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运华(安徽省砀山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梁振(安徽省砀山县砀城镇畜牧中心)
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使农、林、牧等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畜禽生态养殖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使农、林、牧等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安徽省砀山县依据本地农牧资源特点,在生态养殖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牧、肥、果”模式。字面意义是指:用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作为生产优质水果的肥源还田于果园,同时,果业资源如:果叶、牧草又反哺于养殖业。近年,该县还将水果加工副产品如果皮、果渣、果酒糟等作为饲料用于养殖业,“牧、肥、果”模式不是单一走向,而是双向互动。进一步阐明的是“肥”,现在畜禽粪便的利用也不再是直接还田,而是加工生产成复合有机肥。近年来,该县已有两家生态有机肥公司,生产工艺主要是以养殖场畜禽粪便作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同时,通过添加不同土壤的稀缺元素,从而生产多种生态营养有机肥,并通过工业造粒、包装工艺等流程工厂化生产,其肥效能满足多样性需求,是传统“牧、肥、果”模式的升级版。砀山兴达有机肥公司主要以猪、牛粪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年产5万吨。砀山学军生态有机肥公司主要以鸭粪等有机质为原料生产微生态有机肥,年产10万吨。它们各有不同的原料利用、发酵菌种和市场开发取向,扩大了生态有机肥的商品品种。
2.“牧、沼、果”工程。砀山县是林果大县,全县人口100万人,耕地110万亩,林果面积达90万亩。在政府农牧职能部门的引导下,从2004年起,该县引导农民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牧、沼、果”工程,即利用养殖场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或沼液,以沼气为能源用于供热、发电供能等,沼渣、沼液为果园提供优质肥源,其中,沼液还可作为果树叶面肥喷施。最初利用时,以分散养猪户为推广对象,发展户用沼气,以8立方米为最小单元,一般农户养猪1~2头即可实施,得到农民的响应,每年发展上千农户,现已发展到6000多户,总容量达6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15万立方米,产气30万立方米以上。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比重增加,规模养殖场对“牧、沼、果”工程需求十分迫切,尤以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备受青睐。目前,已有5家规模猪场先后建成500~800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了沼气锅炉供热、沼气发电供能等生物能源利用。砀山兴达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建成的700立方米沼气工程,除采取以上模式,同时还将沼渣用于有机肥生产,农牧互促关系更加紧密。
3.“果、草、牧”工程。有2种模式,一种是粗放式,在果园下草场上直接放牧,畜禽粪便直接还田。目前,沿黄河故道两岸滩涂上,还时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夕阳下,三三两两的老者,赶着羊群悠闲地放牧。另一种是,果园内人工种植牧草,如苜蓿草、冬牧—70、鲁枚克斯、三叶草等,采取多次收割办法,肉羊、肉牛采取半舍饲或全舍饲饲养。一般每100亩饲草可负载250~300只山羊单位。牛羊粪是果园优质的肥源,从而实现果牧间的良性循环。
4.林下养殖和立体种养。林下养殖也是砀山林区或果区采用的模式,一般选择放养形式,养禽为多,主要是养鸡、养鹅。也可采取林下搭建棚舍,实行半舍饲羊。利用果园放牧养鸡较为多见,一般每100亩果园可放养5000~8000只。立体种养,如“葡萄-鸡-鱼(水产)”模式:房舍上架葡萄,房舍内养鸡,房下鱼池内养鱼、栽藕等,形成立体种养模式。立体种养尤其适合庭院经济。
砀山县依托本地的资源条件,以传统养羊、养猪业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不断开辟生态养殖新途径,由散养到规模化,并依据肉羊、生猪、家禽各自养殖特点,从而派生出各自的生态养殖模式;同时,不论哪种生态养殖模式,又都与黄河故道林果资源相衔接,较好实现了水果名县的果牧联袂、有机结合。
1.肉羊产业。砀山畜牧业起步于养羊业,先放养后圈养、再到舍养、标准化饲养。该县肉羊养殖与水果产业密不可分,目前,以散养为主的农户,多半仍采取在果园、林地内半放牧、半舍饲的方式养殖肉羊。但近几年主要采取以人工种植牧草或草粮兼作型作物,达到土地高效利用的目的。近年实施的“果、草、牧”工程主要集中在肉羊养殖上。有人说,砀山人是一手挎着酥梨篮、一手牵着肉山羊致富的。
肉羊养殖是砀山的传统,当地肉羊品种主要是皖北白山羊、小尾寒羊;通过多年引种杂交改良,现已发展波杂肉羊30万只,并形成新的肉羊群体。年出栏100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近百家。砀山田丰牧业有限公司现存栏种羊6000多只,是农业部授予的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年繁育、推广肉用种羊1万多只。目前,砀山在肉羊育、繁、推方面走在安徽省前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县肉羊存栏60万只,年出栏肉羊80万只,是安徽省最大的肉羊生产和供应基地,2013年度该县被授予“安徽省养羊大县”称号。
