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梦:从起点出发

2014-01-24 20:43陈蓓蓓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习作学生

陈蓓蓓

“我不怕写!”——健康心态篇

其一,心理的悦纳

“态度决定一切”,具备健康的写作心理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传统作文训练对于内容的过多限制、技巧的过分重视使学生在写作时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产生冷漠、厌恶、抗拒的不良情绪。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努力引领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体验到倾诉的快感、表达的自由、宣泄的畅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策略一:无痕诱导,轻装上阵

从阅读他人的文章到表达自我,需要迈过一道心理上的鸿沟。如何缩短此岸和彼岸的距离?我的做法是“化有形为无痕”,给心理减负,使学生轻装上阵,主动自觉地习作。

毫无疑问,第一节习作课至关重要!于是,开学当天,穿上端庄的套裙,化着素雅的淡妆,扎起清爽的马尾,我出现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中……“猜猜我是谁—我的重要标签—点击陈老师—我想认识你”四大环节按部就班。互动中,学生们初步认识了他们的“新语文老师”:善良,幽默,喜欢阅读、写作,擅长唱歌、跳舞,曾被他们的“师兄师姐”们戏称为“千面女郎”……学生们则现场展示了他们的特长:潘婷的演唱、顾语馨的拉丁、赵元晟的书法、杨子敬的绕口令、周凯的“动耳神功”……临下课前,问学生:“这节课过得开心吗?”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开——心!”“想让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们的开心吗?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先跟爸爸妈妈说说今天上课的情景,再用一段短话把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来。好吗?”

次日批阅习作,篇幅或长或短,内容或多或少,总能从中感受到各自的个性和情趣。而后,我启发学生:“好的作文一定要配上好的题目,这样别人才有兴趣去看。你准备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来吸引其他同学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几番纠结后,答案纷纷呈现:《今天真开心》《不一样的语文老师》《我认识了“千面女郎”》《原来周凯会动耳神功》……就这样,一篇篇完整而不算完美的习作新鲜出炉了!学生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原来,这就是写作文啊”。

策略二:简化程序,一气呵成

曾听一同事这样抱怨道:“最讨厌上作文课了!先是指导得口干舌燥,然后讨债似的逼着学生写写改改,吭哧吭哧至少要花两节课的时间,写完了,带回家再请家长帮助修改,然后誊上作文本。一来二去,没个两三天别想交差。”——如此“应差”,教师尚且嫌恶,何况学生?事实上,纵观史上名作,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梁园》、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几乎都是文脉贯通,一气呵成的。写作过程包含着众多因素:灵感触发、构思成熟、注意力集中、表象活动活跃、情感丰富等等,一鼓作气地起草会加强众因素间的运转和联系,使作者思路更清晰流畅,从而行云流水般地完成整篇习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这种“整体的成功”必然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尝试:要求学生的每篇课堂习作都在课堂上即时完成,想好了就动笔,无须打草稿,直接写进作文本中。一旦开始写作,便要求学生鸦雀无声,专心投入。基本上,两节课结束了,一篇习作也“竣工”了——较之“拉拉锯”多出的时间,统统奉献给课外阅读和佳作评讲。如此这般训练了大半学期后,学生大多拿到题目就构思、动笔,快马加鞭,水到渠成。在他们看来——“写作文,没什么大不了嘛”。

策略三:卸除枷锁,挥洒自如

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往往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评判习作时惯于“找茬”“挑刺”,不是“主题不够明确”,就是“立意不够深刻”,不是“结构不够严谨”,就是“语言不够优美”……导致学生心灰意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背负着这么多的枷锁,不感到沉重、苦闷才怪!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我决定降低“优作指标”,不求完美,但求真实、真诚,甚至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且“纵容”他们在写作中的率性而为。

