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松柏(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畜牧食品局)
刘昌俊(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人大常委会农城环资工委)
杨青山(四川省达州市畜禽繁育改良站)
2014年以来,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猪价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为研判形势、指导生产,结合走群众路线,由通川区人大常委会农城环资工委和市、区畜牧部门联合组成调研组,走访乡镇、村社和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听取养殖业主、屠宰企业负责人和广大养殖农户的意见建议后,结合业界众多同仁的看法,分析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14年元月下旬开始,本区生猪出栏价、猪肉零售价均呈直线下跌趋势,较往年时间早、幅度大。随着养猪亏损持续加大,散户清栏、退出,规模户资金压力进一步趋紧,期待、焦虑让他们不知所措,规模场更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养猪业到了拼信心与拼实力的阶段,此情况已严重影响到本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5月初,肥猪出栏价10.0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下降25%以上,其中:猪胴体均价14.5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仔猪均价20.0元/千克,同比下降18%;猪粮比4.5∶1,低于5∶1的“红色预警区”。在正常出栏体重情况下,养殖场户和自繁自养场户出栏猪头均亏损300~500元,压栏则亏损更重。
1.周期变化。以前3年1个“猪周期”,现在被1年波动所替代,2014年又较2013年同期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深度亏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随着现代畜牧业进程的加快,由于散养户的逐步退出,适度规模场户比重在60%以上,种猪繁育水平高、猪发病少、死亡率低,市场关注力显著提升,不会因市场价格过低而随意宰杀母猪,在抗疫病、抗周期性等方面能力有所增强。
2.产能过剩。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生猪生产,出台系列补贴、扶持政策,加之猪价高烧不退、高额养猪利润和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砸钱养猪的越来越多,导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出栏上万甚至几十万的猪场越来越多。去年,南方春季低温阴雨,大量仔猪死亡,夏季生猪出栏量下降,导致猪价连续上涨,许多养殖场户把去年6、7、8月价格上涨当作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普遍扩大规模。无论从国内其他地区来看,还是通川区生猪生产现状来看,母猪存栏量普遍较高。虽然2013年农业部已停止对能繁母猪补贴,但是多数养殖户出于对猪周期认识,认为当前猪价已跌至最低,不愿大量淘汰母猪,以防猪价反弹时补栏不及时,造成母猪存栏量过多、比重高,加之压栏惜售育肥猪,导致总量富余、市场供给过剩。
3.销售不畅。一方面四川靠青绿饲料、农副产品等养猪的优势已不存在,饲料原料主要靠外省引进,四川生猪生产成本比河南、山东等省高1~2元/千克,导致川猪市场竞争力下降、外销不畅。另一方面,去年全国直接进口猪肉、猪杂66.92万吨;加之中央及各省去年5月后几次收储的冻猪肉总量约20万吨,集中在国庆、元旦和春节前出库投放;国内如双汇等大型企业进军达州,这对本已过剩的达州市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强化价格监测预警。依托农业部、国家调查队等部门的生猪信息监控或预测系统,多等部门通力协作,动态监测生猪存栏、出栏、补栏等情况,对仔猪、肥猪、猪肉、饲料等价格走势做出预测,定期向养殖者发布,合理安排生产。
2.加大扶持保障力度。信用社、银行、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生猪养殖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增加中长期贷款;抓好生猪疫病防控、圈舍消毒,强化肉食品卫生监督,启动猪价波动一级调控预案,做好冻猪肉收储和能繁母猪、生猪保险工作,增强生猪养殖场户抗风险能力。
3.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畜牧部门抓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引导养殖场户淘汰劣质经产母猪、延迟配种、育肥出售后备母猪等方式,压缩产能、调整猪群结构;抓好优质牧草种植,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填槽补栏,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生态养殖小区或专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发挥好“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栋梁纽带作用,打造特色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