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业》编辑部
猪价“颠簸”何时休,拨开云雾见月明
《中国猪业》编辑部
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波动,在生猪市场演绎得更外生动。岁末年初,南方12月份的腊肉储备、元旦的节前消费和春节的全家团圆饭本应掀起消费旺季,但实际上猪价并没有由低谷走向高峰,养猪户的满腔期盼再一次落空,养猪业没有迎来价格的春天。虽然节后部分地区的猪价开始小幅反弹,但猪价总体仍然处于低谷,这些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春雨”没有解决全国大范围的“干旱”,养殖企业仍承受着猪价下行的巨大压力。
2014年春节猪价的“开年跳水”,主要原因仍是供求变动所致。纵观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情况,我国生猪产能总体处于正常偏高水平,市场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自2013年12月中下旬以来,受生猪产能偏高、集中出栏增多,而消费需求增长偏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猪价格由升转降、持续走低,跌幅达15%。对此,发改委建议生猪养殖户加快淘汰一部分超龄母猪,保持供求基本平衡。2014年年初,北方地区的初雪姗姗来迟,使得大量病毒和细菌孳生,部分地区出现了生猪疫情,加剧了养殖户集中抛售的现象;另外,政府提高了反腐力度,年前单位团体消费和聚餐现象大幅减少致使猪肉消费不旺,这些也都是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
保证生猪价格稳定,主动调整才是上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探索生猪价格保险试点”,强调要“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稳定生猪市场价格,降低“猪周期”的价格波动带给养殖企业的利益风险,提高规模化养殖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给生猪养殖企业吃上“定心丸”。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开展目标价格保险,可以减少因价格低迷、亏损严重给养殖企业带来的损失,养殖企业通过保险赔付获得一定的补偿,这样有利于提高养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同时,保险的敏锐性又弥补了政府调控的滞后性,改变了以往的“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局面。据了解,中国人民保险四川分公司于2014年1月初启动了“规模养殖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单”,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投保户即可按约定获赔,目前两家投保的规模养殖场已经拿到了生猪“跌价”损失的补偿。2014年,政府也将通过多种措施为建立完善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自主经营、充分发展,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生猪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尽管当前的生猪价格形势依然迷雾重重,阴霾未散。但是每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1年聚焦“三农”,这种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导向将为广大养殖企业点亮一盏突破迷雾、指明前进方向的明灯,养猪业的春天或已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