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英,孙 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出现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1]。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两个重要发病机制[2]。特别是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可能是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3-4]。针灸治疗T2DM有较好疗效,可以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现将近15年来针灸改善T2DM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当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时,能够产生较多的胰岛素,则胰岛素在胰岛的表达面积和浓度显著,反之则减弱。观察胰岛素在胰岛和胰岛β细胞的表达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强弱。
孙志等将糖尿病模型大鼠按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模型组,并设置正常组。针刺组大鼠取足三里、内庭和胰俞穴,西药组用罗格列酮0.2 mg/kg灌胃,模型组用双蒸水2 ml/kg灌胃,1次/天,连续4周。观察胰岛形态及胰岛β细胞胰岛素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与西药组胰岛结构不完整,结构破坏,胰岛素染色效果差;针刺组胰岛结构趋向完整,胰岛素染色颗粒明显。说明针刺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表达水平,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有效改善了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5]。
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是用于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HOMA-β=20×FINS/(FPG-3.5)。正常HOMA-β指数为100%。糖尿病人群中,HOMA-β指数会因疾病进程不同而偏离正常值,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则其数值降低,功能增强则其数值升高。
袁爱红等[6]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优降糖组,并设置正常对照组。针刺组取足三里、内庭、胰俞,优降糖组采用格列本脲灌胃。治疗后针刺组和优降糖组FP均下降,接近正常组水平,FINS正常组、针刺组和优降糖组明显低于模型组,HOMA-β值正常组、针刺组和优降糖组明显高于模型组,说明针刺与优降糖均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β细胞是胰岛细胞中的主要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0% ~70%,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都由β细胞来完成。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胖瘦,都客观的存在β细胞总数的减少,β细胞缺乏是胰岛功能紊乱的首要原因[7]。
孙志等[8]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针刺组、用药组、安慰剂组,同时将普食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针刺组大鼠取足三里、内庭和胰俞,用药组用罗格列酮灌胃,安慰剂组用生理盐水灌胃,1次/天,连续4 W。结果显示正常组胰岛β细胞无凋亡,针刺组、安慰剂组、用药组胰岛β细胞均有凋亡;针刺组、用药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针刺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有低于用药组的趋势。说明针灸、罗格列酮均可明显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针灸作用似乎更强。说明针灸可有效抑制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
张业辉等[9]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造模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治疗)、优降糖对照组(0.25 mg/kg/d优降糖灌胃)、电针治疗组(选取双侧肺俞、胰俞、脾俞、肾俞电针治疗),同时设置正常组。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胰岛呈圆形或椭圆形,β细胞均匀分布在中心,胞核呈圆形。造模对照组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下降,细胞肿胀坏死。优降糖对照组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下降,但比造模对照组佳。电针治疗组β细胞的变化介于正常组与优降糖对照组之间。说明电针能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增生。
持续高血糖可诱导并加重β细胞功能衰竭,严重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功能损害开始表现在有更多的未成熟的胰岛素原进入血液循环,使成熟的胰岛素数量减少,高血糖使胰岛素的质量下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弱,从而使血糖迅速升高,加重持续高血糖现象,进而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和高血糖走向恶性循环[10]。血糖降低后,β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部分恢复[11]。因此,T2DM患者经过治疗,血糖下降的同时,也保护了胰岛β细胞。
周平南等[12]将40例新发肥胖T2DM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基础治疗:进行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不常规口服血压药物,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160/100 mmHg时,则加用降压药;治疗组采取针灸治疗,取穴: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肝俞、脾俞、胰俞、肾俞、太渊、太溪、中脘。每天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FPG、FINS均有所下降,但针灸组效果更显著。李春颖[13]选择糖尿病病程较短且无并发症的患者30例进行针灸治疗,取穴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胰俞、肝俞、肾俞,平补平泄,留针30 min,10次一疗程,治疗6个疗程。治疗后FPG明显下降,FINS明显上升,HOMA-β值升高,说明针灸治疗后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所增强。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灸法对于糖尿病,特别是T2DM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因而越来越为广大患者所接受[14]。宫军[15]将335例 T2DM 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阴陵泉、太溪、肾俞、命门、脾俞、中极、复溜、足三里,每穴灸治5~10壮,每次选用6个穴,以上各穴交替使用,对照组口服优降糖治疗。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说明灸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王海等[16]对55名糖尿病患者采用艾灸治疗,选取大椎和神阙两个穴位,观察艾灸对胰岛功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通过艾灸,空腹血糖明显降低,胰岛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与C肽的比值显著降低。
