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茳
(山西省阳泉市阳煤集团总医院口腔科,山西 阳泉 045000)
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心理干预
张 茳
(山西省阳泉市阳煤集团总医院口腔科,山西 阳泉 04500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正畸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我科近几年收治的正畸患儿30例,治疗前、中、后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使治疗顺畅。结果30例患者中,27例配合度高,其中女性患者配合度更高,2例配合中等,1例配合差,中断治疗。结论在正畸治疗中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使治疗顺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心理干预
众所周知,口腔门诊治疗中医患之间的良好配合无疑能提高治疗效果。因为口腔治疗中许多为侵入性操作,需患者积极配合。故此,许多患者对口腔治疗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称为牙科恐惧症。牙科恐惧症是口腔诊疗过程中患者表现出的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而就患者的年龄而言,儿童的牙科恐惧症发病率更高。因此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存在很高的恐惧症。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也要求我们作为医师应以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系统全面看待疾病,而不是单纯注重身体疾病,同时应加强患者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考虑[1]。作为口腔正畸医师,更应如此,因为正畸治疗所面对的患者以成长发育期地儿童,青少年为主,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均未完成。由于既往治疗牙痛或拔乳牙的经历,使其对医院及口腔治疗充满恐惧。因此正畸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正确认识治疗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感受,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笔者对我科近几年来正畸治疗中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中后进行适当的积极的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在正畸治疗中的意义。
近几年我科收治的正畸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9~18岁,平均年龄13,5岁,错颌类型包括安氏1类,2类,3类,采用活动矫治器和(或)固定矫治器。疗程6~24个月。
正畸治疗前:初次接触患者时,正畸医师应该态度和蔼,表情和善,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时语气温柔,充满自信,让患儿充分信任,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患儿真实治疗动机及意愿。因为患者的治疗动机分为内在治疗动机和外在治疗动机。所谓内在治疗动机是指患者自身充分感觉到错颌引起的颜面部美观缺损及口腔功能障碍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故而萌发矫治的愿望。具有内在治疗动机的患者在治疗中能积极配合。与之相反,因他人建议或要求进行矫治的外在动机的患者配合度相对较差[2]。因此,医师在与患儿和家长交流过程中应当充分评价患儿的治疗动机,评价其心理态势,初步预测其配合程度。耐心讲解正畸治疗的必要性及预期效果。积极引导患儿,尽快使内在治疗动机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正畸治疗中:正畸治疗疗程长,见效慢,并且需要经常复诊。口腔内需配戴活动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甚至两种矫治器同时存在于口腔内。不适感陡然增加,治疗中牙齿的移动,疼痛,矫治器部件的脱落引起的烦恼,刷牙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的改变,及活动矫治器造成的语言表达不清晰等等一系列负面效应的出现,使得部分患儿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这时医师一定要理解患儿,认同患儿,绝不能嘲笑他。同时认真讲解每个装置的作用及原理以消减患儿恐惧排斥心理。实践证明,人们对于了解的熟知的事物不存在恐惧,而对于未知陌生的事物会增加恐惧感。对于自尊心强的患儿不妨采取“精神胜利法”[3]。由于患儿的配合取得明显疗效时应向患儿展示,使其增加自信及对医师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其依从性。对于配合差的患儿尽量避免使用复杂装置,减少对患儿配合度的依赖性,如口外弓,头帽,颏兜等。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增加矫治难度。另外,矫治中医师务必做到手法轻柔,切忌动作粗爆,加力时尽量使用轻力,循序渐进,以减轻牙齿移动时的疼痛症状。尽量向患者介绍每步操作的目的及要达到的效果。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患者的意见进行微小调整,让患者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增加治疗的乐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及心理状况,随时调整治疗方式。
治疗后:正畸治疗为一个长期过程。一般在拆除矫治器后仍需长期配戴保持器进行保持。若为普通Hawley保持器则需多次复诊,加力。且由于基托影响会使发音不清晰。所以,拆除矫治器后应向患儿阐明配戴保持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患儿保持联系了解其配戴情况及心理状态,甚至引用一些反面病例,让其认识到坚持配戴保持器的重要性。另外,如果有条件的医院或患者要求比较高,尽量采用压模保持器,异物感小,美观舒适,复诊次数相应减少,患者只需按时配戴即可,这样患者容易接受,也可以很好地配戴。如有问题及时解决,以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正畸治疗。
正畸治疗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评估,预测心理态势。在治疗中因人而异,尽量采用患者可以接受的矫治方式,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尊重患者,理解患者,随时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健康。治疗后引导患者很好的配戴保持器使牙齿保持稳定。笔者所选的30例患者中,27例为内在治疗动机患者,治疗积极配合度高,其中女性患儿配合度更高,这或许与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容貌有关。2例配合中等,效果好。1例男性患儿正是由于仅遵从家长的要求进行矫治,故抵触情绪明显,最终因无法配合而中断治疗。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个体压力随之不断增大,相应的各种心理疾患时有发生。同样,对于儿童,物质条件优越,在家里处于主导地位,更有家长的娇宠,故缺乏抗压能力及坚韧性。因此,作为临床医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及医学伦理素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矫治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使患者心情愉悦,治疗顺畅。
[1] 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出版社,1984:131.
[2] 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4.
[3]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20.
R783.5
B
1671-8194(2014)23-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