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文章中美的因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以《搭石》一课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美,品味文中的美。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一篇以“真情”为主题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村民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平凡的生活场面,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这篇课文表面上朴实,其实蕴含了三种“美”。
其一,语言美。文章语言质朴,亲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二,画面美。文中描绘的几个画面是生活中平凡的场面,但意境深远,正如文中所写的“一道风景”。其三,人性美。文章中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在文章中许多地方都凸显出来,表现了人物的心灵美。根据教材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来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美”。
一、精读美句,品味文中的语言美
新课程指出:“要发掘文章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句子、精确的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自由读全文,然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再次品读,细细体会作者文笔的美妙。学生们通读全文后,纷纷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精妙语句,再反复大声诵读。例如,文中学生读得最多,公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尤其是“踏踏”这个极负感触性的象声词,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村庄的小溪边。在此基础上,我趁机指导学生如何才能读出人们走搭石这种协调有序、和谐的美,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充满音乐美的句子的。
师:下面,我要和每一小组一起去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和谐美,前面的(语速稍慢)——
第一小组: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第二小组:紧跟上去。
师:(语速稍快)前面的——
第三小组: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第四小组:紧跟上去。
师:(语速更快)前面的——
第五小组: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第六小组:紧跟上去。
师:发出了——
第七小组:踏踏的声音。
师:就像——
第八小组:轻快的音乐。
师生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乡亲们走搭石的动作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而且充满了韵味,谁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协调有序。
师:哪一小组能读出这种和谐美?请第三小组的同学上台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第三小组上台表演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第三小组同学的表现?
第五小组学生代表:动作协调,声音响亮,读出了乡亲们走搭石的音乐美。
师:评价得真到位,全班同学一起来,你们能行吗?
生齐:我能行!
(全班同学加上动作配乐齐读)
学生通过用稍快、轻松的语气跟读、对比读、齐读,深深地品味出文中语言美这一亮点。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想象意境,品味文中的画面美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内心视像,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搭石》第一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围绕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展开教学,让学生带着“文中有哪几个画面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问题去学习第2-4自然段。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乡亲摆搭石的画面)和多媒体课件(乡亲们走搭石的画面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美不美,美在哪儿?学生在我的启发和课件的帮助下,放飞想象的翅膀,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了画面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并纷纷给文中的几幅画面添上了精彩的标题:“用心摆搭石”“和谐的旋律”“温馨的时刻”“最美的脚印”等。教师通过教材和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表演体验,品味文中的人性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搭石》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教材表现人性美。如第4自然段,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试着表演文中两个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两个情节,一是村民走搭石相让的情形,二是走搭石尊老爱幼的情形,学生通过亲身感悟文中的情感,从而唤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共鸣,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表演生活中能表现人物心灵美的情景。如:扶盲人过马路,拾起地上的垃圾,送迷路的小妹妹回家等生活中平凡却能体现人性美的画面。学生的兴趣盎然,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快乐的表演中深深地体会到文中的人性美,受到了美好的情感教育,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他们在快乐中学会了有了真情才有美,有爱才是真正的美。
语文课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入声、入情、入境感悟文本之美,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爱美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