从何入手?日记。在各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中,日记无疑是最为自由的。因此,无论置身过去的高年段还是如今的中年段,我都要求学生写日记(质量标准因年段而异),“日记指导课”“日记评讲课”“日记交流会”成为我们的班级特色课程。我们的日记本风格多样:从质地上看,软面抄,皮面抄,烫金封面的,蕾丝花边的,夹带飘带的,设置密码的……各买所爱;从命名上看,“萤火虫”“小溪流”“秘密花园”“百宝箱”“我的独立王国”……全凭己定。我们的日记选材是五花八门的:班级琐事、流行游戏、学习生活、家庭矛盾、气象变化、内心独白……我们的创作形式是自由自在的:今天写个“长篇”,明天来个片段,后天学创童谣……有道是“熟能生巧”,学生平时写得多了,自然就变得从容无畏。卸除了重重枷锁的他们,在日记的王国里自由呼吸、尽情挥洒。日记敏锐了他们的眼力,丰富了他们的题材,磨炼了他们的笔力。回转身来,面对所谓的课堂习作,自然由衷感觉到——“写作文,其实蛮轻松哦”。

其二,言说的冲动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大凡创作,总是由内而外的过程——因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了一种内在情态,诉诸笔端,便成了写作行为。这样一种内在情态,笔者姑且称之为“言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无缘无故产生的,需要引擎助力。

实践一:激活“新鲜因子”

写作源自生活。日常生活中儿童容易对新鲜事物或事件产生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探索欲望。新鲜的生活赋予他们不同寻常的发现和感受,继而产生言说冲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活新鲜因子”,为学生积累有趣的素材。

这学期,笔者曾于中途外出听课了一段时日,闲时逛街,买一平光眼镜戴着玩。归来,迈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学生集体沸腾了——陈老师变了!“老师为什么戴眼镜了呢?”“老师是不是近视了?”“你喜欢陈老师戴眼镜还是不戴眼镜?”“哇,你发现了吗?陈老师戴上眼镜好像那个谁谁谁呢!”……一时间,议论纷纷,此起彼伏。瞧这阵势,估计课文是上不下去了,我干脆顺水推舟,就眼镜一事“答学生问”。第一次有机会公然对老师评头论足,学生兴奋得个个涨红着脸。第二天批改他们前晚的日记(笔者一向要求学生给日记加题目),呵,80%的同学都掰起这事儿了——什么《陈老师变身记》《班有“千面女郎”》《眼镜的秘密》《老师也扮酷》……不约而同又各有侧重,读来叫人忍俊不禁。

实践二:触摸“敏感部位”

儿童是天生敏感的。一只蝴蝶的飞过能吸引他驻足流连,一片秋叶的飘落能引发他浮想联翩,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有可能触摸他的“敏感部位”,在他的心海里激起不小的涟漪。这不——

圣旨难违

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一会儿耍“太极拳”,一会儿玩“粉笔枪”,一会儿又练“金箍棒”,搞得我们晕头转向。这不,最近又下一道圣旨——不允许吃东东!

唉,说来话长。上周的品德课,老师迟迟没有现身,小猴子逃离了紧箍咒,便开始了拿手好戏:大闹天宫。有的在教室里晃来晃去,晃得人眼花缭乱;有的在打打闹闹,最后仍是勾肩搭背;有的则拿出了零食,吃得“嘎吱嘎吱”响,让人垂涎三尺。“轰隆!”天啊!赵老师来了!班级瞬间乱成一团。

赵老师一进入教室就闻到了一股乱七八糟的香味,她紧皱眉头:“以后不允许吃零食!”这下好了,赵老师满载而归,其他人愁眉苦脸。吃货们,心疼了吧!幸灾乐祸中,我猛地一低头,看着空空荡荡的零食袋,叹道:天啊,我不也是其中一员吗?唉,圣旨难违!只有跟心爱的零食说拜拜了!

类似这样因生活中的一点“鸡毛蒜皮”而产生的佳作还有不少,如《“刷牙齿掉”》——刷牙时一颗蛀牙主动掉落下来;《老妹驾到》——表妹的突然造访使“我”的零食遭遇了劫难;《背上的疙瘩》——痒了几天的背在皮炎平的威力下恢复了平静;《我是不是得健忘症了》——数学作业忘在家里,语文课上又找不着钢笔了……这些偶发事件挠动着学生的心理“敏感部位”,化作了学生笔下“公开的秘密”。透过这些稚嫩的作品,笔者由衷感受到儿童内心的细腻。

