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侗族医药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通道县坪坦乡阳烂村为例

2014-01-24 08:49刘若阳唐乐微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草药侗族医药

刘若阳 唐乐微 陈 亮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对侗族医药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通道县坪坦乡阳烂村为例

刘若阳1唐乐微2陈 亮2

(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随着经济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民群众在保健防病治病方面选择日趋多元化,民族医药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走访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聚集地,调查研究侗族医药现状,我们认为需要加强侗族医药挖掘继承和科研工作,同时开展侗族医药正规教育,加强现有侗医的继续教育工作,才能使侗族传统医药继续更好的传承并发展。

侗族医药;发展现状;传承

1 阳烂村基本情况

阳烂村隶属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距坪坦乡乡政府所在地坪坦村1.5公里,距通道县城21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寨,分别为中心寨(团寨)、黄岩、高秀(陆寨)、川盆和双勉。阳烂村民分作7个村民小组,共有153户,780人,均为侗族。日常生活多用侗语交流,大部分村民能说通道方言与普通话。

2 侗族医药文化特点

侗族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在神话传说时代,远古侗族先民进行了原始的医药知识积累,形成了早期侗族医药。秦汉以来,巫傩文化持续发展,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巫医一家”的侗医药文化现象[2],其他如萨文化、款文化、稻作文化、村寨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也对侗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3]。因侗族缺少文字,仅于侗区地方史志书籍中,可见到零散医药文化史料。近代侗医手抄本医籍出现[4],侗医药基本理论形成,现代侗医药的系统收集整理、临床、科研及教学,丰富、完善和发展着整个侗医药的理论体系。目前认为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诊断方式采用看、摸、算、划辨证,用药方式也独具一格,治疗方法简朴易行,概括起来有 18 种[5]。调查研究显示[6][7],侗药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共计734种,其中侗医应用较广泛的有347种,植物类药物占313种。侗族医药自古以来就是侗族地区的主流医药,是一个独立的学科[8],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医药专家学者偏重于应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来进行理论研究,缺少临床,加之侗族医药理论特定的文化背景,现代科学仍解释不了许多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侗药秘籍和治疗方法[9],而在部分村寨的侗医,仍保留有悠久的采药和治病的传统,高超的医术及对疑难病症的治疗效果远近闻名。

3 阳烂村在侗族医药中的代表性

从古至今,通道侗乡人民全依赖侗医草药防病治病,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同样离不开这古老而纯朴的民族医药。

阳烂村位于湘桂交界处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境内,属于一个原生态的自然村落,极具侗族村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阳烂村最早的有史可查的侗族医生,可追溯至康熙22年,村民龙通跃(实为杨通跃)外出经商习武,习得医术,手抄医书有《玉历医方》,极擅伤科,传人龙本旺、龙从昌、龙道选、龙怀仁、龙儒恩、龙敏等,时至今日,已有10代[10]。现阳烂村侗寨民间草药医生有数位,医术属于祖传。村民龙开娥从小跟随爷爷龙于恩(龙通跃的后人,应为龙儒恩,村民口述有误)学习家传草药接骨,因医术高超,1975年调入通道县中医院,后全家迁往县城居住,仅过节祭祖时回到村中祖屋。龙于恩另有一徒杨正永,现年70岁,仍居阳烂村,是远近闻名的专治跌打损伤的草药师傅。另有龙建云家族专治皮肤肿瘤,草医吴述兰治疗肝胆、脾胃、心脏方面疾病。村卫生所医生杨景业除家传草药外,还于1981年在县城卫校系统学习了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2007年其自己的诊所被批准为村定点医疗机构。除去村卫生所是挂牌经营,按国家标准收取医药费用外,其他几位侗医都是病人慕名上门求医,而侗医治疗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11]。

由于村民们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他们每个人对草药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所以在推行农村医保之前,普通感冒或者小创伤,村民们都可以自行用草药处理,他们还会在闲暇聚会时,一起交流草药知识,可以说每个人都会草药。自政府推行了农村医保后,普通疾病村民会前来村卫生所治疗,他们能够接受现代西医的治疗方法,如打针输液等。只是遇上疑难杂病时,会用草药。这也导致民间草药医生越来越专科化、小众化。

在治疗疾病时,草药医生们有时也会辅助一些祭拜、念咒的方法。但随着科学理念越来越多的被接受,医生以及患者也逐渐不再应用鬼神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传统的民俗文化,如喜食酸食、吃油茶、饮酒、居住、饮水等方面,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仍然起着朴实有效地作用[12]。村民在这些方面依旧沿袭古老传统,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懂得一些朴素的预防保健知识。

