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信
近年来,社会活动多元化加剧,明显增加了高能量创伤比率,城市人口中,多发严重损伤已成为主要致残或致死原因[1]。骨科损伤控制(DCO)具有早期减少生理紊乱的作用,在临床上优越性渐明显,可降低死亡率,促使生存率提高。多发损伤包括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损伤,增加了专业医生处理难度,而骨科医生是针对其中骨关节损伤加以治疗,应用损伤控制理论,为预后改善开辟了新的途径[2]。本次选取相关病例,就此方案应用效果展开探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69岁,平均(38.2±1.9)岁。致伤原因:压塌伤6例,高处坠落伤20例,交通意外伤24例。其以骨与关节损伤为主,合并颅脑损伤10例,腹部损伤1例,胸部损伤15例,行胸腔闭式引流3例,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第一阶段:清创、控制出现,早期临床固定不稳定骨折。骨盆骨折病例,均属不稳定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骨盆兜悬吊牵引及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或股骨踝上牵引;有不稳定型胫骨骨折合并者,部分在清创的同时,取外固定支架予以固定,其他行跟骨牵引,取石膏对稳定型胫骨骨折固定。开放性损伤者,采用Ⅰ期清创,休克在清创过程中加重者,操作需停止,对伤口包扎,积极抗休克,好转后,开展再次清创,救治过程在24 h以内,其中肢体毁损伤的患者,可采用Ⅰ期患肢截肢术、右侧小腿截肢术或右大腿截肢术处理;针对脊柱骨折病例,有脊髓压迫症状合并者,早期需开展简单椎板切开减压操作。(2)第二阶段:入ICU监护,行全身生理状态调整和创伤复苏治疗,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凝血机制紊乱、复温、广谱抗生素控制和预防伤口感染、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任务,生理状态改善后,再进入第三阶段,完成确定性内固定术。(3)第三阶段:行ICU监护2~16 d,开展确定性手术,对内固定方式进行固定,股骨骨折可选择有限接触钢板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骨盆骨折可依据骨折情况应用弧形骨盆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胫骨多采取Liss钢板内固定;脊柱骨折采用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其他应用有限接触钢板完成相关内固定操作。
1.3 观察指标 (1)生存质量:采用Spitzer指数,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定,10分为总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处于理想状态[3]。(2)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例患者中1例死亡,占2%,死因为创伤严重,合并休克,未能有效纠正,49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占98%。严重碾挫伤且合并主要动脉损伤3例,左侧腘动脉吻合后广泛粗线血栓栓塞而失败2例,Ⅱ期开展左大腿截肢术,肱动、静脉成功吻合1例。小腿外固定支架者观察皮肤条件,明显好转后出院,其他均治愈后办理出院手续。术前生存质量评分(5.10±1.03)分,术后生存质量评分(7.99±1.21)分,术后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出现1例感染患者,占2%。
上世纪90年代,DCO理念开始发展,即在严重多发伤有骨折合并的患者中应用,促使二次外源性对患者造成的打击减少,即采取分步骤方案,对酸中毒、凝血障碍、低体温救治,主要包括初期有效简单的控制手术,后送入ICU监护,此时患者生理功能严重耗竭,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代谢性酸中预后有严重影响,ICU以纠正上述病理状态为最终目标,主要有恢复血容量、复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凝血机制紊乱,完成相应复苏工作,再实施后期确定性手术,对于一般应用损伤控制理念的多发伤病例,伤后5~10 d,为确定性手术实施的理想时间,此为免疫观察期,但对于极端严重者,历时大约2周[4]。经近年实践表明,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四肢长管状骨折、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时,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可使死亡率有效降低,生存率得以提高[5]。但针对DCO措施实施指征,报道的意见有一定差异[6]。大部分学者在确定DCO措施指征时,缺乏公认的合理依据,基本基于有限统计学分析及临床经验,或者依据与免疫、病理、生理等重要参数相关的合理量化指标,临床未广泛接受[7]。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在处理严重多发骨合并关节损伤病例时,DCO措施指征适当放宽,可取得理想预后[8]。因患者伤后主诉多失轻顾重,或检查时顾此失彼,或无法对主诉进行提供,通常延迟诊断,或出现漏诊情况,故在确诊后,再开展确定性手术,会提高安全性,使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减轻,可从容的在短时间内对更多重症病例救治,使患者死亡率减少。
本次研究患者1例死亡,可能与创伤发生后,向医院送达用时过长相关。在复苏严重创伤患者时,曾有“黄金1小时”概念提出,对此时间段如何有效应用,关系到预后情况[9]。但真正可充分利用伤后1 h展开救治的医院和城市有限,对院前急救时间展开分析,国际之间、国内大小城市之间存有一定差距,故就急救网络进行完善,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具有十分必要性。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在入院后多有休克伴发,在救治过程中,需对全身状态引起重视,生命权需高于肢体权,不过多搬动或做较多的辅助检查,避免耗时过多,可简单胸腹穿刺,靠体征、伤史,迅速评估病情,取尿管常规放置,即可检出尿道、膀胱损伤,又可对休克监测[10-11]。针对骨盆骨折,及其他多处主要骨干骨折合并者,需重视抗休克治疗。
在救治开放性损伤患者过程中,特别是有大血管损伤伴发者,抗休克及伤口处理通常有冲突,经实践显示,休克无法通过填塞创面及包扎控制出血者,需通过游离血管或血管栓塞结扎,对出血控制,后积极抗休克。系列清创操作在纠正休克后,再实施,依据需要分期清创。而针对休克的患者展开救治时,有四肢血管活动性出血伴发者,取四肢止血带合理应用,会发挥一定辅助作用,临床固定开放性骨折,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12]。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临床开展损伤控制的宗旨,是使患者承受二次打击的程度减轻,确定性手术过早且不恰当的应用,会有二次打击现象出现。而骨科医生对早期手术是否实施具有可控制性,故使早期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避免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创伤加重,使死亡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诸纪华,李忠丽,朱红梅.126例漏斗胸患儿胸腔镜辅助行Nuss手术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35-36.
[2]崔东日,魏顺花.不同麻醉方法对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唤醒心理应激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31-1332.
[3]韩冰,张清峰,寇瑛琍.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123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4,21(1):125-127.
[4]刘艳秋,李星宇,邹小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麻醉处理剖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2):260-261.
[5]翁琴婷,楼敏燕,金立丹.脊柱侧弯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8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40-141.
[6]武建华,武建辉.脑电双频谱指数对小儿手术中低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后意识状态的监测[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78-80.
[7]邵明忠.七氟烷和丙泊酚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术中唤醒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8(26):67.
[8]冯彩婷.小儿脓胸102例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77-1478.
[9]金立丹.胸腔镜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5):131-132.
[10]陈学樊,谭晓菊.胸腔镜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肺功能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6(8):67-68.
[11]陈颖,林万里,何海权,等.胸腔镜下微创漏斗胸矫形术治疗漏斗胸[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8):151-152.
[12]杨云,汪小海,方吉.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酸碱及血浆cAMP和cGMP的变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906-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