实践三:构建“动感地带”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好的游戏能发展学生智力,塑造优秀的品行,培养良好的个性。不但如此,游戏还是学生习作中最为寻常的一类题材,虽有“不务正业”“难登大雅之堂”之嫌,笔者却从不加以限制和禁止,而是饶有兴趣地参与学生的游戏,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观摩游戏过程、挖掘游戏意义,争取玩出灵感、玩出心得、玩出名堂——

【片段1】

陀螺千变万化:这儿,陀螺旋转,它是一个旋转的风暴;那儿,陀螺倒下,他是一位走累的老人。陀螺又似乎决定了人生:有人因它而惊喜,有人因它而沮丧。有人为它抬头欢呼;有人为它擦把冷汗;有人为它得意洋洋;有人为它低头哭泣……莫非,它就是传说中的命运转盘?

【片段2】

大家应该都打过排球吧!可我们班迷上的排球不是用来打的,而是踢!“战场”上,两支球队都叱咤风云,如同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嘿嘿,号称“智多星”的我当然免不了会有一些计谋啦!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计谋一 “瞒天过海”

计谋二 “顺手牵羊”

计谋三 “声东击西”

实践四:开辟“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萌芽和开端。儿童富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往往是大人所不能及的。据调查,想象类的文章是学生最喜欢阅读和创作的一种类型。教学时,笔者常以只言片语轻松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任由他们进入一个个缤纷奇幻的空间:课间发现一根粉笔被“无名氏”糟蹋了,便让学生想象“假如我是一根粉笔……”;“神十”升天了,便让学生想象“太空游记”;重温影片《长江七号》,便让学生想象“我与机器人的故事”……学生出神入化的想象,总能带给我新奇的体验和别样的惊喜!

“我会写!”——扎实功底篇

据了解,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怀有恐惧心理,原因是不知道到底要“写什么”和“怎么写”。如前文所述,“写什么”已基本不成问题;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要怎样才能教会他们“怎么写”呢?与其苦口婆心地灌输枯燥的写作知识,或手把手逐字逐句地规范习作语言,不如以逸待劳,事半功倍。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但凡阅读作品较多、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往往也较高;同时,游刃有余的表达能力又能反过来影响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写作与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写好作文,广泛阅读是不二法门。学生所阅读的作品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模仿写作的范文,它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要求和框架结构有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启迪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降低写作难度,消除恐惧心理,使学生有章可循,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表现之一:题材源自范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题材至关重要。除生活这汪源头活水外,阅读也在很大程度上带给学生灵感。别的不论,仅苏教版三年级上下两册语文教材,可供开发的题材便有若干——

(1)续写。学完《小稻秧脱险记》后,出示这样一段文字:“一天,小稻秧觉得浑身疼痛难忍。低头一看,哎呀,只见几只虫子……”让学生接下去想象“小稻秧第二次脱险”的情景;学完《花瓣飘香》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第二天早晨,我送月季花给小女孩”的情景……

(2)补写。学习《第八次》时,让学生补充写一写布鲁斯王子是怎样“招集被打散的军队”的,他会怎么说?会有哪些动作?学习《卧薪尝胆》时,围绕第3、4自然段合理想象、补充勾践在吴国还有哪些遭遇,回国后还有哪些发愤图强的举动……

(3)扩写。《菩萨兵》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关于“藏胞返回家园后的情景”着墨不是很多,让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具体的想象并写下来。

(4)仿写。让学生自带水果到课堂上,仿照《石榴》最后一段的顺序和写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现场观察外形、嗅闻气味、剥开外皮、品尝果肉……即时完成一个写水果的片段。

(5)改写。学完《雪儿》后,让学生以雪儿的视角、雪儿的口吻改写全文,作《受伤之后》……

可以说,写作题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让学生借着阅读的“余温”,趁热打铁,挥洒创意。

表现之二:构思沿自范文

笔者通过多次实践发现:关于写作的种种构思技巧,若由教师直接讲授给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便能大致解说这一概念,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还是与之分离、割裂,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相反,教学中,面对一些具有鲜明的表达特点的范文,教师只需轻轻一点拨,学生在习作中就会主动迁移、模仿。《荷花》一课叶圣陶将现实与想象结合一体“物我交融”“虚实相间”的写法便影响了不少学生,写出了诸如“看着看着,我也成了一个雪精灵,穿着白色的裙子,在空中快乐地飘舞着……”之类的语句;学完《剪枝的学问》后,布置学生写写“自己从生活其他现象中所收获的学问”,不需提醒,学生几乎都能循着课文的思路进行构思,文中“以心理的变化为线索”“设置悬念”“画龙点睛”等写作技巧皆有所体现。

