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2014-01-26 02:00:06李美璐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7期
关键词:中甲鼻中隔变应性

李美璐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辽阳 111000)

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李美璐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加XVC-Ⅱ型微电脑射频治疗仪治疗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结果治疗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经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显效54例(90%)。有效4例(6.7%),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微电脑射频;变应性鼻炎;鼻丘;筛前神经;下鼻甲;神经肽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疾病,发病率占全人类的5%~50%,而且具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其主要表现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QAR)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SAR),临床表现阵发性的鼻痒,剧烈打喷嚏,多量水样鼻涕、鼻塞、嗅觉减退,头闷、疼等,常合并鼻息肉,鼻窦炎,下鼻甲肥大,支气管哮喘,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变应性鼻炎是一个临床上有待研究和解决的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3]。在治疗上往往是很棘手的。药物治疗应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激素、抗胆硷药等,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只能使症状暂时得到减轻和缓解。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随访观察1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11~70岁,平均31.3岁,病史3~28年,平均7.1年,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003年修订,海口)平均得分在6分以上。60例全部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其中10例合并鼻息肉,双下甲肥大,多组鼻窦炎、鼻中隔弯曲;16例合并鼻息肉,双下甲肥大;20例合并中甲水肿,双下甲大、鼻中隔弯曲、2例合并支气管哮喘。全部病历均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且渐加重。下面介绍我们在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1.2 治疗方法

我们应用鼻内镜电视影像系统监视下,配合切吸割器,患者取仰卧位,术前用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次,每次大约5 min。10 min后取除麻醉棉片,继而行翼腭窝阻滞麻醉。由于有鼻内镜影像系统监视,手术易操作,损伤小清晰、直观、尽量保持鼻腔功能。对影响鼻腔功能的病变,都要予以清除,如鼻中隔弯曲者,进行矫正之,有息肉于以切除,中、下甲、肥大重者行部分切除,轻者用微电脑射频治疗即可(而且损伤小,易操作)有阻塞性鼻窦炎者,对其窦口予以相应的扩大之。使鼻腔的通气引流功能充分完善。

术后再配合应用康普牌(XVC-Ⅱ型)微电脑射频治疗仪(西安万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负极贴于面颊部,手枪式治疗手柄,装针型射频治疗探头,手枪式扳机开并,功率20~40 W,时间一般定为2 s。

将微电脑射频治疗仪的负极用手紧压贴于治疗侧而颊部,用治疗针状探头插入筛前神经分布的区域;鼻丘、中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深达黏骨膜(2~3 mm),在其区域行散在点状刺入,抠动手柄扳机开关,这时见插入部位有明显回缩,且刺入点周围稍发白。治疗时无出血,无碳化。未刺入处黏膜正常,其原理在于微电脑射频是用低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黏膜下组织,使组织细胞内产生高速分子运动即内生热效应,使蛋白在低温下产生凝固。使鼻腔副交感神经变性,反应迟钝,减弱或消失,血管不能扩张,腺体分泌减少,感觉神经反应差,使症状消失,减轻、息肉不易复发。于此同时,切除肥大下甲,或射频点状刺入治疗。因下甲含有微胆硷能神经节细胞,从而使下甲缩小,反应迟钝,神经肽及P物质减少,腺体分泌减少,微电脑射频的优点就在于,轻便、快捷、功率小(≤65 W)频率低(≤1 MHz)安全,无辐射,由于插入黏膜下,而黏膜损伤小,反应轻,易控制,易操作,不出血,无碳化,不结痴,无烟雾,鼻腔不粘连[4,5]。

1.3 疗效评定

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003年修订,海口)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症,记分的总和,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2 结 果

本组60例中,对其中4例手术后未行微电脑射频治疗,术后复查及观察,1~2个月时症状仍有鼻痒、喷嚏、涕多,中甲黏膜、筛窦腔、窦道复合体黏膜反应大、水肿,引流不佳,在内镜下再次行微电脑射频针状探头插入式治疗鼻丘、中鼻甲及对应鼻中隔,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1个月后复查黏膜反应消失,鼻黏膜干燥,2个月后,症状消失,窦道复合体光滑。8例行双下甲肥大,及鼻中隔弯曲手术后,通气引流良好,但每天晨起有鼻痒、喷嚏、水样涕。1个月后在鼻内镜影像系统监视下用微电脑射频再次行鼻丘、中甲,对应鼻中隔、下甲治疗,1个月后效果明显。4例在微电脑射频治疗后,有效,但通气稍差,时而有鼻痒、喷嚏,再次行鼻中隔矫正术后,通气良好,症状消失。