徐放明等[17]将45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7型,辨证取穴,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加用耳穴,采用体、耳针结合治疗。分别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和FBG、FINS等的变化。结果显示:针灸后,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极显著下降。说明体、耳针结合可使患者血糖显著下降,起到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刘志诚等[18]对46例T2DM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同时选取体穴和耳穴进行针刺治疗。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每日每穴按压3次,隔日更换1次;针灸体穴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后FBS和INS含量显著回降,说明体、耳针结合可使患者血糖显著下降,起到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
方向军[19]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20例,西药组单纯口服优降糖治疗,针药组采用针刺和灸法同时口服适量西药,并根据病情逐步停用西药。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5%(治愈标准为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好转标准为主要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针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袁辉戍等[20]将9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益气活血中药:西洋参、黄芪、山药、葛根各20 g,丹参15 g,三七、川芎各10 g,山萸15 g。随证加减,阴虚加麦冬、花粉、熟地、五味子;热甚加石膏、知母、黄芩、黄柏;便秘加郁李仁、火麻仁。针刺阳池、关元穴,每日1次,留针30 min。对照组继续保持原来的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物,30天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针药结合疗法降糖效果明显,可有效保护胰岛 β细胞功能。
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但存在以下问题: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的具体途径有待明确;临床研究方面,治疗方案不统一,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协作研究。今后研究应向这些方面努力,以使针灸这种传统治疗方法得到国内外学者及患者的接受认可。
[1]王智峰,朱峰,李秋梅.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现状、原因及防治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2,6(9):151
[2]石毅,吴松华.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与2型糖尿病[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3):248 -250
[3]Gerasi E.胰岛素生成,胰岛素分泌及2型糖尿病:问题的核心在于 β 细胞[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3):194-198
[4]赵家伟,马凤海,罗梅,等.胰岛β细胞胰岛素抵抗的证据[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4):408-409
[5]孙志,马丽,韩海荣,等.针刺提高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8):5227-5231
[6]袁爱红,刘志诚,魏群利,等.针刺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因子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0):3915-3919
[7]Ritzel RZ.Therapeutic approaches besed on beta- cell mess preservation and/or regeneration[J].Front Biosci,2009,14:1835 -1850
[8]孙志,韩海荣,马丽,等.针灸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6):966 -967
[9]张业辉,袁尚荣.电针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61
[10]Poitout V,Robertson R.Glucolipotoxicity:fuel excess and β - cell dysfunction[J].Endocr Rev,2008,29(3):351 -66
[11]金惠玲.葡萄糖毒性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浙江实用医学,2005,10(10):327 -331
[12]周平南,彭鹏鸣,王蓉娣.针灸治疗新发肥胖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21 -23
[13]李春颖.针刺对糖尿病病人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01,14(4):322 -322
[14]王志飞,王宇.灸法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2):35
[15]宫军.灸法治疗2型糖尿病275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8):593 -593
[16]王海,王韬.艾灸大椎穴对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9,19(5):306
[17]徐放明,刘志诚,宋琬北.针灸治疗肥胖型Ⅱ型糖尿病45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2002,19(1):55 -57
[18]刘志诚,孙凤岷,朱苗花,等.针灸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0(1):5
[19]方向军.针药结合治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429-430
[20]袁辉戍,于景献,张书娟.针药结合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9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5):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