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光 戴王强 南海军 黄嗣航 王红刚
中药外治法实验研究方法探析
胡旭光 戴王强 南海军 黄嗣航 王红刚
中药外治疗法历史悠久, 然其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中药外治的临床研究,但对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围绕中药外治的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和外治中药透皮吸收等多方面作了探讨, 并对其进行评述, 为中药外治法及外用中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中药外治法;实验;方法
中医外治法, 特别是中药外治法具有简便、有效, 无胃肠道及肝肾损伤等毒副作用, 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1]。近年来, 中药外治法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方面, 但对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相对薄弱, 特别是中药外治的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吸收(透皮吸收)、作用机理研究少且不够深入, 这都影响中药外治法的推广及外治中药新剂型的发展, 因此亟待加强中药外治法的基础研究。
现就中药外治法实验方法, 包括中药外治的安全性与透皮吸收, 药效研究动物模型、实验项目及药效评价指标等进行概述和分析, 为阐明和发展中药外治法提供参考。
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毒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2], 安全性评价需进行急性毒性、刺激性、过敏性实验。以下刺激性和致敏性实验做以介绍和评价。
1.1刺激性实验
1.1.1一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 正常皮肤实验:取新西兰大白兔, 硫化钠脱毛。破损皮肤刺激实验:在用药部位用注射针头划成“井”字并以渗血为度。将受试药物直接涂于一侧已去毛的皮肤上, 另一侧涂赋形剂作对照。给药时间为6 h, 给药后用温水清洁给药部位。
1.1.2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 给药方法按照一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方法进行, 每天在相同时间内给药, 连续7 d。
1.1.3观察指标 在自然光下观察皮肤反应, 以红斑、水肿的程度, 按技术指导原则[2]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1.2过敏性试验 将豚鼠于给药前24 h用硫化钠脱毛, 将受试药物涂抹于豚鼠脱毛区, 6 h后去掉覆盖物, 去掉受试药物, 再分别于第7 d和第14 d以同样方法各重复1次。于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 d, 将受试药物涂于相对应动物的右侧脱毛区, 6 h后去掉受试物, 即刻观察, 然后于24、48、72 h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按照技术指导原则[2]中《皮肤过敏反应程度的评分标准》评价。
1.3方法评述 上述方法仅通过肉眼观察药物的刺激性和致敏性, 以接触部位的红斑、水肿情况积分, 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如:受试动物对药物的敏感度;药物本身的刺激性,特别是中药起效和刺激性产生一般较缓慢, 且轻微、从而引起潜在刺激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易导致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因此, 对外用制剂的刺激性和致敏性评价, 需要寻找一些更为客观的评价指标, 如小鼠耳廓刺激性实验, 能更准确的反应外用制剂的作用[3]。
目前对促渗透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包括传统的化学促渗透剂如氮酮, 中药促渗透剂主要是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芳香性药物如薄荷、细辛 、丁香、桂枝等。因此选用合适的透皮动物模型和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2.1模型动物 一般采用兔子的皮肤, 近年来发现裸小鼠更适合透皮的研究。裸小鼠由于全身无毛, 其皮肤结构功能与人皮肤很接近, 因此常被用来进行药物的透皮试验[4]。
2.2研究方法 ①采用离体兔皮或裸鼠皮肤, 在改良的Franz 扩散池进行, 以有效成分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或紫外分光法测定含量, 研究中药外用制剂透皮速度、透皮百分率及皮肤储库效应[5-6]。②采用在体裸鼠或大鼠, 应用经皮微透析实验手段研究药物经皮吸收和代谢状况。如蔡郁等[7]以经皮微渗析技术研究芍药苷大鼠经皮吸收, 认为经皮微渗析技术是在体研究药物经皮渗透性的有效手段。
2.3方法评述 目前研究药物经皮吸收常采用离体皮肤的Franz扩散池法, 但该法缺乏主动转运过程, 随着时间的延长,离体皮肤的活性越来越差, 与在体皮肤有很大区别, 故不能充分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真实过程;另一方面, Franz 扩散池法考察的是透过皮肤的药物量, 而皮肤药动学考察的是保留在皮肤中的药物浓度变化, 因此Franz 扩散池法难以反映药物在皮肤内的代谢过程[8]。体内皮肤药物代谢实验有在体经皮微透析实验等, 可作为药物经皮吸收和代谢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然而, 这些方法也存在操作复杂繁琐、技术要求高的缺点[9]。
对外治中药的药效研究, 首先根据研究病种, 选用相应的动物模型, 然后采用多指标、多实验仪器手段研究药物的作用和机制。如体表穴区贴敷活血类膏剂治疗关节、肌肉等疼痛的研究, 除采用常用的镇痛、抗炎、抗凝血、抗血栓指标外, 还可观察动物皮肤组织血管形态、血管计数和肥大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以了解该药物对组织微循环血流的作用[10]。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定仪检测技术,测定皮肤血流量;用红外成像技术及阻抗血流图技术, 观察中药对关节、肌肉的升温效应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效应[11]。这些都是对外治中药药效研究的有益探索。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治疗优势显著, 对于其安全性的评价、药效研究和透皮的研究, 对于阐明中药外治法的优势,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力的指导和促进新剂型的开发以及加强中药外治法基础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顾文, 周春祥.中医外治法研究思路.中医杂志, 2012, 53(19): 1642-1644.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 胡旭光, 王晖, 陈丽, 等.薄荷醇的皮肤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24(3):25-27.
[4] 张瑞涛, 王晖.裸小鼠在皮肤病学和皮肤毒理学中的应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6,16(4):156-158.
[5] 王晖, 薛漫清, 梁庆.功效函数法评价双氯芬酸钠的透皮吸收效果.中国药房, 2008, 19(28):63-65.
[6] 王晖, 郭源源, 陈垦, 等.功效函数法评价薄荷醇与月桂氮卓酮对双氯芬酸钠的透皮吸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29(7): 1233-1236.
[7] 蔡郁, 刘新颜, 梁文革.以经皮微渗析技术研究芍药苷大鼠经皮吸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7(10):116-118.
[8] Escobar-Chávez JJ, Merino-Sanjuán V, López-CervantesM, et al.The tape-stripping technique as a method for drug quantification in skin. J Pharm Pharm Sci, 2008,11(1):104.
[9] Narkar Y.Bioequivalence for topical products-an update .Pharm Res, 2010,27(12):2590-2596.
[10] 罗明富, 何俊娜, 郭莹, 等.电针和悬灸对大椎穴区MCs脱颗粒不同影响的研究.针刺研究, 2007,32(5):327-329.
[11] 张文高.中药外治保健用品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医外治杂志, 2008,7(3):5-8.
510006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