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卡
1971年生,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从事小说、诗歌、随笔和理论批评写作,著有诗集《厌世者说》,有作品散见于《草原》、《延河》、《青年文学》、《文学界》、《山花》等,现居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又叫召城。“召”,在藏语里是“寺庙”的意思。
历史上,呼和浩特的召庙曾多到数不胜数,有所谓“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大召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也就是黄教,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在蒙语里,大召俗称“伊克召”,我曾写过一首稍有争议的诗,标题便是《大召》。
阿拉坦汗与归化城
2010年之前,大召的广场还算空旷浩大,2010年之后,有好事者在大召寺前塑了一座面向东方的阿拉坦汗坐像,但显得不伦不类,不知有何寓意。
阿拉坦汗(1507-1582)系成吉思汗17世孙,文韬武略,一生对外进行过45次战役,包括与明王朝的军事对抗,屡战屡胜。阿拉坦汗希望通过打仗逼迫对方互市,但明廷坚决坚壁清野,这样拉锯般地打来打去,发现是双输,终于以和平方式解决。据史载,阿拉坦汗先在阴山脚下兴建的藏式美岱召是名副其实的召城,即城寺一体,不久阿拉坦汗重新选址,决定另建一座更为浩大的城寺,在当时明王朝的支持下,他与夫人三娘子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式动工兴建,第二年寺成,也就是大召,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再次年,城市建成,被明廷赐名“归化”,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市的旧城。
明万历六年(1578年),阿拉坦汗迎接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许愿在归化城将“生灵依庇昭释迦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万历十四年(1586年),达赖三世来到归化城,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漠南地区最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归化城顶礼膜拜,请僧取经。据《清太宗实录》载,崇祯五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击林丹汗到达归化城,为了安定蒙古人的心,皇太极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于是,归化城所有召庙的喇嘛都归顺了后金。1640年,皇太极命令土默特都统重修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寺名匾额,改弘慈寺为无量寺,这也是今天大召寺汉名为无量寺的来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任命僧人内齐托音为归化城八大召庙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印玺交付给他。当时因大召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内齐托音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大殿改覆黄琉璃瓦。
呼和浩特的真正繁荣,是从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开始的,当时的白莲教主吕鹤、赵全等投奔了土默特的阿拉坦汗,阿拉坦汗听其意见,广纳汉人从事农业生产,数年之间,开田万顷,村连数百,耕种市廛,大批汉人愿意迁移来此,花柳蔬圃,与中原无异。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阿拉坦汗广招匠人,在现在内蒙古美岱召村修筑大板申城,作为土默特部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至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阿拉坦汗又仿元大都的体制建成归化城,后逐步成为内蒙古中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
阿拉坦汗为维护蒙汉友好关系,使贡市不受干扰,采取有力措施,惩罚破坏者。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明朝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阿拉坦汗上谢表,进贡马509匹,镀金秋辔、马鞍各一副。明朝接受大臣建议,相继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地开马市11处。同时,又开了便于蒙汉人民自由贸易的月市或小市,从而“东自海谷,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
“达赖喇嘛”称号的由来
阿拉坦汗原来信奉萨满教。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西藏的阿兴喇嘛来到土默特,向以阿拉坦汗为首的土默特贵族、官员介绍了黄帽派喇嘛的教义、教规,并劝阿拉坦汗邀请西藏活佛索南嘉措来土默特传教。阿拉坦汗从此皈依黄教,明朝廷应阿拉坦汗请求,颁给他金字番经及遣喇嘛番僧传习经咒,后派遣使者前往甘丹寺礼请索南嘉措。索南嘉措约阿拉坦汗在青海三角地带会晤,为此在青海的察卜齐雅拉地方建寺,作为会晤之所。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寺建成,明朝廷赐名“仰华寺”。八月,阿拉坦汗陪同索南嘉措前往新落成的仰华寺,举行盛大法会。阿拉坦汗敬封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之尊号,“达赖喇嘛”称号即由此而来。索南嘉措敬封阿拉坦汗“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之号。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阿拉坦汗偕同达赖喇嘛的全权代表栋科尔满珠锡里呼图克图回到土默特。从此,黄教开始在蒙古右翼地区广泛传播。阿拉坦汗为巩固其统治,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又自称汗,国号称“大明金国”,设置职官司体系。晚年,阿拉坦汗还制定《阿拉坦汗法典》和税制办法。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腊月十九日,阿拉坦汗逝世,其妻三娘子继承其未竟之业,率领子孙,维持蒙汉和睦相处,40余年无兵戎之患,边鄙旷土皆得耕收。
“黄金之召”收藏的“三绝”
大召寺为藏汉结合式建筑,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分东、中、西路,中间是主体建筑群,门匾“九边第一泉”为清代著名旅蒙商大盛魁一账房先生所题。大召寺院建筑考究,现存有山门、过殿、经堂、九间楼及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紧紧相连,通称为大殿。大殿为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依照传统中式庙宇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尊银铸释迦牟尼佛像。清朝顺治皇帝迎达赖五世赴京时,曾歇宿于大召内,后康熙皇帝铸“皇帝万岁”金牌供于大殿银佛之前,大召则被尊为“皇庙”。
大召寺内的宗教文物众多,尤以银佛、龙雕、壁画最为出名,被誉为“三绝”。银佛,即释迦牟尼佛像,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全身用3万两纯银铸成。银佛落成时,西藏三世达赖喇嘛专程赶来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龙雕,是银佛座前的两条金色蟠龙,分别雕在两根露明柱上,由下向上望去,金龙张牙舞爪、腾云吐雾、活灵活现。相传是用粘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工艺十分考究,是佛殿中的精品。壁画,布满了经堂和佛殿的四壁,内容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间的各种景象,其中尤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辩经的经辩图最引人入胜。画面所绘的佛祖、生灵、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召寺离我家直线距离不过500米,我常去逛,见气势非凡,私取一名,唤作“黄金之召”——取义自阿拉坦汗,“阿拉坦”在蒙语里乃“黄金”之意。自万历七年(1579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正式动工兴建召城至今,已经400年,可谓历史悠久。1582年阿拉坦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政30年之久,休兵议和,开蒙汉民族团结的黄金时代。为表彰三娘子的功绩,明朝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