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微创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术后护理
王磊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发病率女多于男。传统手术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多数缺损较小, 开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较多, 患者恢复缓慢。近年来微创外科迅速发展, 电视胸腔镜应用于房间隔缺损的治疗越来越多, 适应证在不断扩大, 改变了传统手术的弊端,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由于腔镜手术与普通剖胸手术的差异,除了术前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术前准备及术中的配合外,术后护理也很重要[1]。本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8月微创治疗房间隔缺损48例, 术后均恢复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4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30例, 年龄4~39岁, 平均年龄21.2岁, 体重17~59 kg, 平均体重(46±3.3)kg。所有患者均根据心电图、体征、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确诊, 其中中央型34例, 下腔型6例, 上腔型8例, 手术均顺利完成, 回心外ICU监护, 经5~7 d后, 均痊愈出院。
术前护理主要是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取得患者的配合并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手术前1 d, 护理人员需到病房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微创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优势, 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床上大小便, 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 并进行术前晚清洁灌肠及术区备皮。
3.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液动力学 由于术中麻醉药物及体外循环的影响, 围术期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液动力学指标, 持续给予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 同时作好记录。详细记录每小时出入量及尿量,监测水电解质, 并随时进行血气分析,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及补充电解质, 根据血压、心率变化及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速度。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及动脉波动情况了解外周循环情况。
3.2呼吸道的管理与护理 术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并给予膨肺, 防止发生肺不张及低氧血症, 监测血氧饱和度, 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根据潮气量和呼吸道压力, 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通气模式, 定时监测血气, 了解电解质、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情况。当血气监测结果正常,患者呼吸功能及肌力充分恢复后, 可以拔出气管导管。拔管后, 定时听诊双肺呼吸音, 及时吸痰, 指导患者定期翻身、咳嗽并进行协助, 必要时雾化吸入, 促进痰液排出。严格控制补液量及速度, 防止肺水肿的发生。本组患者经术前指导及术后精心护理, 无一例呼吸道并发症。
3.3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房间隔缺损术后为了便于排出胸腔内积液、积气, 常放置胸腔引流管, 并接负压瓶, 患者送入ICU后, 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引流管, 合理放置负压瓶,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2]。患者全身麻醉清醒后, 予以半卧位以利引流,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有无气体逸出。若引流量超过常规量, 及时寻找原因,同时通知值班医生及时处理。
3.4中心静脉管道及股动脉、股静脉护理 房间隔缺损手术需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测压、输液, 穿刺部位必需定期消毒, 及时更换敷料,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穿刺部位感染。手术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时, 容易导致股动脉和股静脉损伤, 故术后应严密观察下肢颜色及动脉搏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以利静脉回流, 防止下肢肿胀和血栓形成。本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3.5早期活动 研究表明, 早期下床活动, 可以增进食欲,促进心肺功能恢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在拔除引流管后, 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指导患者下肢功能的锻炼, 以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本例患者均在术后5~7 d康复出院。
电视胸腔镜下房间隔修补术是新开展的微创手术, 给心脏外科带来了新的革命, 同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尽管该术式具有创伤小, 出血少, 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术后并发症依然很高, 有报道术后并发症高达6%~8%,因此, 重视术后的管理及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本组患者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 均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但由于该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 并发症仍不可避免, 护理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1] 丁爱萍.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12):40-41.
[2] 刘群, 赖华英, 刘素萍.电视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16):430-431.
[3] 景冬梅, 张一明.外科微创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20):80-82.
2014-07-18]
473000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