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劲草,艾 宙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19015)
面神经炎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口眼歪斜为主症。本病虽不属于致死性疾病,但其所致的面肌麻痹不仅导致患侧咀嚼进食障碍、眼睑闭合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美观,甚至导致容貌扭曲损毁,从而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并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常规(试用)中所采用的面瘫病疗效评价标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法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以期观察和评价隔姜灸对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的干预作用,探讨面瘫的优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风寒型面瘫患者60例,病例均来源于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患者。纳入患者中,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18岁;男性患者32例,女性28例;左侧发病患者31例,右侧发病者29例;病程最长者12日,最短者1日。将上述病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隔姜灸干预针刺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分布情况经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①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确诊为风寒型面瘫的患者;②一侧面肌麻痹;③年龄在18~60岁间;④病程在15天以内[1];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面瘫的诊断依据制定。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江主编的《神经病学》的诊断标准制定。
①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外伤或手术损伤、Ramsay-Hunt综合征、中耳和乳突感染)、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桥脑病变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②年龄18岁以下,60岁以上者和妊娠期妇女;③合并有脑血管、心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未按照规定计划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将本样本含量60例及分组数2组输入统计软件包SPSS16.0中,产生随机数字及分组数,制备随机卡,装入依次编号的不透明信封,信封的编号与卡片上的序号相同,按照纳入患者进入试验的顺序依照信封编号拆封取卡,严格按照卡片序号规定分组及治疗。本课题所设治疗组、对照组以1∶1比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2.1.1 针刺疗法 根据王启才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教材《针灸治疗学》(第2版)中面瘫的治疗取穴:取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刺取人中、承浆,患侧风池、太阳、阳白、下关、颊车、地仓、阳陵泉及健侧合谷穴。操作方法:刺人中、承浆、地仓时,针尖指向患侧平刺进针0.5寸;刺合谷时,直刺进针1寸;刺风池时,针尖指向鼻尖方向进针1寸;刺太阳时,针尖指向眼球方向直刺进针0.8寸;刺阳白时,针尖指向眼球方向,平刺进针0.5寸;刺下关、颊车时,直刺进针 0.5寸;刺阳陵泉时,直刺进针1寸;以上各穴进针后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20 min。5天为1个疗程。共4疗程(20天)。
2.1.2 隔姜灸疗法 每次针毕,取鲜生姜切成6片直径大约2~3 cm,厚约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高1 cm,柱底直径约1 cm)。将6组艾炷分3组两两放于患侧穴位(1、2壮置于太阳、阳白,3、4壮置于下关、颊车,5、6壮置于四白、颧髎)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温热感消失后移除姜片。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在穴位范围内缓慢移动姜片。每日1次,每次6壮。
针刺取穴、操作及疗程等同治疗组,但不配合隔姜灸疗法。
采用国家中管局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常规(试用)中所采用的面瘫病疗效评价标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时点为治疗前(纳入第1天)、治疗后(纳入第20天)。
疗程结束后两组根据病情程度分级,正常为Ⅰ级、轻度功能障碍Ⅱ级、中度Ⅲ级、中重度功能障碍Ⅳ级、重度损害Ⅴ级、完全麻痹Ⅵ级。
根据面瘫的症状体征,分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颈阔肌收缩功能、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不适、下颌角耳部乳突部疼痛12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症状体征严重程度分为4个级别(正常或双侧对称0分,轻度异常或轻微不对称1分,中度异常或明显不对称2分,重度异常或完全丧失功能3分),最后将各单项评分相加,评分和为0分者为正常,1~12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2~24分为中度功能障碍,24分以上为重度功能障碍。
表2 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例)
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两组患者病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治疗后与治疗前分级情况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均有显著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疗效评价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比较(±s)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t P 19.20 ±3.51 20.13 ±3.74 0.997 0.323治疗后治疗前2.93 ±5.78 6.17 ±6.35 2.064 0.044
如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总体均数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两组患者病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总体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总体均数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均有显著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总体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疗效评价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本实验中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面瘫,属西医面神经炎、Bell's麻痹范畴,我国古称“口僻”,是以颜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2]。本病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面瘫年发病率为10~40/105人[3])。本病口眼歪斜的症状及其所导致的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外貌,给患者精神、社会生活及就业等均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医学认为面瘫的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由此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因而发病。临床所见面瘫中医辨证分型以风寒外袭型为多。隔姜灸作为一种古老的外治方法,其中生姜可散寒解表,艾叶可温经散寒通络,故本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辛温发散、温通气血的功用,作用于面部阳明、少阳经之腧穴可濡润温煦阳明、少阳经脉,使筋肉得养。针刺配合隔姜灸,既可疏邪解表祛风散寒,又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恰好切中风寒型面瘫的病因病机,从而使风邪得去,络道得通,筋肉得养,而疾病得愈。已有临床报道隔姜灸应用于面瘫获效良好[4-6]。
通过两组随机对照研究提示隔姜灸干预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治疗方案在疗效上优于单纯针刺组的治疗方案,且该方案具有见效快、疗程短、容易接受、治疗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另外,根据中医“热证可灸”的理论,灸法在风寒证面瘫以外证型的应用也值得探讨,可进一步探讨扩大该疗法的治疗范畴。
[1]东贵荣,鲍春龄,周艳丽,等.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摘要)[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26-132
[2]全市明,高志强.贝尔面瘫临床指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4):274
[3]Peitersen E.Bell's palsy: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 facial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J].Acta Otolaryngol Suppl,2002,549:4 -30
[4]熊小友.隔姜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6):359-360
[5]张连媚.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面神经炎363例[J].光明中医,2010,26(12):2262 -2263
[6]郭现辉,童伯瑛,赵喜新.隔姜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4例[J].陕西中医,2008,2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