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林 姚鸿雁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西药合用的安全性分析
李学林 姚鸿雁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通过调查中西药合用的现状,对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分析原因,同时探讨如何减少或避免中西药合用的不良事件。
中西药合用;合并用药;安全性
中西药合用始于明末清初。医家张锡纯开中西药合用之先河,临床以石膏阿司匹林汤(生石膏加阿司匹林)治疗发热。随后中西药合用逐渐成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式之一[1]。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2]。据国内近年来统计,逾86.74%主要使用西药的患者同时服用中成药,即使以使用中成药为主的患者亦有24.7%合用西药,可见中西药合用情况在国内十分普遍。然而随着中西药合用在包括中西医在内的医疗界中不断扩展,其不良事件的报道随之增多,人们开始关注中西药物合用的安全性问题。笔者认为中西药合用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降低机体对药物吸收,影响疗效。研究表明,某些中药与西药合用会产生不利于药物吸收的化学反应(酸碱中和、水解等)、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并降低疗效。酸性中药山楂等合用碱性西药氨茶碱、碳酸氢钠等,酸碱中和后药效降低[3]。碱性中药牡蛎、龙骨等合用酸性西药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影响疗效[4]。中药药酒合用苯妥英钠、安定等可降低后者血药浓度,减少疗效[5]。含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制剂与酶类、重金属类及碘化物等西药合用,极易发生沉淀反应,降低疗效[6]。黄连等清热解毒中药及其制剂合用乳酶生类西药治疗肠炎、痢疾时,可导致后者的作用降低或丧失[7]。
1.2 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研究表明某些中药与西药配伍会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或因重复用药剂量增加使毒副作用增强。颠茄合剂等含有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制剂合用强心苷类西药,增加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导致中毒。大活络丸等含麻黄碱类中药制剂合用降压药可产生明显的拮抗作用,严重者可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8]。饮酒或服用药酒后再服痢特灵,可导致戒酒硫样反应发生。表现为患者面部潮红、心跳加快,汗出头晕,重者呼吸困难、视物模糊、心力衰竭,常可导致死亡[4]。
目前在我国,中医、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并存。就处方开具的主体来说,有中医师、西医师和患者自身。有的中医师为求稳,在临床治疗中,不顾中西药配伍禁忌,盲目将中药与西药联用,产生不良后果。西医师若一味按照西医诊断来研究中药,并单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没有充分考虑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则会造成不合理的“中药西用”[9]。有些患者求愈心切,用药是多多益善,看过中医又看西医,以期达到中西医“双保险”的目的。他们对中药的成分了解不详,在中西药合用过程中,中药的毒副作用和某些中西药同服的不良反应被忽视。于是就不同主体对中西药合用的安全性认知来说,鉴于其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各自理解程度不同。中西药物在不同主体的盲目联用下,其安全性问题继而产生。
中药的合用强调辨证论治,遵循理法方药的原则,并非简单地药-症对号入座,而是每张处方中的药物均构成一个有机的功效整体。西药的使用重在症-效对座,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为减少或避免中西药合用的不良事件,我们应在下列工作中做出努力。
3.1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基础研究应从中西药物的药理、药化方面作为切入点,按无机矿物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鞣质类、皂苷类、多糖类、多苷类等进行理化和药理配伍禁忌的研究[10]。加强中西药合用的实践性研究,重视回顾性处方和病历分析,不断总结中西药合用的临床经验及存在问题。
3.2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在中西药物合用药理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建立患者用药登记,按疾病种类、药物用途、理化成分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加强医师、药师和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配合,建立药物信息反馈网络。现阶段各医院相继配备临床药师职位,由药学专业人员就临床需要,提供药品信息,开展合理用药咨询,为临床提供各种药物的组成、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临床疗效评价以及最新的中西药配伍知识等药学情报。临床药师与医师之间开展及时、定期的沟通交流,收集和整理各种药物信息,分析研究、处理不良反应,了解和掌握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以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共同把好合理用药的关口。
3.4 加强学习,力求科学、合理用药。医师在针对具体的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合用的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剂量大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方面。既要联系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还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如生理、病理状态等,合理配伍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级医药卫生人员均应恪守科学、贯彻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准则,为患者提供药品信息宣传服务。
随着中医药在我国几千年的传承运用,相关药物作用知识得到丰富的积累。合理的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优势明显,但其不合理联用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我们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加强医师和药师密切合作,及时总结归纳中西药合用的经验,谨慎制定针对具体疾病的用药方案,进行有选择有目的合用,以减少或避免中西药合用的不良事件。
[1] 卢训丛.中西药联用的基本原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37.
[2] 袁今奇.中医药治愈妊娠晚期合并重症胰腺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7( 12) : 22.
[3] 潘传福.几种常用中西药混合服用应注意配伍禁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92.
[4] 华冰,边振考.中西药合用的协同作用与非协同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9):547.
[5] 李文志,赵霞,任国胜.结合实际论述对中西药联用的现状、作用机制的认识[J].中国实用医药2011,27(6):155-156.
[6] 易善华.中西药合用的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4) : 1721.
[7] 李静.中西药配伍禁忌[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1):54-55.
[8] 孟昭慧,吴金花,吴俊荣.常用中西药合用配伍禁忌探讨[J].哈尔滨医药,2010,30(6):21-21.
[9] 徐云生.对中药西用现象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796-797.
[10] 罗飞,陶峥辉.中西药合用所致不良相互作用的调查与思考[J].辽疗中医杂志,2005,32(9):953.
R969.3
A
1671-8194(2014)29-02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