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29例分析
王玉婷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目的 对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诊治方法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 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院治疗的14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行抗凝、祛聚处理,5例患者行溶栓治疗,13例患者经3~9 d治疗后患肢的肿胀症状逐渐消退,同时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余1例患者患肢行深静脉血栓切除处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对于妇科肿瘤患者来说,早期预防与诊疗可使手术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妇科肿瘤;预防;诊治
在妇科盆腔手术所造成的各类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患者有很高概率致残或者致死,因而早期预防和诊治极其必要[1]。基于此,本文以14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诊治方法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报道如下。
1.1 病情资料
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院治疗的14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2.85±2.62)岁,所有患者均为手术治疗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7例为恶性肿瘤,包括2例宫颈癌、2例卵巢癌、3例子宫内膜癌;7例为良性肿瘤。本组患者临床症状具体如下:起病较急,临床症状多为下肢发生不同程度疼痛感,同时有皮肤苍白、下肢充血、肿胀等征象伴发,且在患者活动后往往会加重病情进展,少数患者甚至难以清晰触摸到足背动脉;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出现发热症状,并持续不退,体温通常保持在37.6~38.5 ℃范围内,血象则表现偏高。本组患者中8例为左下肢深静脉栓塞,4例为右下肢静脉栓塞,病情发生时间在术后3~14 d。
1.2 治疗方法
常规处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升患肢,利用频谱仪实施局部照射,改善发病部位的血液回流情况,缓解患肢肿胀情况。若患者属急性期发病,则应在发病后14 d内尽量保持休息,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同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实施抗炎治疗。
溶栓治疗:患者病程若不超过3 d,同时不存在出血倾向,则可在5%葡萄糖溶液中溶入尿激酶(8万U),每次取250~500 mL溶液行静脉滴注,2次/天,持续给药7~10 d。同时精确测定患者机体纤维蛋白原定量,若其指数不高于2 g/L,则应暂停给药1次。除此之外还应精确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值>120 min),若低于70 min,同样也需暂停给药1次。在溶栓治疗早期,还应对患者行祛聚以及抗凝等辅助性处理手段,如阿司匹林、普通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同时取复方丹参16万U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行静脉滴注。
抗凝治疗:以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为主要抗凝剂。取0.9%氯化钠溶液500 mL,在其中融入普通肝素50 mg,静脉滴注5~7 d,每4~6 h时采用三管法对凝血时间行20~30 min监测。
祛聚治疗:祛聚用药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丹参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此类药物在扩充血容量方面效果显著,还可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有效预防了血小板凝聚,在各类辅助疗法中属于效果较好的一种。
手术治疗:若患者髂骨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不大于48 h,则可行左股静脉切开术取栓,同时在术后持续实施抗凝溶栓处理。患者病情若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或发病部位出现青肿,同样也可考虑手术取栓,使患者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本组病例中,8例患者行抗凝、祛聚处理,5例患者行溶栓治疗,13例患者经3~9 d治疗后患肢肿胀症状逐渐消退,同时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余1例患者患肢行深静脉血栓切除处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肺栓塞。
通过本次研究一般资料分析可见,恶性肿瘤患者占本组病例的50%以上。此类患者机体血流往往在肿瘤细胞浸润以及压迫效应下大幅减速。究其原因,应为恶性肿瘤细胞可将凝血因子释放至血液中,进一步强化了血小板黏附性以及聚集性所致,由此极易形成血栓[2]。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深静脉血栓的多发人群中,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占大部分[3]。而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则为血流淤滞。除此之外,手术处理后患者会受到尿潴留、腹胀、腹痛以及腹带加压等因素影响,导致下肢血液回流进程受阻,流速减缓,由此均会导致不同层面的深静脉血栓,这对于老年、肥胖、自身过高的血液黏稠度、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以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来说更为严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病情一经确诊则需即刻住院接受治疗,其诊断措施具体包括彩超、CT检查、核磁共振、以及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彩超检测对患者无任何损伤,且准确率与经济性均较高,属于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据相关研究报告彩超诊断准确度近似于血管造影。从治疗角度来看,其包括非手术以及手术两种。非手术治疗是指在急性期嘱咐患者休息,抬高患肢,实施局部热疗以及抗凝、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发病时间不大于48 h,且属于原发性髂骨静脉血栓患者。
对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来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其恢复进程,同时还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而经济负担加重。若患者自身存在易成栓的倾向,如下肢炎性反应、静脉曲张、血栓史以及外源性雌激素应用史等,往往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因而术前预防极为必要,应在术前给予抗凝、祛聚药物治疗,并详细检查患者身体情况,常规验血、凝血,各种液体的及时补充,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现象的发生。术后则应帮助患者作适度的下肢屈曲运动,对下肢腓肠肌进行按摩,或穿弹力袜等[4],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本次研究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对14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且无一例患者发生肺栓塞。
综上所述,对于妇科肿瘤患者来说,早期预防与诊疗可使手术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冯静,余良宽,梁玲,等.循证护理在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2):135-136.
[2] 曲华燕,孙红丽.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分析[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2,39(4):299-301.
[3] 陈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250-251.
[4] 张艳,孙成荣.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措施[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4):309-310.
R737.3
:B
:1671-8194(2014)07-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