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斌,霍卫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北京 100010)
健康产业
台湾保健食品市场概况
于志斌,霍卫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北京 100010)
台湾于2002年将保健机能性食品产业列入重点开发项目,希望开发出有特色的保健食品或原料,带动其保健食品产业整体发展。而目前两岸保健品贸易规模不大,主要原因是台湾与内地还互不承认双方的保健品资格认证,台湾保健品进入内地均按进口产品受理,获得的文号也是进口批文。
台湾;保健食品;市场
台湾对于发展保健食品向来不遗余力。早在1998年由卫生署、农委会、经济部共同成立“保健食品跨部会整合推动委员会”,任务在于通过跨部会合作方式进行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与规划、联系与推动保健食品相关事务,其目的是将科学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产学合作等方式,协助产业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健品研发体系。台湾“行政院”更于2002年将保健机能性食品产业列入重点开发项目,希望开发出有特色的保健食品或原料,带动其保健食品产业整体发展。
台湾保健食品整个产业格局较为完善,主要处于整个食品产业链的中下游,其上游主要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原料,而微生物是台湾保健食品上游产业原料使用的重点,近年原料选用范围已延伸至特色农产品。
最初的普通原料进一步加工为保健食品原料,主要采用提纯、萃取和调配等方法,或直接从岛外进口合格的原料。台湾的食品加工程序已经实现了标准化,技术也较为成熟,代工的专业服务性也比较强。
根据台湾食品所IT IS数据显示,台湾保健原料多元化,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微生物、海水、山泉水、土壤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等,且使用率逐年递增。目前台湾保健品使用原料比例中植物类一般占比都居首位,大多数时期均达到50%以上,主要是人参、刺五加、大蒜麦草、芦荟、花粉、桑椹、梅薏仁类、燕麦等植物类根茎全草或果实,以及植物代谢物类产品。动物类原料产品中包括蛤、牡蛎等水产贝类;蜂王乳、蜂蜜、蜂胶等昆虫类副产品;鳗鱼精、鱼油、鱼肝油等动物油脂类产品;内脏及胎盘类;软骨和牛骨类骨质品原料;燕窝和其他动物代谢类产品;微生物原料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樟芝、灵芝、冬虫夏草、绿藻和螺旋藻。目前台湾植物和动物类保健品原料70%依靠进口。另外,近几年蔬菜原料正逐步成为台湾保健品原料的新热点。
目前台湾保健食品的类型主要分为传统食品型、胶囊及口服制剂型,其中传统食品型主要包括健康饮料、乳品和豆类、奶粉、食用油脂、大米和其他食品等。
2012~2013年,台湾保健食品中消费量最大的分别为调节血脂类、改善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功能、保肝、调整血糖类产品。台湾男性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人体器官的保健,如肝肾、肠胃和眼睛等方面;而台湾女性则偏重美容保健,主要是抗氧化和减肥等方面。
目前台湾保健食品市场仍处于成长期,厂家众多,一般厂商对保健食品投入和经营的时间周期为12年左右。且各自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偏重的保健功能差异很大,各自拥有不同的销售渠道和受众人群,市场集中度较低。另外,从台湾食品所IT IS数据看,2012年台湾保健食品厂商的经营收益差异化很大,高增长的企业收益成倍增长,而经营不佳的企业收益下降最多达到30%。
传统功能性保健品稳步增长,如醋饮料、乳品和青草茶类等原有的保健食品通过新机能开发并获取健康食品认证,使其在台湾食品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扩大。
截至2013年5月,台湾共有232项产品通过健康食品个案审查认证,品种也较为多元化,厂商包括食品、保健品及生技药厂商。台湾保健食品厂商将近900家,但其保健食品能取得健康食品个案审查认证的厂家仅有98家。在目前已获得健康食品认证的厂商中,有七成企业仅获得了单项产品的个案审查认证,取得超过六项产品认证以上的厂商主要有葡萄王、佳格、统一企业、爱之味、台糖、味全、光泉及养乐多,其中佳格和统一企业两家厂商各自获得的产品认证超过20项。
台湾保健食品的营销主体分为厂商直接通过品牌店经营,经销商或进口商代理等,其中经销商门店销售模式主要包括药店、医疗诊所、量贩店、超市和便利店。另外还有通过物流中心直接销售,保健品直销在台湾也比较普遍,最新兴起的就是网购和电视购物了。
2012年台湾保健食品的销售渠道首推直销,保健品直销占整个市场销售份额的35%,主要是销售者对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把握准确,售后服务也很到位,加之厂商对产品上游产业链的不断投入和整合;其次主要为药妆店,市场占比为22%,主要是厂家营销手段不断创新;第三个台湾保健品主要销售渠道为网络商店,市场占比为9%;接下来主要是量贩店(占比8%)、电视购物(占比7%)、医院诊所(占比6%)、便利商店(占比5%)、超市(占比2%)等。
2012年台湾保健食品市场规模首度突破千亿新台币,达到新台币1 004亿元,同比增长11.95%。主要原因是来自乳酸菌、灵芝及樟芝等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的增加,使得原料的使用率上升。其中,乳酸菌的市场规模达到25亿新台币、灵芝为18亿新台币、樟芝15亿新台币、胶原蛋白14亿新台币、复合维生素类保健原料13亿新台币、葡萄糖胺12亿新台币、钙原料11亿新台币、鱼油10亿新台币、藻类原料8亿新台币、维生素C为7亿新台币、叶黄素6亿新台币、膳食纤维6亿新台币、Q10为6亿新台币、人参原料6亿新台币、冬虫夏草3亿新台币、蜂胶3亿新台币、蜂王浆3亿新台币、鲨鱼软骨2亿新台币、银杏提取物1亿新台币。台湾民众使用含维生素保健食品的比例高达56%。
内地对台湾出口保健品主要是卵磷脂保健品原料和粗品鱼油为主。两岸保健品贸易规模不大,主要原因是台湾与内地还互不承认双方的保健品资格认证,在内地销售的台湾保健品需要重新走审批流程。目前台湾保健品进入内地均按进口产品受理,获得的文号也是进口批文,保健食品进口注册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复杂。
台湾保健食品进口到内地,得先申请“蓝帽子”标识。而根据现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这首先需要台湾公司提供相应文件,直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进口保健食 品”文号。通过审批后,才可在内地销售,整个流程可能需要1~2年的时间。
截至2012年11月,在内地获得保健食品批文的台湾产品仅有17个。内地对进口保健食品的准入门槛较高,导致台商往往对内地市场望而却步。为促进两岸保健食品行业的交流合作,厦门目前正在向国家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在厦门设立“台湾保健食品准入窗口”。如果成功获批,厦门将吸引更多台湾保健食品行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而台湾保健食品未来也将以厦门为“桥头堡”,全面布局内地市场。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5.019
201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