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卫生院,江苏 南通 226341)
对50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张晓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卫生院,江苏 南通 226341)
目的观察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50例中,实施护理干预包括足部护理(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创面护理);全身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50患者1例转上级医院截肢,2例转上级医院植皮,其余47例患者经3周~3个月的治疗后,创面均结痂痊愈出院,总有效率94.00%。结论科学、合理、完善的临床护理工作将会极大的促进糖尿病足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糖尿病足;护理干预;效果;临床价值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足部溃疡和坏疽[1],其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糖尿病发病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足患者的群体也逐渐扩大,加强对糖尿病足的防治和护理,可减少或避免糖尿病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截肢率[2]。现将我院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50例中,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6~89岁,平均年龄(57.12±14.12)岁;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双足麻木,局部皮温下降,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波动减弱的症状。
1.2 护理方法
①足部护理:a.基础护理:指导患者穿吸水性好的袜子,袜口上没有皮筋,防止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告知患者要穿柔软、舒适、宽松、透气的鞋,穿鞋之前应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认真洗足,每天用39~40 ℃的温水泡脚,洗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彻底擦干,特别是趾间,如脚易干裂者,用适量的润肤霜涂于患者双足,并轻轻按摩,使之充分吸收已达皮肤柔软,消除鳞屑,防止干裂,如汗脚者,给予适量爽身粉敷于脚趾间,并保持干燥,避免真菌生长[3]。小心修剪趾甲,修剪前先让患者用温水泡脚后,趾甲变软时再为其修剪,修剪时趾甲平剪,长短与脚趾平齐,避免损伤甲沟而继发感染。保护足部避免损伤,无论在室内或室外,不能赤脚行走,步行时间也不能太长[4]。b.皮肤护理:经常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弹性、皮肤色泽及温度,如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发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红,甚至紫黑色,提示局部缺血缺氧严重,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5]。c.创面护理:定期评估创面的深度、色泽及周围皮肤的变化,观察有无渗出及渗出物的量和性质,敷料是否干燥、清洁并及时记录。创面有坏死组织要及时切除,局部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彻底清创引流,促进创面肉芽生成[6]。出现感染的创面可以根据脓液培养情况局部选用高敏的抗生素,如感染无法控制应予以及时截肢处理。②全身护理:a.饮食护理: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入院后应实行严格的饮食控制,指导患者定时、定量饮食,按患者情况合理分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根据饮食习惯和嗜好选择并交换食物,将饮食安排至各餐次中,制定平衡膳食,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日常食物热量的计算、食物的搭配方法、营养的计算方法、低血糖的预防及发生时的处理措施等[7]。b.运动护理:适当的肢体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患肢局部缺血缺氧的状况,改善足部感觉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并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下降[8]。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下肢锻炼。c.用药指导:指导患者较准确计算和调整每次的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学会胰岛素注射技巧、部位变换及低血糖的防治方法。口服降糖药者能自己调整用量,失效时能听从医师的医嘱,接受胰岛素治疗。不乱寻医问药,应以最低的费用达到最佳的疗效。d.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足病程长、溃疡坏疽的难以愈合,加之患足的疼痛、难看,患者自理能力的降低,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悲观等不良的负面心理,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从而丧失了痊愈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充分体谅患者的心理情况,根据不同患者的性格、习惯、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如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9];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组织患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达到相互倾诉、鼓励的目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治愈的信心。e.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给予有效的教育,护理人员应及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知识宣教,普及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加大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足部护理教育指导的力度,增强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和对足部的保护意识,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危险因素、诱发因素,血糖控制的意义及指标,教会患者可以自我监控血糖及足部按摩的手法,早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10]。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教育的成果,及时调整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0患者经采用全身及局部降糖、抗感染和行之有效的护理相结合,1例患者因年龄过大,感染控制不及转上级医院截肢。2例由于创面较大转出植皮,其余47例患者经3周~3个月的治疗后,创面均结痂痊愈出院,总有效率94.00%(47/50)。
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造成下肢中小动脉硬化闭塞、血管栓塞所致,致足部麻木、疼痛、皮肤溃疡,甚至肢端坏疽等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和(或)坏疽,且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失望等负面心理[1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截肢率增加数十倍,甚至危及生命,同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内科常规治疗为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降脂等。
糖尿病足的护理要全身与局部结合,既要护理溃疡面,又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还要实施心理护理、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并发症危害性有高度认识,即使已经发生了糖尿病足,预防性的干预措施也不能放松,否则就会加重病情,不利恢复,甚至反复发作[12],本文通过足部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创面护理;原发病的控制(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50患者除1例转上级医院截肢外,2例转上级医院植皮,其余47例患者经3周~3个月的治疗后,创面均结痂痊愈出院,总有效率94.00%。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完善的临床护理工作将会极大的促进糖尿病足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为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便向患者提供更加到位的护理服务。
[1] 乔卫卫,张奎星,刘同宝,等.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内分泌杂志,2010,36(7):592-594.
[2] 曾宪芳,王玲.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及防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82-84.
[3] 徐炜堇.护理支持对糖尿病足患者心理健康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0):3361-3365.
[4] 曾宪芳,王玲.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及防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2-84.
[5] 王海英.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4-35.
[6] 易敏.糖尿病足的护理及预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 17(1):70-71.
[7] 周旦阳,任防,牟新,等.糖尿病足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病情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2):42-44.
[8] 王仲美.糖尿病足的预防和临床护理[J].当代护士,2013,2(3):36-37.
[9] 王凤玲.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82-83.
[10] 康月珍.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足患者预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2-33.
[11] 孙凤华.老年糖尿病足部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 3(17):156-157.
[12] 叶肖红.足部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81-82.
R473.5
B
1671-8194(2014)23-03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