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彭华
44个地方猪种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本刊记者 彭华
2014年2月14日,农业部发布第2061号公告,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农业部公告第662号)(以下简称《名录》)进行了修订,确定159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地方猪种44个,分别为八眉猪、大花白猪、马身猪、淮猪、莱芜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华中两头乌猪(沙子岭猪、通城猪、监利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浦东白猪、撒坝猪、湘西黑猪、大蒲莲猪、巴马香猪、玉江猪(玉山黑猪)、姜曲海猪、粤东黑猪、汉江黑猪、安庆六白猪、莆田黑猪、嵊县花猪、宁乡猪、米猪、皖南黑猪、沙乌头猪、乐平猪、海南猪(屯昌猪)、嘉兴黑猪、大围子猪。
《名录》收录的地方猪种全部为原产于我国的、珍稀或亟需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修订的《名录》新增7个地方猪种,有1个品种即皖南黑猪为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新发现的品种。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保种,进一步调动地方保种的积极性,原《名录》中的“太湖猪”被拆分成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黄淮海黑猪”被拆分成马身猪、淮猪、莱芜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