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虚同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0例

2014-01-24 17:42李凤玲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期
关键词:灵枢供血基底

李凤玲

(山东省郓城县中医医院,2747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以“头晕、眼花”为主症,本病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用自拟消眩方痰虚同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病人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100例,以“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腻”为主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86岁,平均59岁;病程6~12个月;基础疾病:脑动脉硬化21例,血脂异常12例,高血压病11例,颈椎病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岁;病程4~11个月;基础疾病:脑动脉硬化22例,血脂异常13例,高血压病9例,颈椎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与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痰浊上扰,正气亏虚”为主证,临床以眩晕,可伴头昏重、耳鸣、胸闷、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为主症。西医诊断标准:①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②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多种神经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水平性眼球震颤等)。③常在24h内减轻,以后再复发。④多普勒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及证候诊断。②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③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经头CT或MRI有脑部器质性病变,如出血、梗死、占位等,外伤及耳源性疾病,由于各种原因中途终止治疗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4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消眩方1号:清半夏12g,白术12g,天麻9g,茯苓15g,陈皮15g,石菖蒲12g,郁金12g,泽泻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7d。7d后服消眩2号方: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9g,当归12g,生地黄12g,川芎9g,清半夏9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7d,2周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皆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50例,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0例,痊愈7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以头晕、眼花、头重、耳鸣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病症,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总之为:“无虚不作眩”。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我们遵照上述理论,先以消眩方1号以治痰为主,清半夏、白术、陈皮、茯苓、泽泻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止眩;石菖蒲、郁金通阳开窍;炙甘草、姜枣调和诸药,使痰祛而眩自平。消眩2号方以四君子汤为主健脾益气,祛生痰之源,“釜底抽薪”;四物汤为主补血活血,使中气足,清阳升,则眩消也。此方价廉效佳,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灵枢供血基底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辣语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