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4-01-24 23:34:18王玲莉徐清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消化道胃肠道恶性

王玲莉 徐清华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264309)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诊治分析

王玲莉 徐清华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26430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2008年经过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诊治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手术后病理发现良性2例、交界性7例、恶性2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确诊必须依赖术后大体标本或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早发现、早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手术;辅助检查;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不同于胃肠道其他肿瘤。笔者将我院2001—2008年收治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2008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52岁;胃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3例、直肠间质瘤1例。

1.2 临床表现 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者6例,包括腹痛3例(其中1例伴有血、尿淀粉酶升高),恶心、呕吐1例,腹部包块1例。

1.3 辅助检查

1.3.1 内镜检查 胃底黏膜下隆起3例,黏膜表面有糜烂、出血2例。胃体黏膜下隆起3例,黏膜表面均有糜烂、出血。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黏膜下隆起1例,表面均有糜烂、出血,并致十二指肠大乳头水肿明显。直肠黏膜下隆起1例,表面均有充血、肿胀。因我院无小肠镜及胶囊内镜,故对小肠间质瘤患者无内镜资料。

1.3.2 超声内镜检查 6例胃黏膜下隆起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均提示肿瘤来源于黏膜下组织,肿瘤为低回声团块、不均匀者4例,其中伴有不规则回声、斑点状高回声各1例。

1.3.3 螺旋CT检查 11例患者均行全腹部CT检查。平扫肿块为类圆形或椭圆形8例、分叶状3例;最大直径2~12 cm,平均直径6.5 cm;密度均匀者4例;瘤内有单个或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坏死者2例,坏死灶最大直径0.2~1.9 cm,1例瘤体内有细小钙化点。双期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不均质强化者9例,1例瘤体内动脉期出现点、条状强化血管影,3例瘤体旁见排列成簇状的细小血管。

1.4 病理检查 1例胃底间质瘤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十二指肠间质瘤侵犯周围胆总管、胰腺组织,1例小肠间质瘤发生腹腔及肝脏转移。原发肿瘤直径2~12.5 cm。9例瘤体以梭形细胞为主,呈编织状、条索状、栅栏状排列,周围淋巴结未浸润。CD117阳性10例,CD34阳性8例,抗平滑肌抗体阳性1例,结合蛋白(DES)阳性2例,S-100阳性2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良性2例、交界性7例、恶性2例。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根治性手术10例、姑息手术1例。术后随访6年,2例良性患者肿瘤完整切除,未复发;7例交界性患者,2例复发,其中1例已死亡;2例恶性,其中1例发现时已经出现多处转移,只能姑息切除原发灶,术后1个月患者死亡,1例术后5个月复发,术后11个月死亡。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有文献报道其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1]。本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恶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2]发现此类肿瘤类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诊断名词。目前,本病特指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见kit蛋白(CD117)或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A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源性肿瘤。

3.1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肠镜、超声内镜、螺旋CT等辅助检查,由于肿瘤起源于黏膜下组织,所以内镜活检常不能取得肿瘤组织,不能确诊;其最终确诊需依赖大体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肿瘤的良恶性划分:采用Emory等[3]提出的标准,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恶性指标:①肿瘤具有浸润性;②肿瘤出现远、近脏器转移;③核分裂象>10个/50个高倍视野。潜在恶性指标:①胃间质瘤直径>5.5 cm,肠间质瘤直径>4.0 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象>5个/50个高倍视野,肠间质瘤核分裂象≥1个/50个高倍视野;③肿瘤出现坏死;④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⑤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⑥上皮样细胞呈细胞巢或腺泡样排列;⑦非整倍体DNA含量增高,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及

Ki-67表达增高。具备一项恶性指标或两项及以上潜在恶性指标,则为恶性间质瘤;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则为交界性;无上述指标,则为良性。

3.2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本病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行手术治疗。首次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但完整切除并不能治愈本病,因为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和转移非常多见。据统计,约83%的患者可进行根治性切除,但术后85%的患者发生复发、转移[4],转移的部位多为腹腔和肝脏。可能与瘤体表现的包膜并不是真正的包膜,而是有一定张力、容易破溃的假包膜有关,一旦包膜破溃,极易引起腹腔播散,手术也只能姑息治疗。近年来,药物伊马替尼的问世,为此类疾病患者提供了生物靶向治疗,但由于我院缺少该药物且患者经济条件有限,11例患者均未服用该药,故无相关临床资料。

综上,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有条件者可行生物靶向治疗。

[1] Rossi CR, Mocellin S, Mencarelli 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from a surgical to a molecular approach[J]. Int J Cancer, 2003, 107(2): 171-176.

[2] Mazur MT, Clark HB. Gastric stromal tumors 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 Am J Surg Pathol, 1983, 7(6): 507-509.

[3] Miettinen M, Lasota J.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view on morphology, molecular pathology, pro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6, 130(10): 1466-1478.

[4] Neuhaus SJ, Clark MA, Hayes AJ, et al. 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in the post-imatinib era[J]. ANZ J Surg, 2005, 75(3): 165-172.

1672-7185(2014)17-005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7.035

2014-02-20)

R735

A

猜你喜欢
消化道胃肠道恶性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06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1:06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猪的消化道营养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29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