟谈判练习,让不同的组员扮演不同的谈判角色,如主谈人、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秘书、翻译等,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在模拟谈判中,买方小组的同学和卖方小组的同学经过陈述、报价、磋商(讨价还价)和达成协议等谈判步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际商务谈判程序的具体阶段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针对目前教学实践基地缺乏规范化运作的问题,未来可采取的措施有:明确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彼此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实习基地作用的真正发挥;建立国际商务实践实习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此外,政府可以出台多种政策,如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期间费用开支、提供研究课题与经费等措施鼓励企业接受专业硕士的实习,从而达到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建立健全学生实践实习机制的目的[3]。只有这样,实践基地才能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发挥教学实践基地应有的作用。
建立新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地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导向。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导向的原因,他们可能选择也可能不选择硕士点已经为他们联系好的实习基地。如果不选择,他们就需要自己联系寻找实习单位,但这也非易事,能否及时找到实习单位常常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增加新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满足学生们的要求。此外,还可以考虑拓展实习的具体模式,如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研究生等。
为了保证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需要对人才培养和毕业环节进行不断探索,需要明确和规范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毕业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等。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起步比较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积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加以解决,才能达到突出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1]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4.
[2]施锦芳.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2(4):82.
[3]杨晓蕾.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4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