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20例临床分析

2014-01-25 09:06王莉莉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骨骼肌婴幼儿

王莉莉

(辽宁省开原市中心医院,112300)

小儿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20例临床分析

王莉莉

(辽宁省开原市中心医院,112300)

目的 探讨婴幼儿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例小儿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更为敏感。结论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应提高对本病的重视。

秋季腹泻;心肌损害;小儿;轮状病毒;心肌酶谱

小儿秋季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一组由病毒(主要是轮状病毒)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主要侵犯消化道,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并可引起其他器官损害(以心肌损害常见)。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小儿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秋季腹泻患儿中,男11例、女9例;6个月~1岁7例、1~2岁5例、2~3.5岁8例;发病时间为每年9月—次年3月;病程3~8 d;伴呕吐15例、发热10例、惊厥5例、乏力8例,咳嗽、流涕8例;腹泻≥10次/d者8例;听诊心音低钝6例,所有病例各瓣膜听诊区均无杂音;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量多、水分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或带少量黏液,无脓血、无腥臭味。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既往均无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川崎病、心律失常、肝肾疾病、骨骼肌损伤、中毒性脑病等病史。发生腹泻后心肌酶出现异常,尤其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伴或不伴有心电图异常者诊断为心肌损害[1]。

1.3 实验室检查 患儿均于入院后第2天抽静脉血2 mL,标本均无溶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心肌酶谱测定;同时对于依从性较好的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升高16例、CK-MB升高20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7例、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18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12例、谷丙转氨酶(ALT)升高4例。血常规:白细胞升高6例、粒细胞减少4例。尿常规:血尿1例。便常规:外观稀水样便20例,均无黏液脓血便;镜下白细胞0~2个/高倍视野4例、3~5个/高倍视野5例;镜下脂肪球4例;其余未见异常,便潜血均为阴性。心电图检查15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6例(不除外部分患儿哭闹或紧张所致)、ST-T改变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房性早搏2例、窦性心律不齐1例。

2 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均给予足量维生素C、辅酶Q10及能量合剂营养心肌治疗;ST-T改变明显者予果糖静脉滴注7~10 d;2例早搏患儿未予特殊治疗,经补液、营养心肌治疗后,早搏消失;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予异搏定0.1~0.2 mg/(kg·次)缓慢静脉推注,在静脉推注5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同时所有病例均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给予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等);给予静脉滴注双黄连(5例)、炎琥宁(5例)、利巴韦林(1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5例惊厥患儿均伴有发热,体温38.0~39.8℃,予退热、解惊治疗后很快缓解。住院时间3~9 d,治愈13例、好转7例。门诊随诊,未出现后遗症。

3 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秋、冬季常见的消化道疾病[2],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 d,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者少见。小儿消化道特点:肠管相对比成人长,肠壁薄、通透性高,黏膜屏障功能差,病毒及毒素易从肠黏膜吸收,从而引起全身感染。本病发病时间常为秋、

冬两季,在我国北方(尤其东北地区)除秋、冬季节外,春季天气仍寒冷,腹泻患儿仍较多。这是由于寒冷天气致使婴幼儿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减少,且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易引起病毒侵犯。本组20例患儿发病时间均在9月—次年3月。起病较急,病初1~2 d常表现为呕吐,有时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本组资料中,9例患儿以呕吐为首发症状,入院12~24 h后出现腹泻。因此,以呕吐为首发症状来就诊者,可能为腹泻前期症状,如患儿同时伴有发热、惊厥时应注意与病毒性脑膜炎进行鉴别。

小儿秋季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2-4],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因此也称轮状病毒肠炎。自从1993年首次在电镜下发现轮状病毒(RV)后,一直认为RV感染局限于肠道,感染后造成上皮细胞内双糖酶减少,活力下降,导致糖类消化不全积滞在肠道;同时病毒入侵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使黏膜受累、绒毛被破坏、消化吸收面积减少,糖、脂肪吸收障碍,进一步使肠道内呈高渗状态,从而出现稀水样腹泻。近年来,RV感染的肠道外表现越来越引起关注。据文献报道[2,5],RV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其中致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可高达50%。2009—2012年,我院儿科共收治秋季腹泻住院患儿45例,其中合并心肌损害20例(占44%),低于资料报道的50%。其原因可能与一部分腹泻患儿在门诊输液,缺乏相应的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有关。小儿秋季腹泻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其肠道外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心肌损害。

心肌损害常由感染性、中毒性或结缔组织性过程侵犯心肌所致,临床上绝大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的直接侵犯;其次可通过病毒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或严重腹泻致脱水、酸中毒、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使心肌细胞通透性增高,心肌酶溢出,进入血液引起心肌酶升高,造成心肌损害[6]。

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例心肌酶谱中≥3项指标升高,其中CK-MB升高20例(100%),心电图异常8例(40%),表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中心肌酶升高较心电图异常更为多见,对心肌损害的诊断更具有普遍性意义。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心电图的检查作用,如心肌酶谱升高和心电图明显异常(尤其是ST-T持续动态改变)同时存在,则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本组病例中有6例符合心肌炎诊断标准[3]。

值得注意的是,CK、LDH、AST等心肌酶不仅存在心肌细胞中,在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也广泛存在,如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是血清中正常值的几百倍[7]。当出现骨骼肌损伤时,CK明显升高,见于骨骼肌外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LDH大量存在于心肌、红细胞、骨骼肌中,LDH升高除心肌损害外,还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未经治疗的白血病等;AST升高可见于急性肝炎、心肌损伤、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因此,当CK、LDH、AST升高时并不一定提示心肌损伤,一定要除外心脏其他疾病和可引起心肌酶升高的其他非心血管疾病,如先心病、心肌病、川崎病、骨骼肌损伤、中毒性脑病等。因此,临床医生必须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这里必须指出:CK的同工酶CK-MB几乎只存在心肌细胞内,是心肌损伤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对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疗上,大剂量维生素C、果糖、辅酶Q10及能量合剂等营养心肌治疗效果显著,2例单纯早搏患儿除营养心肌治疗外未予特殊治疗即好转,考虑不排除离子紊乱所致。另外,微生态制剂的常规应用,补充并提高了肠道益生菌,调整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增强了肠道黏膜对有害菌、病毒及毒素的拮抗能力,减少了毒素的吸收,缩短了腹泻病程。

综上所述,小儿秋季腹泻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病率较高,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辅助检查就很重要,建议对秋季腹泻患儿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尤其是心肌酶谱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及早进行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6.

[4] 李秀珍,龚四堂,区文玑.轮状病毒感染致肝损害和心肌损害34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1,32(5):282-283.

[5] 杨丽萍.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1):59.

[6] 李宁,姚英民.轮状病毒的肠道外感染[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9,26(5):253-256.

[7] 张乾忠,吴铁吉,马沛然.心肌酶谱在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262-265.

1672-7185(2014)01-0053-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1.034

2013-10-09)

R725.1

A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骨骼肌婴幼儿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毛蕊花苷对递增负荷运动小鼠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