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 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护生实习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迟 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提高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在护生实习的过程中总结出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对护生实习中存在的护理问题的分析及采取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带教老师和护生的护理安全意识,保证了护理安全,为护生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论优质的临床带教能提高实习效果,提升护生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护生;实习;护理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护生临床实习是完成学业和达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最后阶段,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巩固和强化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1],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过度时期。本文对临床带教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带教老师缺乏
由于医院护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使得带教老师只忙于执行医嘱及完成各种处置,而没有时间对护生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在护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中,经常无法做到一对一带教。
1.2 老师带教不严,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指导
实习初期由于护生在学校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到了实习医院他们有强烈的动手欲望,擅自离开带教老师急于单独操作。到了实习后期,带教老师无意识放松了监督使护生单独操作。在人手不足时非带教老师会在不了解护生综合能力的情况下叫护生单独操作。有的带教老师强调让护生按规范操作,而自己却不按规范做,在不经意间对护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1.3 护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生在参加临床护理实习之前,在校时很少或没有接受过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教育[2],这样就会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进而使其对临床常见的潜在性法律问题认识不足。而在实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是有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但是护生对此思想认识不强,不能很好把握。
1.4 心理应对能力薄弱
由于初次实习,对于实习医院的临床环境感到十分陌生,还有部分护生会在心理方面存在焦虑,心理准备不充分,亦是诱发护理安全的因素[3]。
1.5 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护生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临床实习前缺乏工作经验,加上技术操作欠娴熟,又没有相应的防护知识,易造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受限及对护理安全隐患预见性不足的现象。
1.6 职业防护意识欠缺
初次进入实习岗位的护生,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防护知识严重缺乏,防护意识不强,在操作中极易造成损伤,职业暴露的概率大,一旦发生暴露会给护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
1.7 沟通能力欠缺
护生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知识普遍薄弱。来到临床不知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尤其是在输液、打针等操作时缺乏应有的沟通及解释,以致有些护理操作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认可。
2.1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或工作5年以上,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过硬,具备较高带教能力,经护理部审核后聘用。
2.2 严格认真带教
按照学校实习大纲要求,制定具体的带教计划。科室对护生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法,要求带教老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帮手,随意支配,禁忌让学生专做跑腿的工作。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做到放手不放眼,禁止护生单独进行操作。带教老师要处处起到榜样的作用,及时纠正护生临床实践中的缺点和错误,保证带教质量。
2.3 对护生进行岗前法律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分级处理预案》,并结合涉及实习生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讲明护生的法律身份,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越职行事。强调掌握职业防护知识的重要性,教会护生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指导护生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上报,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
2.4 加强护生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
首先要抓好护理基础操作的训练,其次通过组织护理查房、带教老师轮流授课等方式强化专科护理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各科室实习结束前由带教组长安排进行考核及点评,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2.5 加强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消除一切影响心理变化的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习初1~2个月内,护生普遍存在紧张、自卑心理,各项操作不够熟练,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不会解决等,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此期护理部将组织一次心理学集体授课,内容包括心理素质培训、人际沟通培训、角色模拟行训练和情景训练等。平时带教老师对护生多鼓励,少批评,不要在护生出现错误时疾言厉色,甚至歧视护生。在每次操作前避开患者,现将操作的具体步骤详细讲给护生,已消除护生的紧张、恐惧心理,利于护生的操作练习。
2.6 培养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性能力,需要在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培养、训练[4]。在带教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护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要。带领护生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护生掌握交流的基本技巧,提高交流效果,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护生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创造一种治疗性的有效的护患关系。让护生深刻体会到良好的沟通是联系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情感、防范护患纠纷、化解护患矛盾的重要手段[5]。
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患者的生命安危息息相关。我院通过对护生实习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高了护生的服务意识及沟通技巧,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培养了护生对护理安全隐患行为的预见性,提高了护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了护理安全,为护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护士奠定了基础。
[1] 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
[2] 赵小平.护理临床教学中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华护理杂志,2003, 12(38):12.
[3] 朱泽莲.影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因素及其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279-280.
[4] 宫叶琴,安秋日,林英,等.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9,24(10):72-73.
[5] 林发全,罗群,崔亚斌,等.护生沟通能力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7-8.
R192.6
A
1671-8194(2014)27-03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