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体质学说概述及其研究现状和展望❋

2014-01-25 14:03仲格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医典藏医学说

罗 辉,仲格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101)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等均与体质有密切关系。人类对于体质的认识,与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传统医学对体质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中医对体质学的认识肇始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现代学者系统研究,现已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藏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亦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体质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养生和疾病防治等,体质学说在藏医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藏医体质学说的相关内涵,通过全面系统检索有关文献,综述藏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1 藏医体质学说概述

1.1 藏医及其体质学说的渊源

藏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记载的藏医资料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此时藏医学已处于萌芽状态。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9世纪),西藏文字得到统一,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藏医学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中医学、天竺医学、印度医学等内容,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公元8世纪,著名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著成《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公元15世纪,藏医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两大学术流派,两派均坚持《四部医典》总纲,利用各自的智慧对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五世达赖时期(清初)以后,藏医学发展已走向成熟并传播至中亚、俄罗斯等地。西藏和平解放后,藏医学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四部医典》首次详细论述了藏医体质的相关理论,包括体质的基础、分型等内容,对各类型体质的产生机制、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心理行为特征、易感疾病、养生方式(起居、饮食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预后等均有十分系统而具体的论述,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此外,在成书稍早于《四部医典》的《月王药诊》,以及后世藏医学家的著作中,均有大量论述藏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只可惜未见相关藏医体质学的专著出现。

1.2 藏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和体质分型

藏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即隆、赤巴和培根;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骨、髓和精;3种排泄物,即大便、小便和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的代谢变化,三因保持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其中之一偏盛、偏衰或紊乱,则平衡失调,就会产生疾病。

根据三大因素可将体质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此外,这3种基本类型的复合体质还有4种,即隆和赤巴混合型、隆和培根混合型、赤巴和培根混合型,以及隆、赤巴、培根三者聚合型。凡此七型涵盖了天下众生的体质,具体内容见《四部医典·论述部》第六章《身体各部分的区别》[1]。

以“隆”为主要成分的人体型驼背、干瘦、容貌青灰色、话多、不耐寒冷、行走时关节作响、财运不佳、寿短、睡眠不实、体格矮小、喜唱歌与争吵、善射箭等运动,嗜食甜、酸、苦、辣等食物,具有老鹰、老鸦、狐狸等性格。

以“赤巴”为主要成分的人易渴不耐饥,头发和身体肤色发黄,极聪明而骄傲,汗多、身臭、寿长、体高、财运中等,嗜食甜、苦、涩以及凉性食物,具有老虎、猴子、夜叉等性格。

以“培根”为主要成分的人体温低,骨骼关节不显露,肌肉丰满,身体肤色发白,体型端直,耐饥渴,抗烦恼,能抵制痛苦及旱热,且肥胖、长寿、多财、嗜睡、外柔内刚、性情善良,嗜食辣、酸涩、粗糙的食物,具有狮子的性格。

混合型体质则具有相应基本体质的特征。隆和赤巴混合者身体较小,培根和隆混合者身材中等,培根和赤巴混合者身材较大,其生理、行为、思维等也以其混合的成分而定。聚合型者,由于汇集了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发育圆满,疾病较少,具备了上等才能。在各种体质类型中,聚合型最为理想,混合型次之,单纯性更次之。

1.3 藏医体质学说的应用

藏医对体质进行分型,以深入认识各人群的生理、病理、性格等方面的特征,指导饮食、起居、药物调养等养生保健方式,观察不同人群在易感疾病、疾病发病特征和证候、预后等方面的差异,并因人制宜地指导疾病预防和辨证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之目的。这与王琦提出的“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等中医体质理论不谋而合[2]。

藏医认为,不同体质具有不同的发病特征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隆”系统对应现代医学的呼吸、循环、消化、运动、感觉、排泄等功能,体内以隆为主要成分的人则易发生隆的偏盛或紊乱,出现心、肺、肝胆、胃肠、骨、血液等器官的疾病。如《四部医典·论述部》第十一章“病之哲理”所言:“征家隆增干黑喜取暖,身颤腹胀又加大便滞,语多头晕力疲官能衰”、“紊乱征象隆症空目浮……头觉迷糊耳边响轰鸣。色干红粗口味有涩觉,窜痛寒颤动则遍身懒……后颈前胸腮帮带刺痛,风腧诸穴开而按之疼”等[3]。同样,以赤巴或培根为主要成分的人亦具有各自的疾病易感特征,这与中医的偏颇体质类似。而汇集了隆、赤巴、培根三因的人,则类似于中医的“阴阳平和质”,其发育圆满,不易患病。

藏医针对体质类型采用不同的饮食、起居、药物调养等养生保健方法,以维持隆、赤巴和培根在体内的平衡。日常起居方面,如《四部医典·论述部》第十三章“日常行为”所言:“经常擦身老疲得缓解,平息朗症依凭首足耳。身轻脂减时而油生暖,身坚耐劳可出正常力。油腻过分将致生反常,老幼朗赤病人宜少沾。身强食油当在冬和春,培根病者勤竞常依凭。”提出培根体质的人经常在头、手足、耳部涂油按摩可使身体轻快,防止肥胖,坚实身体,但老人、小孩以及隆、赤巴体质(或患隆病、赤巴病)的人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身强力壮、食油性食物多的培根型人以及患培根病的人,宜在冬、春季进行锻炼[1, 3]。在饮食、药物调养方面,藏医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指导不同体质的食疗养生保健,补不足而损有余,调和三因的平衡以促进健康。

