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超 徐 雷 孙 琦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光文化
■姜 超 徐 雷 孙 琦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并且独具魅力,原因是无论建筑结构、室内空间、装饰手法其背后都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而中国传统建筑中丰富多样的光环境也同样受到了不同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周易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见图1。这些哲学思想在不同类别的中国传统建筑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由此也形成了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光文化。
1.1 《周易》思想对光的诠释
《周易》可谓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建筑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强调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协调发展,就是受到《周易》的影响。我们熟知的《周易》除了应用于占卜看风水等方面,殊不知《周易》对建筑光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很大程度的影响或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正所谓太极生两仪,即阳仪和阴仪;而对阴阳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为:“阳,亮也。水之北,山之南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周易》对光的诠释全部都在这阳与阴、光与影、明与暗、南与北的变化调和之中。
1.2 院落建筑光环境中的《周易》思想
绝大多数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以院落的形式为单位。坐北朝南、内向封闭、自成体系的院落,就犹如一个“太极”,院落中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即为“太极”中的“阳仪”与“阴仪”。正如《周易》中所指:“两仪生四相,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相生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衍生六十四爻,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所以院落的光环境以此为根据进行下一步的划分:院落中庭院为“太阳”之地,建筑的檐廊区域为“少阳”之地;室内内部空间为“太阴”之地,室内靠窗有光的区域为“少阴”之地,见图2。通过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的调整来满足“阴阳调和”“阴阳互补”,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八卦”进行的风水布置,以此打造出一个环境宜人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人居空间。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讲,“阴阳调和”的过程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的。比如,由于中国地域跨度大,南北方日照入射角、日照时间、日照强度的不同,院落中的庭院尺度也因此进行不同的调整。由北到南,庭院的面积也由大到小,小到一定程度便取名为“天井”。在南方为了防止太阳辐射过强而缩小“太阳之地”的面积,在北方则为了给室内争取到更多的阳光而增大 “太阳之地”的面积。再比如,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室外光线更加有效的引入室内空间。在《桂海虞衡志》记述:“滑石,土人以石灰圬壁及未干时以滑石末拂拭之,光莹如玉。”《笠翁偶集•居室部》记述:“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这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就懂得运用白灰粉刷和纸糊墙面的反光作用增加室内的光线。也正因室内木结构顶棚反射率低于室内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室内的光线方向是由下至上的,如图3。在这种光环境下室内物品的轮廓和对比模糊不清,人的面部也由于光从下向上反射而显得庄重。
从视觉审美角度来讲,“阴阳调和”“阴阳互补”的概念与现代设计理论中的“灰空间”有相同之处。在这种空间中,光线柔和含蓄,没有强烈的光影对比,符合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性格。事实证明,这种柔和含蓄的光环境非常适合人们的居住。同时“室内—檐廊—庭院”形成了层次丰富的“黑—灰—白”空间,这也与现代视觉审美理论不谋而合。
2.1 儒家思想对中国宫殿建筑的影响
儒家思想除了孔子所倡导的“仁学”之外,更强调“礼制”的重要性,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受此影响而产生的。为了巩固皇权的统治,等级制度成为了伦理学上的解释、中国宗法礼制的补充。为了体现等级差异、尊卑有别的秩序环境,因此就需要建筑细部具有多样的形式。当用建筑去表达等级的概念时则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方位朝向、开间数量、空间功能、台阶级数、材质等级、纹样色彩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这种影响在皇家建筑上尤为凸显,而且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的成熟和进步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儒家思想也是建立在《周易》基础之上演变的,但礼制对宫殿的影响有时要超过《周易》。为了满足礼制上的形式甚至不惜以合理的功能为代价的情况很多。比如为了突显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建筑修盖的宏大华丽,房屋进深大,出檐深远,门窗图案复杂,再加上低透光率的窗纸,导致宫殿室内环境采光不足、阴暗压抑。