本组60例在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后1个月,显效56例(93%)有效4例(7%),3个月后显效54例(90%)有效4例(6.7%),无效2例,疗效好者鼻黏膜干燥,有的嗅觉渐复正常,也有嗅觉无变化,l年后2例症状渐加重,2例再次行射频治疗,2例未治。随时间的延长,显效率下降,但总有效率在96%左右。2例哮喘未见复发,考虑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预防哮喘的发作有作用,由此看来,手术改善鼻腔功能,配合微电脑射频治疗、使鼻腔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感觉神经迟钝,胆硷能微神经节兴奋下降,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讨 论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疾病,临床除速发反应外,还常常表现为慢性迁延型。当变应原随空气进入鼻腔后,一部分被黏膜表面的黏液痰向后送至鼻咽部被排出,而一部分穿过枯膜上皮屏障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将处理过的变应原送给免疫活动的B淋巴细胞,使其变为浆细胞并很快产生大量IgE分子,附着在肥大细胞膜上,使鼻黏膜处于致敏状态,当鼻黏膜再次经受变应原侵袭与IgE介质结合,使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神经肽,P物质,刺激神经末稍,鼻痒、喷嚏,使黏膜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发生水肿,水样涕,下鼻甲黏膜内含有丰富胆硷性微神经节细胞,同时兴奋释放乙酰胆硷,下甲肿大,腺体分泌进一步增加,鼻涕多,通气差。若表现为慢性迁延型,久之,水肿严重的黏膜呈息肉样变或形成鼻息肉,双下甲肥大,副鼻窦炎等[6-8]。

上述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和体征,是由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使鼻腔植物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反应增强所致,而鼻内筛前神经富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并随筛前神经分布于鼻腔的前上方,鼻丘、中甲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及下甲前端等,在鼻内镜下能清晰,确切的用微电脑射频的针状探头,插入鼻丘、中甲及下甲黏膜下,使其副交感神经及黏膜下组织在低温下产生凝固变性缩小,致反应性下降,而黏膜损伤小,不易粘连,血管扩张消失,神经肽,P物质释放减少,感觉神经迟钝,喷嚏分泌物减少,达到通气,支气管哮喘好转或痊愈。减少了痛苦,提高了生活、学习、工作质量,对于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鼻窦炎、中甲息肉变、鼻中隔弯曲、下甲肥大者在鼻内镜下手术损伤小,易彻底,鼻腔功能恢复好,再辅以微电脑射频治疗筛前神经分布区效果则倍增,临床疗效显著,不易复发[9,10]。

因此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中甲息肉变、下甲肥大、鼻中隔弯曲及鼻窦炎,在鼻内镜下手术达到通气引流的同时辅以微电脑射频治疗筛前神经分布区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 江山,吴丹,文杰.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48(3):137-138.

[2] 刘振宇.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08,5(2):57-58.

[3] 第3次亚洲鼻科学研讨会侧记[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48 (5):247-249.

[4] 崔广帅.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甲的处理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52.

[5]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 48(3):134-135.

[6] 石建.鼻内简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9):51-52.

[7] 许庚,李源.内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16-519.

[8] 刘振宇.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7):41-42.

[9]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4-266.

[10] 张剑.内镜手术中的中鼻甲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 4(2):98-99.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and Microcomputer Radiofrequency

LI Mei-lu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Liaoy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Liaoyang, 1110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and microcomputer radiofrequenc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60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ho were treated with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and XVC-Ⅱ microcomputer radiofrequenc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60 cases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operation and microcomputer radiofrequency were followed up and observed 1 year, obvious effect in 54 cases(90%), effect in 4(6.7%), no effect in 2,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7%.ConclusionOperation and microcomputer radiofrequency is a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Microcomputer radiofrequency; Allergic rhinitis; Agger nasi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Turbinate; Neuropeptide

R765.21

B

1671-8194(2014)27-0027-02

猜你喜欢
中甲鼻中隔变应性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花东卜甲钻凿布局型式新研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武汉卓尔保级成功
环球时报(2020-11-23)2020-11-23 04:17:33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中超获益,中甲又该如何走
中国名牌(2015年21期)2015-12-09 10:49:50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
重庆医学(2012年18期)2012-08-15 00: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