2.生猪产业。近年来,砀山县完成国家环保部、农业部污染减排任务的主要贡献企业均来自规模猪场,采取的就是“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实施污染减排。同时,在生猪产业体系建设中,砀山县注重生态养殖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的结合,实现和正在实现着“猪多-肥多-果优”三部曲。
目前全县拥有能繁母猪5.2万头,种猪场4家,全县存栏生猪40万头,年出栏育肥猪65万头;拥有100头能繁母猪的规模猪场150多家;省部级认定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3家,市级认定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2家,生猪销售中介组织8家,初步形成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育肥和产品销售的生猪产业体系。
3.家禽产业。近年来,砀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将南方水禽种鸭、肉鸭养殖项目引入,实施林下养鸭,后来居上,已打造出一个新兴产业。
以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安徽强英鸭业集团、省级龙头企业山东圣沣(砀山)食品公司、皖北畜禽肉鸭屠宰公司三大鸭产业入驻砀山为标志,大规模实施产业带动,目前已形成全国较大种鸭饲养、苗鸭孵化基地,现存栏祖代种鸭10万只,父母代种鸭200万只,年孵苗鸭4亿羽;全省较大的肉鸭饲养和屠宰加工基地,年出栏肉鸭1600万只,年屠宰加工4000万只。现已形成种鸭饲养、苗鸭孵化、肉鸭屠宰加工、肉鸭熟食加工及产品销售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为克服鸭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013年下半年,砀山县畜牧局技术专家组与安徽强英鸭业集团养鸭技术部联合攻关,由该公司投资2300万元实施科技创新,对多个规模种鸭场推行六项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升级:一是改水养为旱养,釜底抽薪节能减排;二是改地面平养为网架饲养,控制疫病减少污染;三是改水冲粪为发酵床饲养,节水减排省力;四是改露天饲养为封闭饲养,防野鸟入侵严防禽流感;五是改人工饲喂为自动水线、料线,防交叉感染和人畜共患病;六是改废水直排为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真正实现了种鸭场环保养殖。
1.稳定并做强生猪产业。砀山县不是产粮大县,建议生猪产业不再以增加饲养量为目标,重点提高生猪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节本降耗,向规模、标准化养殖要效益。规模猪场均应当实施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猪、沼、果”工程,更大程度上实现生猪养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规模猪场以承包果园为载体,创办“猪、沼、果”模式的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大猪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力度,做强生猪产业。
2.发展草食动物做靓肉羊产业。充分利用果叶、果皮、果渣、秸秆、牧草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砀山县情所在。养羊、养牛具有与人争粮少,并能将人类不可食植物秸秆等转化成人类可食动物性产品,既满足人们膳食的需要又能减轻粮食生产压力。黄河故道林果资源为砀山肉羊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肉羊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应重点在“果、草、牧”工程上续做文章,逐渐淘汰粗放式饲养,推广舍饲、半舍饲养,完善育、繁、推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打造沿黄河故道两岸的肉羊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培养以“田丰”牌为主的肉羊品牌。继续采取招商引资等措施,延伸肉羊屠宰加工、冷储产业链条,弥补肉羊加工的短板,做靓肉羊产业。
3.实施产业升级做大家禽产业。重点普及和提升种鸭、肉鸭养殖为主的家禽产业的六项环保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家禽饲养,尤其是种禽饲养环节对环境的压力。依托几家知名的家禽产业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带动和产业升级,继续完善砀山家禽产业链条,如宰后分割及熟食精深加工、羽绒加工等,将圣沣公司肉鸭屠宰加工产品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将强英鸭业集团种鸭饲养和苗鸭孵化,做成全国最大基地,实现家禽产业产值50亿元目标,做大家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