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荣 唐扬龙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山东全省海岸线总长3575 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6,位全国前列。其中,大陆海岸线长3216 km,岛屿海岸线长359 km。
五十多年来,山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步、停滞、恢复、相持和发展阶段。
一些地方开始局部营造沿海固沙林带或农田防护林带,并在沿海地区引种黑松、刺槐、紫穗槐等。
建设速度减慢,甚至停顿,已经营造的防护林带和林网遭到破坏,致使一些已经固定的沙丘又重新移动,已经治理的盐碱地重新盐碱化。
沿海防护林建设从单一的海岸林带建设向“带网片”相结台的方向发展,由单一树种、林种向多树种、多林种方向发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向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启动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发展。但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防护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实施后到2010年底,全省共营造沿海基干林带1039km,林网26 万Km。
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工程区内人工林面积增加43 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0%;农田林网面积达到1236576.4hm2,道路、河流、城镇、乡村绿化美化得到长足发展,城镇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到14m2。
2.1.1 泥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技术
该区主要特点是土壤含盐量较高,海潮内侵和土壤盐渍化较重;建设目的主要是减免大风、海潮、内涝等灾害,治理开发盐碱荒废地。基干林带建设一般在从海滩宜林点向内陆延伸1000m 地段,树种配置多以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造林模式为主。基干林带造林长度1599.7km,新造林面积14980.9hm2。
2.1.2 沙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技术
该区土壤质地较粗,干旱瘠薄,风沙危害较重,基干林带建设主要是在高潮位时水位线向岸上延伸500m 范围。选择根系发达,抗风力强,耐干旱瘠薄的乔木树种营建防护林带。基干林带造林长度 260.6km,新造林面积10337.3hm2。
2.1.3 岩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技术
岩质海岸绝大部分坡度较陡,土壤冲刷严重,土层浅薄干燥,悬崖裸露,风力较大,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防护林建设的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减灾。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或退耕地,沿等高线进行穴状整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采用带状、块状、株间、行间等方式混交造林。基干林带造林长度261.2km,新造林面积9020.7hm2。
2.1.4 基干林带封山(滩)育林技术
在基干林带范围内,对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风蚀滩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及有望成林或增加植被盖度的泥质滩涂,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地段,划定基干林带封山(滩)育林范围,实行封山(滩)育林、育草,以形成混交复层林为主的森林群落结构。基干林带封育长度606.8km,封育面积16038.9hm2。
2.2.1 山地丘陵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
在基干林带的内侧,对乔灌木树种造林难以成活的风蚀滩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及有望成林或增加植被盖度的泥质滩涂,且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以及郁闭度<0.5低质、低效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封育面积123266.4hm2。
2.2.2 盐碱涝洼地土壤改良林营造技术
该区土壤干旱、盐碱、涝洼严重,恢复森林植被和造林难度很大,防护林建设除了采用生物措施外,还与工程措施结合,提高造林成效。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筑台(条)田、蓄淡压碱、绿肥改土、整地纳畦等。树种配置采用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多种形式。造林面积73472.8hm2。
2.2.3 滨海沙滩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
该区土壤干旱瘠薄,风沙危害较重,防护林建设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耐瘠薄干旱、抗风、耐沙压的乔灌树种,采用块状、带状混交方式造林,形成具有疏透或通风结构的防风固沙林。造林面积38503hm2。
2.2.4 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或退耕地,沿等高线进行穴状整地,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瘠薄、抗干旱的树种,通过采取块状、带状、行间、株间混交等方式造林,形成针阔叶混交林。造林面积142886.3hm2。
2.3.1 盐碱地区农田林网建设技术
该区防护林建设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抑制土壤返盐,防止土壤盐渍化。主要利用排干沟和干线公路两侧营建护路林、护岸林为主的林带。农田林网营造面积101677.1hm2。
2.3.2 风沙地区农田林网建设技术
该区主要以控制流沙,保护农田为目的。在沙质岸地段,充分考虑主害风方向以及农田的水平布局,进行沟、渠、路域造林绿化。农田林网营造面积206267.7hm2。
2.3.3 山前平原农田林网建设技术
在山前平原主要灾害是干热风、风沙等自然灾害。该区农田林网建设目的是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对灾害较轻的地区,主要采用大网格、窄林带的林网建设模式,利用沟、渠、路、地堰等土地资源,营建农田防护林网,农田林网营造面积183531.1hm2。
对林分密度过大或病虫危害严重的林带,进行隔株或隔带疏伐;对郁闭度<0.3 的稀疏林地,通过补植适宜树种,促其形成复层、针阔混交林;对土壤干旱贫瘠,盐渍化较严重的低效林,采取林下混交绿肥灌木、绿肥压青、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林地土壤地力;对立地条件较差,树种选择不当,林木生长不良的防护林,采取更换适宜造林树种,改良土壤状况,营造乔灌混交林。造林面积100204.4 hm2。
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以公路、铁路、河道、村镇等绿化建设为主体,把通道绿化与村镇绿化相结合,建设成纵横交织的具有绿化、美化等功能的防护林体系。通道绿化因地制宜,根据防护、绿化、美化的要求选择树种,采取针阔带(块)状混交,常绿与落叶搭配的模式,营造通道绿化林带。建设绿色通道31189.9km,城区、建制镇、村屯绿化植树1.54 亿株。
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对维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山东省沿海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提高了涵养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1791km2,土壤侵蚀馍数减少了319.8吨/年·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了703 万吨,涵养水源2 亿m3。