4 阳烂村侗族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侗族医药日趋专科化。由于经济及现代医学的发展,村民们在就医方面的选择范围扩大,加之国家推行了医保项目,很多普通疾病已不再找自己村的侗医进行传统治疗。阳烂村的侗医有的只认识单一疾病的药物,他们更多的是向专科疾病治疗方向发展。

4.2 侗医年龄有“老龄化”趋势。阳烂村民间侗医队伍中,未曾见到40岁以下的侗医,究其原因有两者,一者在于“口传”的教育方式使学习侗族医药人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才能独立行医,二者,民间侗医的经济收入低是重要原因。在阳烂村,民间侗医接诊当地的一例病人,从采药、诊断、用药,到取得较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所能获得的报酬一般为人民币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偶有千元,远远低于其它“打工”的日(月)经济收入。即使父辈是有名气的侗医,年青人也往往选择先外出打工挣钱,待打工挣钱多后,再回家接受传授。如该地区的侗族医杨正永,男,现年70岁,30余岁时跟随老师傅龙于恩学习接骨,行医至今,其3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二儿子现年44岁,2年前从广东打工回来后跟随父亲杨正永学习医技和用药方法,接受家传行医。

4.3 侗医队伍的文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阳烂村,毕业于卫校的侗医仅一人。较低的文化程度,对侗族医药的继承、创新及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对拓宽侗族医药的服务领域以及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有影响。

4.4 侗医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完善保护。阳烂村的民间侗医思想比较开放,并没有以前“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观念,只要诚心向学,他们都乐意传授。但是,这样容易使得某些无良机构或者个人,在对侗族医药知识进行搜集、开发,乃至生产、出售侗药新药的过程中,未认真考虑和给予侗族医药知识原持有人相应的回报,无视向他们提供侗族医药知识者的权益。难以有效保护侗族医药知识产权,监管和控制对侗族医药知识的利用,甚至剽窃的行为。

5 侗族医药的发展建议

5.1 加强对侗族医药的抢救、挖掘、整理等工作。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医药传承又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等方式,医学知识散存于民间,需派专人深入基层,挖掘、抢救现存的侗医学资料,整理出版侗族医药系列丛书,联系侗医信仰与当地社会的存在方式和习俗形态的研究。加强对侗医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深入论述。

5.2 在高校开设侗族医药专业及建立研究所。侗医药的发展与开发的关键是人才,加大科技含量和人才储备,才能保持侗医药的持久、良性发展。在高校开设侗族医药专业及建立研究所,可以系统培养大批侗族医药专业人才,弥补目前侗医老龄化及文化程度偏低现象的不足。

5.3 建立完善的侗医法律保护体系。目前我国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虽然可借助相关的执业医师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文物保护法、商业秘密法等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不是专门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而制定的,难以充分保护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有关管理机构从本地民族实际出发,创制和变通做出有利于民族医药保护和发展的制度措施,具体措施可归纳为[13]:①建立民族医药普查机制;②建立民族医药传统知识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③建立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使用与开发机制;④建立民族传统医药知识遗传资源(采集资源)生态保护机制;⑤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

6 小结

随着经济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民群众在保健防病治病方面选择日趋多元化,侗族医药原有的传承机制及优势领域受到较大冲击。为使侗族传统医药继续传承及发展,需加强侗族医药挖掘继承和科研工作,同时开展侗族医药正规教育,加强现有侗医的继续教育工作。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侗族医药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侗族医药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做好侗族医药的保护及管理工作,使侗族医药得到合理的利用、传承和发展。

[1]田华咏,田兰.侗族医药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7:8 -11.

[2]田华咏.试论侗族冲傩文化与侗族医药文化的关系[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04.

[3]吴国勇.浅谈侗族文化与侗族医药的关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1):1 -3.

[4]田兰,汪冶,田华咏.侗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60 -62.

[5]萧成纹.论侗族医药的特色诊疗[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7):2 -5.

[6]龙运光,袁涛忠,杨晓琼,等和.侗族药用物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1):39 -46.

[7]杨晓琼,郭伟伟,袁涛忠.黔东南地区侗族药物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26 -32.

[8]邓星煌.论侗族医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62 -65.

[9]刘艺兰.侗族医药研究概述[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1):64 -66.

[10]萧成纹.对湖南省通道县侗族医药队伍的形成和传代形式之考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56):132-134.

[11]杨光团.浅谈侗族医药特点及行医事宜[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66 -67.

[12]萧成纹.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1):61 -62.

[13]杨静.传承保护创新——关于黔东南州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保护模式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19):26-28.

R297.2

A

1006-6810(2014)04-0067-03

刘若阳,女,1985年12月生人,籍贯四川绵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联系方式:TEL:18728410072 Email:myemail1214@163.com

2014年3月4日收稿

药物定性定量研究

猜你喜欢
草药侗族医药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草药王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传统医药类非遗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