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改委外资处、《浙江经济》杂志社课题组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浙江开发区(园区)
——浙江开发区(园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浙江省发改委外资处、《浙江经济》杂志社课题组
开发区(园区)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开放带动战略的持续推进更是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力量
“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地理特征是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一定数量的集中便形成集聚”(克鲁格曼,1991)。集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产业集聚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以及促进生产地域的学习和创新过程。历史地看,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加速工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历经400多年的演变并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建设开发区这一特殊发展模式又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举措,已构成了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的开发区(园区)自1984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创造了非凡的发展绩效,在浙江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截止到2013年8月,全省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和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117家,数量居全国第三,共计核准面积104171.89公顷、建成区面积168465.49公顷、规划建设总面积434870.36公顷。
开发区(园区)发展始终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开放带动战略的持续推进更是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力量。以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为数据来源,整理分析结果得出: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过程充满起伏,期间经历了两次全国性的大整顿,进而大致形成了三个平台期(1984-1991年、1995-1999年、2004-2007年)、三个快速发展期(1992-1994年、2000-2003年、2008-2012年)(见图1、表1)。其中,在1992-1994年的快速发展期,省政府先后正式批准设立了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椒江、金华、衢州、丽水、乍浦等经济开发区,国家也先后批准设立温州、宁波大榭、杭州、萧山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而奠定了浙江开发区(园区)的基本框架。
图1 浙江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发展历程(1984-2012年)
而2008-2012年快速发展期的显著特点则是大多数开发区(园区)经整合后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大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及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省分三批共有65家开发区(园区)进行了整合提升,共整合各类功能区200多个,辐射带动的区域超过6000平方公里。通过整合提升,开发区实际管辖区域已从原来的单个平均8.3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05.87平方公里,整合各类工业功能区块200余个。2010年以来,三年内全省新增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的总数达到19家,升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到4家(见表2)。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面积为995.1平方公里,平均每个70平方公里左右,“十二五”开发建设面积为428.93平方公里,平均每个30平方公里左右。
——以综合性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园区结构。从功能分类看,全省117家开发区(园区)中,综合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占全省开发区(园区)总数的88%,其建成区面积、规划建设总面积占全省开发区(园区)的92.5%和93.4%;还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另有20多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位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省级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内),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包括4家出口加工区、3家保税区)、1家国家旅游度假区——浙江之江旅游度假区。14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产业集聚区,有的“整合设区”在空间上与开发区、工业园区有重合。
——省级开发区量多、国家级开发区质优的分层发展格局。从层级分类看,开发区(园区)的等级变化经历了从国家级为主到国家、省、市、县甚至乡镇多个等级并存,再到只保留国家和省两级的演变过程。目前全省《目录》内开发区(园区),含31家国家级开发区、86家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分别占总数的26.5%、73.5%。省级开发区在数量和管辖面积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规模、发展质量上均居领先地位,2012年其实现工业总产值、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的42.4%、51.8%、57.9%。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如杭州开发区的美国福特整车项目、嘉兴开发区的丹麦智能玩具项目、平湖开发区的日本光机电产业项目。
表1 浙江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发展情况(1984-2013年)
表2 2010年以来浙江新升级国家级开发区分布
表3 浙江开发区(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2008-2013年)
——市县均衡、杭甬领先的区域分布特征。除洞头、文成、泰顺、嵊泗4个县外,目前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已基本实现县(市、区)的全覆盖,其中余姚、慈溪、乐清、德清、海宁、桐乡、绍兴、上虞、诸暨、新昌、东阳、义乌、临海、温岭市等县(市)设有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全省开发区(园区)数量分布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出高度相关态势,宁波市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占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总数的14.5%,核准面积占全省的13.7%,杭州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占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总数的12%、核准面积占全省的24.6%,杭州、宁波两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约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从地理空间看,多数开发区(园区)分布于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位于四大都市经济圈和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在沿海7个市的区域内集中了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0%、100%、79%和62%。
至2012年,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集聚了15605家规上工业企业,浙江最好的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开发区。2013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200亿元、进出口总额166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2.8亿美元,以约占全省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省四成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贡献了占全省一半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到位外资,完成了四成以上的进出口总额(见表3)。
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激励全省开发区争先进位建立末位退出机制的实施方案》,国家着手展开第三轮全国性开发区清理整改工作,浙江开发区发展将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