表现之三:语感浸自范文

所谓“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语感水平是写作能力强大的重要表征。然而语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不可捕捉虚无缥缈的,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语感也是靠反复实践形成的。长期接触语言材料,潜移默化间,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语感。一学期以来,笔者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儿童小说,其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看着看着上瘾了,以至于读者可以从他们的习作中清晰地嗅到些许“杨红樱的味道”——

【片段1】

我认真地盯着潘婷的脸:“你,是不是……零食专家?”我怀疑潘婷是零食专家投胎的。

“嘿嘿……”潘婷谦虚地笑了笑。

我越看她越像零食专家了。

【片段2】

“你俩在干啥?”老师像没穿鞋子似的走过来。

“她……她……问……问……我……题……题……目!”可恶,潘雨彤居然恶人先告状!

“真的?”老师像质问犯人似的瞪着我。

“我没!是她!”我急得都快要哭了。

老师仔细看了看我俩的试卷,作出了明智的判断。

收卷后,潘雨彤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茶”了。

“我要写!”——自觉意识篇

其一,基于表达——本能的释放

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作是“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作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释放——通过写作,人们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把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笔者一年以来的引领下,一次次体验习作乐趣的学生们,已经贪恋起写作的“甜头”,达到“不吐不快”的境地了。透过他们的日记,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将写作和学习、生活、玩乐等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做到“处处有感受、时时想表达”。

表现之一:“无孔不入”的机会

在笔者的积极倡导和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下,班级已俨然形成一种“写文化”。“写”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三八妇女节,他们在自制贺卡上写原创赠言;运动会上,他们写“信息通报稿”和“赛况解说词”;元旦联欢中,他们写“新年寄语”;出黑板报了,他们纷纷写小诗供稿;寒假里,他们争着编发祝福短信;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他们写导游词;学习《狼和鹿》,他们写公益广告语;甚至——友情“破裂”了,他们写“绝交信”;对老师有意见了,他们在作业本中夹写小纸条……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表现之二:“无微不至”的内容

学生什么都想到写,什么都敢写,什么都能写,笔下的内容每每令我大开眼界、欲罢不能——

内容一:“无聊”亦有趣

奇怪,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我感到无聊,便趴在窗台上看起了

雨……雨娃娃有的落在树叶上,好像把树叶当作了自己的床,准备在这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有的落在有许多雨娃娃聚集在一起的水塘里,它肯定是要加入它们的聚会。我仰望天空,突然有一滴小雨点落在我的脸上,我想也许是它害怕落下来的疼,所以把我的脸当成了垫子。

内容二:“美味”生美文

这些火烧饼有的黄有的白,我想:白色的火烧饼是才放进去的;淡黄色的应该是放了一半的;深黄色的肯定是快要熟了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做火烧饼的人又放进去一个白色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做火烧饼的人,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只见他先扯出一团面粉,把面粉揉成团,用圆形的木头在上面滚来滚去,滚成一个扁扁的圆形,再放进大锅里,等它变成淡黄色的时候,放三四段火腿肠到里面,继续烤。快要熟时再取出来放进烤炉里,放了一会儿再拿出来,便基本成型了。

内容三:“牢骚”不设防

当一个管理员很难!当一个出色的管理员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第三节课是数学课,老师让同学们写作业。老师一走,管理他们的任务自然就落到我头上。哎!休想写作业喽!这份“工作”可辛苦了我的大脑哦。指挥部——大脑必须指挥耳朵认真听说话声,还要指挥眼睛一心一意地看,否则我也不可能东南西北各长一只眼睛吧!