藏医在防治疾病时也对体质因素给予充分考虑。当不平衡的体液逐渐积聚而疾病尚未显露出来时,藏医主张调节饮食,养成良好习惯,以防止疾病的形成。治疗疾病方面,以热证为例,“首先要分清寒热,然后疾病与施治的药物才能相合……其次是根据体质、年龄对症治疗。中等体质的与儿童的热证,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地施治;体质好的与壮年人的热证,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加以歼灭;体质衰弱的与老年人的热证,要像抚育子女一样地施治”[1]。

2 藏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以“藏医”、“体质”为主题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3个数据库,仅得到5篇有关藏医体质学说的论文。如丁玲辉等的“藏医体质学与人体体质初探”[4]和“藏医体质学与养生健身初探”[5],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藏医体质学说,包括体质构成要素、体质生命系统理论、体质与心理特征、体质的发病特征和养生健身,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特点和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体质理论探讨体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张吉仲等的“藏医体质及养护初探”[6]介绍了藏医各体质类型的特征和各型养护方法。西珠嘉措的“浅谈藏医‘三因学’与疾病、体质关系”[7]介绍了藏医学三因理论以及三型体质的特征。李杰的“中藏医体质学内涵比较研究”[8],对中、藏医体质学在概念、形成及影响因素异同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中、藏医从体质角度对人体生理、病理、诊疗等认识,以上论文的发表,为世人了解藏医体质学说打开了一扇窗户。

笔者还尝试检索了藏文、英文文献:手工检索了《中国藏医药》(藏文)创刊以来至2013年5月的各期杂志;以Tibetan medicine和constitution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次检索亦未发现有关藏医体质学研究方面的文献。

综上,目前对于藏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一领域尚缺乏关注,从事研究的学者匮乏,现有论文多为对藏医体质理论知识的介绍。因此,尽管藏医体质学说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内涵,但散见于历代藏医古籍之中,缺乏系统整理和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今后亟需开展多方面的研究以发展这一学科。

3 藏医体质学说研究展望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化医学日益受到重视。体质学说注重研究人群中的个体差异,从体质特征的基础上探寻养生保健、疾病发病、预防和治疗的规律,符合医学发展的总趋势[9]。藏医体质学说源于藏族人民数千年来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亟需挖掘和发扬。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开展藏医体质学说的古代文献研究。《四部医典》对于藏医体质学说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但除了在“论述部”第六章集中论述三型的基本特征外,其余内容均散见于各章节之中,应按照体质学的理论基础、形成和影响因素、分类、生理、病理、养生保健、预防、诊断、治疗等大纲归纳整理相关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步骤研究《月王药诊》、《藏医临床札记》、《四部医典蓝琉璃》等古籍中有关藏医体质的论述,从而使散见于历代医籍的有关论述形成系统化的体质学科。

二是开发藏医体质量表,这是藏医体质理论推广应用的重要途径。应集中藏医学、中医体质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根据藏医古籍记载,制定各体质类型的条目,形成体质量表初稿,通过在人群中的预调查获得统计数据,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不断完善并形成业界公认的藏医体质量表,用于大范围人群调查,为临床和科研服务。

三是开展藏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运用藏医体质量表开展人群横断面调查,以了解不同民族体质构成特征,进而观察不同藏医体质类型与人群发病倾向以及藏医疾病证候的相关性。开展临床研究评估藏医体质养生的效果,从而筛选调节和改善体质的保健方法推广应用。开展藏医体质学说的基础研究,从现代医学层面阐释藏医不同体质类型的生物学差异,探讨藏医体质调节的作用机制,这对于促进藏医理论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开展藏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比较研究。藏医与中医具有较深的渊源,两者在理论上具有部分共同之处。当前,藏医体质研究可参考中医体质学研究相对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中医体质研究亦可从藏医体质理论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如中医的9种体质,除阴阳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外,其余均为偏颇体质。在这9种体质之外,尚有各种复合型体质的存在。藏医学混合型、聚合型体质的相关理论,可为中医复合型体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又如体质与证型的关系,藏医的疾病证型与体质分型基本一致,常见疾病的藏医辨证主要可分为7种证型,较之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对应关系更为单纯,也可为中医体质和证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中、藏医体质学说研究相互借鉴,并与朝医、维医、傣医等各民族医学一道,共同发展与完善我国传统医学体质学说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医学和藏医学是基于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两者在体质学说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开展藏医体质学说研究时,不能全盘套用中医体质的研究方法,而应在遵从藏医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地应用现有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适用于藏医体质学的研究方法。

4 结语

藏医学的体质理论是传统医学体质理论的宝贵财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藏医学体质理论研究尚有不足。与中医体质学说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甚至健康产业相比,藏医体质相关学说所蕴含的宝库亟待发掘。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藏医学体质理论加以整理与提高,使藏医体质学在增进国人健康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藏医鼻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第13代后裔、藏医大师宇妥·萨玛云丹贡布所说:“未来的年代里,藏医将为普天下的众生做出无比慈善的救助。”

参考文献:

[1] 宇妥·元丹衮波. 医学四续[M]. 毛继祖,等,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 王琦. 中医体质三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10): 653-655.

[3] 宇妥·元丹贡布. 四部医典[M]. 李永年,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4] 丁玲辉, 李勇杰. 藏医体质学与人体体质初探[J]. 西藏体育, 1997, 4: 14-18.

[5] 丁玲辉. 藏医体质学与养生健身初探[J]. 中国藏学, 2000, 3: 144-150.

[6] 张吉仲, 尹巧芝, 郑兵. 藏医体质及养护初探[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 12(2): 9-10.

[7] 西珠嘉措. 浅谈藏医“三因学”与疾病、体质关系[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 12(6): 5-6.

[8] 李杰. 中藏医体质学内涵比较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 18(10): 4-6.

[9] 王琦.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2): 6-15.

猜你喜欢
医典藏医学说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阿维森纳医典》四元素说的比较研究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医学之王”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