与1988年前相比,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53.5 万m3,新营造良种经济林17.33 万hm2,完成了80%以上老果园、老品种的更新改造,通过对果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技术处理,开拓国内外市场,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荒山荒地得到绿化,整体绿化标准质量得到提高,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缓解。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防护林工程不但能够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抵抗大风、风暴潮灾害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一是保护了农田,减小了减产幅度;二是保护了农田基本设施;三是受灾范围减少,受灾程度减轻。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有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目标主要定位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海疆,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体系规划、实施方案等一些重要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完整地反应现代和未来发展需要。
沿海防护林建设主体是基干防护林(带),完全依附于海岸带的建设,建设的要求比较具体,针对性强,不具备生态整合机制和进化能力,维持系统所需社会成本高,抗自然干扰能力弱。
多停留在人工群落(林分)的经营水平上,单纯地以防护林带(网)的形式扩大面积,系统宏观等级结构性差,自我维持能力弱。虽然对工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来看,它还不具备支持高等级生态系统稳定的内在基础。
自2005年启动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二期),山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迈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体系工程建设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防护林建设的趋势逐步向综合型、高效型发展:从单一的防护林种建设向多林种结合的复合型防护林体系发展;从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向多功能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发展;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建设走向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层混交林发展;从单一发展林业的模式向林、农、牧、渔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发展;由单一的防护林经营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发展。
山东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山东省海岸带总体规划》,提出了以全海岸带规划区内的城市、集镇、村庄绿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化建设为“点”,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面”,形成林地资源合理配置补充,融生态需求和景观需求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一条绿色海岸带,使全省海岸带规划区内国土绿化程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滨海景观质量显著提高。
搞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实践“五位一体”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政部门应进一步增强对海防林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海防林工程体系建设和保护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当中。
修订完善“山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建设重点。一是重点搞好基干林带建设,严格按照沙岸200 米,泥岸100 米,实现大陆基干林带的闭合。二是要搞好沿海地区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山区要科学安排林种树种,平原要大力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建设绿色屏障。三是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城市以植树、植大苗为主,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绿化美化。四是大力开展村镇驻地和居民点植树造林,搞好主要街道的绿化、村内隙地植树造林、庭院开发和围村林建设,提高村镇驻地的绿化率。五是搞好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河流和大型沟渠等绿色通道建设,把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有机地连接起来。六是低质低效林和防护林中过熟林的更新改造和湿地保护。
沿海防护林是公益林,应明确各级政府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沿海防护林体系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之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标准。在贷款、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沿海防护林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
一是实行工程化管理。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按标准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二是技术研究。建议省厅成立专家组,组织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针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泥质海岸盐碱地造林、靠海前沿基干林带建设、低质低效林和防护过熟林的更新改造,优良树种的引、繁、育和森林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及三大效益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员到沿海防护林发达国家、省进行培训,聘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课、对沿海防护林考察调研。搞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建立健全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尽快出台《山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把沿海防护林体系作为特殊对象加以保护并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许景伟,王彦.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 山东省林业局.山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M].2005.
[3]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报告(2001-2010)[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