内容四:“生病”也精彩

当我起床后,我鼻子里的“塞军队”开始了大集会,我仿佛听见它们在说:“在这里建十座宝塔吧!”我使劲吸了一口气,可就是吸不进去,我想了想,只好使出“退兵法”了。我东看看,西瞧瞧,只找到了一张小纸片,我把它卷成长条卷儿放进鼻子里。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咦!怎么没用!我火冒三丈,把纸扔了。呵,一扔“塞军队”就走了。

中午吃饭时,眼睛里的“酸巫婆”又出现了,她像在我眼睛里呼风唤雨,为非作歹,让我眼睛一直流泪,看不清东西,还害我吃饭时要闭上眼睛。妈妈见我这样,决定吃完饭后去药店买药。

下午,妈妈带我去了药店,买了一盒药回来。才到家,“疼恶魔”又在我的头里使出了“头晕目眩”,我的头都被疼爆了,他们三兄弟联手,真让我无可奈何呀!

其二,基于交往——心理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要满足这一需要,不得不涉及交往。

交往,即互相来往,它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中心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交往,影响了他人,同时又接受他人的应答性影响。交往的基本形式即听与说——倾听与应答。学生通过写作,表达了自我,完成了“说”的环节,自然希望有人分享、回应,达到被人关怀、爱护、理解的目的。

基于平等互动的交往态度,学生在习作中真诚地袒露自我,希望阅读对象与自身共同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心灵,又由于各自生活环境、思想意识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份真诚和个性化作了学生笔下极具感染力的文字——

·该上场了,我蹑手蹑脚地来到了台上。呀,好多人,目光如炬!我的身子好似在燃烧,脑子里顿时一片混乱:她们会笑我吗?我那台词是什么来着?我一下子竟不知所措,那种感觉,唉……

·唉,等在南门开北门,好一个声东击西!老天爷还真会玩我啊!

·当“老大”不容易,各位“官迷”好自为之吧。

·男同胞们,别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最好别惹这些母tiger!

学生们在习作中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以开放性的姿态向无数潜在的读者发出邀请,等待着对方的共鸣、呼应。这份期待是如此浓烈,以至于课间学生问我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本周的日记评讲课什么时候上?”“这个月的《拂晓》(我校的文学社社刊)什么时候发给我们?”他们是多么渴望通过习作展示自我,多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赏识!

看穿了学生的这点小心思,笔者从不吝啬也毫不掩饰对于学生习作的喜爱和欣赏——批改习作,我总是那么投入、用心,拿着“放大镜”仔细搜寻每一处闪光点,哪怕只言片语也不忍舍弃。在我们的佳作评讲课上,有佳篇的学习,有妙段的欣赏,也有美句的扫描……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喜悦,一点点“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使他们的潜能日渐迸发,创造出更多的佳作。与此同时,通过习作交往的平台,他们的写作能力在灵感的碰撞、思想的交织、语感的习染中持续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佳作评讲课之外,笔者还在班级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日记争星榜”一栏,无论多忙,总不忘及时更换名单,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上主角们的名字。一年以来,那片“自留地”吸引着多少学生望眼欲穿的目光!作为学校文学社社刊的主编,笔者还利用“职务之便”,给本班及其他班级个别“高产”且已形成自身独特文风的“小作家”们开设专栏:文风质朴者命名为“山野雏菊”,语言闲雅者称之为“清水百合”,擅长搞笑的冠之以“幽默大师”……组合类则有“诗坛三剑客”“开心剧场”“校园小说汇”等等。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如此礼遇,内心的自豪是非同小可的,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整天地捧着书看,乐不可支。社刊就像一个“造星工厂”,学校大批“文学新星”从这里走出去,为师生所熟知,种种“追星”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有在教室门口探头探脑地追问“那个某某某是哪一个”的,有偶遇后激动得大呼小叫地“看呐,这不是那个谁谁谁吗”,更有大批“粉丝”仿创之举……至于对外发表习作,收到远方寄来的贺信、稿酬、邀请函,那种激动和满足更是无法形容了。

我爱写作!我要写作!我想获奖!我想发表!——交往给学生注入了无限动力,刺激着我们的“习作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这时候的教师,多半可以“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了。

起步作文一路走来,笔者始终以“向导”“读者”的身份介入,热情地为学生指点前路,真诚地欣赏纯真无忌的童言,使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与心灵的对话”,成为一个自由的梦想。

自由之梦,已然起航……期待着孩子们展开日益丰满的双翼,向着更为辽远的晴空高翔!

猜你喜欢
习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习作展示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