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琼芬
(云南省江川县中医医院,6526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部脑功能短暂丧失,引起短暂性语言、运动或感觉障碍。西医学认为是由于该部位组织的血管系统供血不足所引起,症状多在24h内完全缓解,常再次发作。本文试以中医理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证治作一述要。
中医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病名,其症候特点酷似中医的中风先兆。中医对中风先兆的论述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素问·调经论》有“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的论述,微风的表现是肌肉蠕动,属于现在所说的中风先兆的表现。《黄帝内经》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认为出现气血并走于上,发为仆击偏枯之前,有肌肉蠕动现象,这是气血未并,五脏暂时安定的表现,称之为“微风”。这是有关中风先兆的最早描述。其后,金代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元代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均指出了中风病的先兆症状是眩晕、肢麻、肉,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详细记载中风先兆症状34种,突出描述了一过性症状的重要性,且强调“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疏忽”。
以上文献记载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似的一系列症状,于今用之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衰老:李东垣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说明人到四十岁左右,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病证,如眩晕、头痛、眼花、健忘等。正如《灵枢·口问篇》所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由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气血生化乏源,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脑髓失养则出现眩晕、耳鸣,正如《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以上这些都强调指出了老年体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2.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或过食肥甘醇洒,化湿酿痰,损伤脾胃,则病从内生。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以及《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云:“风木过动,中土复戕,不能御其所脏……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
3.五志七情:情志不节也是形成本病的原因之一。《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金代刘河间说:“暴病卒死,火性急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妄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节,久则气变血衰而为病也”。说明情志不节常能直接伤及脏腑,使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为病。朱丹溪认为,老年人由于阴精不足,常易引动七情之火,他说:“人生六十、七十之后,精血易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炽”。
基于上述文献记载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症状表现,笔者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衰老有关,故本病多见于老年。②发病急,旋见而旋止,症状持续时间短,易反复发作,表现为眩晕、偏身麻木、言语謇涩、晕厥等。③平素多有眩晕、耳鸣、健忘等症状。④脉象多弦,舌象以苔厚腻或质光绛为多见。
以上几点特征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依据,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生化检查、心电图及眼底镜、脑血管造影、颅脑CT、颈椎X线平片、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可以帮助确立诊断。
1.肝阳上亢型。
证见:平素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躁,突然眩晕或发作性偏身麻木或一过性偏身瘫痪,短暂性语言謇涩,舌红少苔,脉弦数或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粉(兑服)9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15g,牛膝15g,益母草15g,黄芩15g,栀子15g,杜仲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茯神15g,牡丹皮10g,龙胆草10g,甘草10g。
2.痰湿内阻型。
证见:平素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突然出现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无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5g,白术15g,天麻粉(兑服)9g,茯苓15g,大枣10g,郁金10g,陈皮10g,泽泻10g,焦山楂15g,神曲15g。
3.气虚血瘀型。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尾10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白术10g,淮山药15g,远志10g,甘草10g。
4.肾精不足型。
证见:平素精神委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突然出现阵发性眩晕或短暂性语言謇涩,伴耳鸣、发落、齿摇,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涩。
治法:补益肾精。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熟地黄15g,天冬15g,麦冬15g,紫河车粉(兑服)9g,龟板15g,杜仲15g,牛膝15g,黄柏15g,郁金15g,甘草10g。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所以早期预防的意义极为重要。最根本的应着眼于调整脏腑阴阳气血逆乱,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以固根本,消除或减缓中风先兆发生的内在因素,避免中风先兆发生的诱发因素,截断或减缓其虚实交错的因果转换链,如能于未衰之年即注意摄养,使机体内部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就能推迟衰老,防患于未然。预防之要,主要有以下三点。
1.饮食适宜:老年以后,脾胃功能减低,消化吸收的作用减退,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要。若过食肥腻之品,致脾失健运,易积聚成疾。《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西医学亦认为,过多地摄入脂肪、饮酒、吸烟是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主张清淡饮食、粗精掺和,多吃蔬菜,进食要有节制及规律。
2.坚持体育活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使人体气血流畅,血脉通达,以增强机体的功能。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调节和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以纠正阴阳失调。
3.调节情志:年逾四十之中老年人,精力渐衰,力不从心,会产生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种种烦恼。因此,要克制感情,随遇而安,胸襟开阔。忌争强斗胜,固执己见和暴躁情绪,正确对待来自工作、家庭、子女及其他方面的矛盾,养成虽身处逆境却其乐无穷的性格。
以上管见,错谬之处,尚祈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