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张丽丽
目的 比较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与西药相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0例患者为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 以诺酮类为主的抗生素及甲硝唑7 d,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选取另外同种疾病的70例为观察组, 采用中药口服与西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西药方法同对照组,中药采用本院内自拟方。结果 全部患者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和87.1%, 两组相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修复结肠黏膜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以往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副作用明显, 近年来大庆油田总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现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70例患者与单纯西医治疗的70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1.1一般资料 70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均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年龄最小者35岁, 最长者70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症状。这70例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同种疾病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 年龄最小者32岁, 最长者68岁, 采用的是西医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程长短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进行对比。全部患者经过肠镜检查,得到确诊。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 例如嘱患者注意休息, 合理饮食,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控制继发感染, 病情较重者应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静脉滴注喹诺酮类为主的抗生素及甲硝唑, 病情较重者加用氟美松, 每次剂量5~10 mg, 入壶1次/d, 逐渐减量, 最终停药。柳氮磺胺吡啶1 g/次, 3~4次/d;左氧氟沙星片0.15 g/次, 2次/d。对磺胺类过敏者采用脱敏疗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口服方剂组成(本院自拟方):黄连15 g, 蒲公英、败酱草各20 g, 白术、葛根各15 g, 木香6 g, 白头翁、赤芍、黄芩各10 g, 白芍20 g, 生甘草、合欢皮、防风各5 g。对便血多者加止血药, 例如槐花、牡丹皮、紫草等, 腹痛严重者加延胡索和徐长卿, 发热者加蜀羊泉、金银花、鸭跖草, 感染严重者加苍术、藿香、薏苡仁[1]。加水1000 ml, 煎服浓缩至300 ml, 每次取150 ml,早晚各一次口服。以上治疗方案中抗生素疗程为一周左右, 口服西药疗程为1~2周。观察组的中药口服10 d为一个疗程, 共需要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治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完全消失, X射线钡餐显示患者的结肠载膜恢复至正常生理形态;好转: 患者临床表现任然存在, 但是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 X 射线钡餐显示患者结肠载膜形态基本恢复至正常生理形态;无效: 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未出现明显好转, 部分症状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70例中65 例治愈, 3 例好转, 2 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7.1% 。对照组70例中56 例治愈, 5 例好转, 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87.1%。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草药具有不良反应小、副作用轻、患者不易耐受、安全可靠等优点[2], 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现代药理学证明, 黄连、白头翁具有显著的广谱抑菌活性, 对于金葡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抑菌活性均十分显著[2]。败酱草对于多种细菌可以起到抑制作用。白术具有促进小肠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白芍具有解痉作用, 甘草在诸药中起到调和作用。延胡索具有镇痛、镇静作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是利用西药快速抗炎的特点, 短期起效, 口服柳氮磺吡啶, 利用其吸收部分在肠微生物作用下能保留8~12h[3]。本研究结果和许多学者研究结果均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既利用了西医治标快速有效的特点, 又利用了中医治本长期巩固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修复结肠黏膜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 吴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宜春学院学报, 2013,35(9):103-104.
[2] 汤艳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8):248-249.
[3] 李春耕.中西医结合治疗直乙型溃疡性结肠炎120例.辽宁中医杂志, 2010,37(12):2418-2419.
163000 大庆油田总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