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山东 青岛266071)
脑梗死是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近几年来脑梗死的发病趋于年轻化,正处于家庭、事业成熟阶段的中青年患者,面对疾病带来的肢体、语言障碍,存在极大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其康复治疗效果。为使心理干预更有针对性,我科对10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在正常康复治疗及有效护理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现将干预结果报道如下。
2013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康复治疗的10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33岁;未婚18人,已婚72人,离异10人。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对照组采用正常康复治疗及有效护理。干预组在正常康复治疗及有效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不同心理状况,采取一对一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①建立干预的基础:固定责任护士为干预人员,使患者产生稳固心理;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社会关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个人挫折的耐受力,了解基础心理需求;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治疗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教育性干预:为了让患者配合康复治疗,从入院开始,健康教育贯穿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以康复录像、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康复过程的持续性,对疾病的并发症及预后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现场意外的应对措施。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应给予鼓励,训练时应有人陪伴,避免意外发生。讲解心理与本病的关系,提高其对本病的认识水平,降低对疾病的恐惧感,消除患者负面情绪。请恢复好的病友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早日走出心理误区。③社会家庭干预:在深入了解患者人格特征、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基础上,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家庭成员对患者过分保护或冷淡,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积极态度能够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患者治疗得到保证,从而也减轻患者对经济状况的担忧。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及督促训练是患者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支持[1]。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整个治疗过程,与医护人员一起共同指导督促患者。如果因为经济问题造成的心理负担;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④行为干预:在做康复治疗时,与康复治疗师沟通,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症状,制定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教会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的功能,通过神经反射再建立或神经肌肉再学习的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在训练过程中配合不同音乐,进行意向性想象愉快情绪,美丽的自然景物等,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干预组患者在康复期情绪稳定、心情愉悦,积极参加康复治疗,疗效显著。对照组效果不及干预组。
心理干预作为常规生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心身状况;和单一的专科治疗相比,可更有效地改善心理状态,对减轻焦虑和抑郁有显著作用。采取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既满足了患者单独心理干预的需要,也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同时还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实施心理疏导的基础。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能够给患者提供安全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1]。个性化的音乐治疗能直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痛苦,改善精神状态。本研究表明,心理干预疏解患者紧张烦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有助于康复期的恢复。印证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1]时美芳,朱美红,祝莉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3):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