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霞
(吉林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吉林 吉林 132001)
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王清霞
(吉林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吉林 吉林 132001)
目的 探究分析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7例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12例急性白血病,3例重型再障,2例恶性淋巴瘤;DFI(深部真菌感染)种类:5例曲霉素,6例热带白色念珠菌,2例念珠菌,其余4例为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结果 治愈率为52.9%,显效率为29.4%,无效率为17.7%;用药过程中,共发生2例发热,1例寒颤,不良反应率为17.6%。结论 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低,治疗效果较肯定。
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疗效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长期放疗和化疗下会导致缺乏粒细胞,并受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广泛开展干细胞移植等因素影响,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在不断提高[1]。笔者对我院接收治疗的17例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患儿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7例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3.2±0.5)岁;1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其主要包括M1型与M3b型;3例急性重型再障(SAA)以及2例恶性淋巴瘤。所有血液病患儿均给予深静脉置管。
1.2 诊断标准[2]:①伴有免疫受损害基础疾病,其白细胞明显处于低下期;②伴有持续发热症状的患儿,且给予头孢曲松钠、甲硝唑、万古霉素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等药物治疗1周以上无效的患者;③口腔能够见到可疑性真菌感染病灶的患者;④经血培养、骨髓培养、其他组织培养以及活检能够找到真菌的患者;⑤抗真菌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
1.3 临床表现:①呼吸系统症状:8例患者伴有咳痰、咳嗽等症状,其中,2例患者伴有胸闷、痰中带血等症状;6例患者肺部听诊伴有湿啰音。②发热:患儿化疗过程中均伴有发热症状,体温约为39 ℃,发热持续时间为10~40 d,平均发热时间为25 d。③消化系统症状:4例患者伴有咽下困难、恶心以及咽下疼痛等症状,1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经腹部检查,患儿脐周伴有轻微压痛,肠鸣音较活跃。④口腔溃疡:4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前,已经出现口腔溃疡灶,对其给予口腔药物和抗生素治疗后,病灶逐渐扩大。
1.4 两性霉素治疗方法:对患儿给予两性霉素治疗时,首次静脉点滴0.1 mg/kg,使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后,将其加入到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注意在避光环境下滴注,滴注时间为8 h;此后注意在患儿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剂量,如患儿耐受较好,逐渐增加到每日1 mg/kg;为减少高热、寒战以及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可增加2.5 mg地塞米松,并为患者每日常规性补钾;患儿两性霉素B总剂量在500~1400 mg,用药时间在20~40 d。治疗过程中,增加两性霉素B于规定剂量后,逐渐减少地塞米松使用量,直到停止使用。直到患儿体温降到正常状态,临床症状消失,且经胸部CT或者胸片检查,对患儿连续进行两次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后停止用药。
1.5 观察指标:治疗后,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不良反应:开始静脉滴注时,对患儿的脉搏、体温、血压以及呼吸等反应进行观察;用药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呕吐、恶心、畏寒以及寒颤等临床表现进行观察;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复查,对不良反应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记录。
1.6 疗效评定标准[3]:将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评定标准。痊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真菌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明显,真菌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进步:真菌学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改善,真菌学检查结果为阳性;无效:用药3 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2.1 治疗有效率:本组研究的17例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中,1例患儿由于高热、畏寒等因素耐受力低停止使用两性霉素B,3例患儿由于合并顽固性低钾血症停止用药,13例患者完整接受治疗,总治疗有效率为76.5%。其中,治愈9例,治愈率为52.9%,显效5例,显效率为29.4%,无效3例,无效率为17.7%。患儿的平均起效时间约为7.6 d。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患儿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道反应、即刻全身反应、肾功能损害、低钾血症以及肝功能损害等。用药过程中,共发生2例发热,1例寒颤,不良反应率为17.6%;对患者缓慢滴注过程中,增加2.5 mg地塞米松和25 mg异丙嗪,1例患儿耐受较差,其余患儿耐受力较好。
血液病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后,导致血液发生异常变化,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以及发热等。有研究表明[4],受到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缺陷因素的影响,约有40%的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会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目前,临床中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主要采用两性霉素B,其是一种多烯类抗微生物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患者的真菌感染,其和敏感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互相结合后,能够使真菌细胞中重要物质出现外漏,导致真菌死亡;另外,其能够使细胞膜结构发生改变,并改变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功能以及位置,最终发挥出抗菌、杀菌的作用;此外,其半衰期比较长,约为24 h,具有组织穿透力弱的特点,药物不会经过血脑屏障进入到脑脊液中,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如对患儿静脉滴注药物后,患儿出现高热、寒颤等反应,那么将对一定程度限制两性霉素B的临床效果。因此,为有效增强两性霉素B的治疗效果,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首先对患儿给予小剂量,然后依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药物使用剂量;另外,对患儿静脉滴注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滴速,滴注过程中对患儿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首次治疗时,可加入2.5 mg地塞米松,有效预防过敏反应;注意对患儿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血常规进行监测,每日常规静脉补钾4~7 d;停止使用两性霉素B后,继续为其补钾5~10 d[5]。本组研究中,治愈率为52.9%,显效率为29.4%,无效率为17.7%;用药过程中,共发生2例发热,1例寒颤,不良反应率为17.6%。
综上所述,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给予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支持对症治疗,患儿耐受性较好,且疗效较肯定。
[1] 蔡文莹,鲁长明,孙九峰,等.13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2):1480-1482.
[2] 韩效林,张小毅,王婉玲.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7):609-611.
[3] 汪玉芳,陈世明.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44-345.
[4] 周蓉.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z2):53-54.
[5] 孙启鑫,孟凡义,谭筱江,等.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诊断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应用价值[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2):140-142.
R519
:B
:1671-8194(2014)31-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