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医院,130051)
肝硬化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各种慢性肝病迁延不愈,病情不断进展而致,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腹水即是一种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治疗较困难,且易反复发作。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二联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50例均为我院2013年7~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44~65岁,平均51.5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3年;原发病:慢性乙型肝炎28例,慢性丙型肝炎17例,酒精性肝病5例。
西医诊断标准[1]:①病史:有明确的慢性肝病病史。②症状:面色晦暗,全身乏力,消瘦,腹部膨大,腹胀,恶心、呕吐,下肢浮肿,食欲减退,尿少。③体征:腹部膨隆,腹水征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④理化检查: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血常规可见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下降,腹部超声和CT可见腹腔内有液性暗区,亦可见脾大、肝门增宽等。
中医证候标准[2]:寒湿困脾证:腹部满闷膨大,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腹部喜温喜按,得热痛减,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目黄、身黄,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1.中药内服治疗:给予温脾消水汤。药物组成如下:人参5g,干姜15g,当归20g,益母草15g,丹参20g,大黄10g,白术20g,茯苓25g,肉桂5g,桂圆20g,山药20g,甘草9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每次100ml,分3次温服,连续服用2周。
2.中药穴位贴敷+TDP照射治疗:药物组成:制附子5g,芒硝5g,木香5g,三棱5g。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以白醋调为糊状,外敷于脐部。再将TDP治疗器的探头置于脐部上20~30cm进行照射,以患者感受舒适为度,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
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腹水全部消退,超声检查提示腹水阴性,体重明显下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腹水减少且≥50%及以上,超声检查平卧位时为阴性,侧卧位时仍可见腹水,体重有所下降。无效:腹水及其他伴随症状、体重等无改善甚至加重,超声检查提示腹水量减少甚至增多。
治疗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显效23例(46.0%),有效26例(52.0%),无 效1例(2.0%),总有效率为98.0%。
各种慢性肝病病情不断进展至后期均可发展至肝硬化,腹水则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75%以上,同时伴有腹胀、门脉高压、消瘦等症状,这主要是因肝细胞破坏严重,纤维组织不断增生、变硬,导致微循环异常,门静脉受阻所致。西医治疗本病以利尿消肿、补充白蛋白、放腹水和腹水回输等为主,但病情易反复,且易引起感染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腹水当属“鼓胀”“水臌”“臌胀”等范畴,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脏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是病情较久,或饮食失常,或情志不遂,或寒湿邪气外袭,或劳倦过度等原因,导致寒湿困脾、脾阳不足,脾主水,阳虚则无以运化水液,水液运化失常,聚积于腹部而发为腹水。笔者自拟温脾消水汤一方,方中以四君子汤为君药,健脾利水消肿;以干姜、肉桂、桂圆等药物温补脾阳,以振奋阳气,化寒湿,山药增强健脾益气利水之功,共为臣药;以当归、益母草、丹参、大黄等活血化瘀、泻下逐水消肿,共为佐药。脐部为神阙穴,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将中药外敷于脐部,可治疗肝脾二经之病证,外敷方中制附子温阳健脾,芒硝泻下逐水,木香行气止痛,三棱活血化瘀,四味药物共奏温阳、散寒、逐水、行气、活血的作用。再辅以TDP照射,温阳散寒之力益增,故可使寒湿化、腹水消。再者,由于脐部与病位较近,中药外敷于脐部可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局部皮肤被吸收,并作用于脏腑经络,从而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法+TDP照射治疗肝硬化腹水,可使腹水消退,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操作方便,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1]李丕慈,金林红.大黄、芒硝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4):82.
[2]谷党英.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81.
[3]唐振范.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2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