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卫
(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功能科,四川 遂宁 629000)
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黄 卫
(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功能科,四川 遂宁 629000)
目的探讨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所有患者均例行彩超诊断与检查,仔细观察患者管腔、管壁以及周围结构,并详细记录患者栓塞程度和血栓部位大小,综合评价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78例中,68例单侧,10例双侧;左侧69条,右侧33条,其左侧明显多于右侧; 15例处于急性期,28例患者处于恶急性期,35例患者处于慢性期超声图像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有利于患者血栓形成诊断,帮助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彩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应用
近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超声诊断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为此,超声技术也得广泛推广,其以自身的优越性,在血管外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有利于临床腔内途径治疗[1],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患者,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6岁,男42例,女36例,病程8 h~2年,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肢肿胀,本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以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所有患者均例行彩超诊断与检查,仔细观察患者管腔、管壁以及周围结构,并详细记录患者栓塞程度和血栓部位大小,综合评价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3 检查方法
检测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Siemens X300,探头频率3.5 MHz、7.5 MHz);患者取仰卧位,采用3.5 MHz探头对患者髂股静脉、胫后静脉进行检查,适当抬高患者足部,检查小腿肌肉静脉丛,注意保持该部位肌肉的充分放松,从自股静脉沿着血管自上向下扫查,然后采用7.5 MHz探头检查其他静脉,实时超声检查患者管腔、管壁以及周围结构,并且患者彩色血流充填、侧支循环情况以及血流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1 检测结果
本组78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例行超声诊断,其中,68例单侧,10例双侧,左侧69条,右侧33条,其左侧明显多于右侧。
2.2 超声图像
15例患者处于急性期,二维超声诊断表现为管腔内团块样低回声,静脉壁内膜尚清晰,静脉径线增宽,加压管腔不消失,且见短细条状血流信号;28例患者处于恶急性期,超声诊断表现为静脉径线缩小,血栓回声较急性期增强,内径线缩小,且有再通血流信号;35例患者处于慢性期,管腔内呈现不规则形态的较强回声团,加压管腔不消失,与管壁无明确分界,静脉壁内膜增厚、粗糙,闭塞处血流信号检测不到,并可见丰富侧支血流。
近来,腔内血管外科得以快速发展,大部分血管疾病都是通过腔内途径得到治疗,而超声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在血管外科诊断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下肢静脉作为整个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主要通道,一旦形成血栓,就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患肢压痛、疼痛、浅静脉曲张、肿胀等临床表现[2],且该病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超声的诊断与应用,可以很好地提供更多的生理信息以及解剖信息,提供相应的彩色图像,及时发现血管的器质性改变、功能性改变等情况,并且能够发现患者血流流量、速度以及流向,对管腔内血栓的范围、位置以及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如本组诊断结果显示:2周内为急性血栓,声像图表现为静脉增宽,血流信号变细,发病数周则为亚急性血栓,超声诊断表现为静脉径线缩小,血栓回声较急性期增强,么径线缩小,且有再通血流信号;初形成血栓,难以分辨,但是加压实验能够帮助诊断,总之,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有利于患者血栓形成诊断,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症状、及时诊断急性、慢性血栓的形成[3],同时,还可以帮助患者观察血栓的评价、演变、疗效、帮助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一种快捷、无创、准确的检查方法。
[1] 郑艳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600-601.
[2] 崔培培.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3,32(27):46-47.
[3] 李娜.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4):127-128.
R445.1
B
1671-8194(2014)27-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