2.2 儒家思想对采光构件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隔栅门和槛窗的花纹式样的使用上有严格规定。依据礼法门的隔心与窗心纹样按等级依次为三交六椀、双交四椀、步步锦、灯笼锦等,直至最低的棂和方格。如故宫中用于朝会和典礼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等都使用三交六椀隔扇门及菱花窗;而在帝后生活、娱乐的西六宫各殿,斋宫、养性殿、乐寿堂、养心殿均使用步步锦、灯笼锦等支摘窗及风门。其中装在高等级建筑上的三交六椀、双交四椀的采光面积低于50%,以此满足对私密性的需求;而等级较低安装在后宫的步步锦、灯笼锦的采光面积能达到70%左右,以此提供适合居住的光环境。可见门窗的图案不仅传递出等级制度的而且还满足了不同使用功能。
■图1 中国光文化分析图■图2 院落光环境的阴阳划分■图3 室内光线方向■图4-5 园林中的“管窥效应”■图6 园林中的“粉墙花影”
窗纸的裱糊方式也体现着等级制度、承载着习俗文化。不同的裱糊方式运用在不同建筑中,营造出不同的光环境并且满足了不同的功能需求。故宫中的窗纸裱糊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窗纸糊在内,窗纸糊在中,窗纸糊在外。窗纸糊在内多用于起居建筑中,殿外看窗纸与槛窗形成对比,从室内看四壁皆白,营造出洁净雅致的居住环境;窗纸糊在中用于规格较高的建筑,配合着双层结构的窗棂既掩盖了窗纸的糊痕又突显了宫殿的庄重;窗纸糊在外的方法源于东北,一般用于祭祀的坤宁宫和宁寿宫,为了尊祖敬宗因此保持并还原了满人入关之前的生活环境。
2.3 儒家思想对灯具的影响
除了夜晚需要照明之外,由于白天宫殿室内深处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因此白天也需要灯具照明。宫中灯具按材料、形制、功能品种繁多,样式纷杂,但依据不同身份、场合、时间等也有着明确严格的规定。无论是是宫内还是宫外,灯具的使用也不能逾制。在清《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严格规定了宫中从不同身份地位使用的不同种类的灯具和数量及日供蜡支的限额。受此影响中国灯具才会有不同的形式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灯具,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等级文化。
3.1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道家思想与《周易》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艺术审美方面的态度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至高境界。《庄子》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大美”就是道,它在自然宇宙之中,也在现实人间,归根结底就是自然本身。与儒家认为“君子必须出仕为官”相反,道家提倡以自我中心的无为,最理想的是阴阳兼具,即使壮年积极在都城出仕官职,晚间则要回归乡野追求修道之乐。中国古典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便成为了文人雅士解放精神世界、融入自然的休闲场所。
3.2 中国古典园林的光影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环境中十分注重光影关系。通过对空间布局的巧妙变化来表现出明与暗、虚与实、藏与露、疏与密的光影关系,并且在变化中寻求统一。空间对比的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富有成效。蜿蜒曲折的路线、变化多样的空间、明暗交替的光影,让整个园林空间主次分明且层次丰富,在不断变化中又不失统一感。这种视觉变化作为引导,着实为观者的空间体验增添很多情趣。先经过忽明忽暗、时隐时现、具有序列感的光空间,此时的空间像是一曲“流动”的音乐,观者伴随着好奇心不断前进,然后再将光纤不受阻挡的主景显现在观者面前,辽阔优雅的主景瞬间就将观者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因此在多变的空间里光影的变化成为了一种具有戏剧性、情趣性的视觉体验,也满足了人们渴望在此娱乐放松的精神需求。
除此之外,光影变化还被运用在园林的很多地方。如门与景之间,以巧妙的距离用门框、门洞对近景或者远景进行剪裁,同时利用逆光进行加强,使得这种“管窥效应”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强调景框图案的同时又起到了很强的装饰作用,如图4、5。
3.3 园林中的“粉墙花影”
中国古人对光与影的理解就像中国画中的纸与墨一样,阴影以虚破实、化实为虚、虚中有实、虚实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美的精髓。影是“虚”景中的主角,在中国美学中是最高境界。
而“粉墙花影”由来已久,是两宋以后诗文、绘画、园林三个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因此园林艺术开始呈现出诗情画意的境界,后来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以粉墙为纸,以花木为绘”的景观类型,如图6。利用光投影到物体表面上时,色彩会出现明暗效果,在明度上划分产生出不同的层次,产生明度对比,每个层次的色彩在色相、明度、彩度上都会有所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不仅具有优美的空间形式,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造园思想。归纳总结粉墙花影的景观内涵就是以墙、建筑、构筑物等一切垂直于地面,且能形成背景的面为底,以植物为主,组合配置各园林要素,能独立成景,有画面效果的一种小品景观。
《周易》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光环境奠定了大体框架,强调“阴阳调和”“阴阳兼具”的思想使柔和的漫射光成为了中国室内光环境的基调。利用漫射光给空间带来了均质的自然光并塑造了一个利于冥想静思的光空间。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光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虽然有时为了宗法礼制不惜以宜人的光环境为代价,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资源并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含义。道家思想使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和空间布局,也通过准确巧妙的光影关系创造了一个具有极具趣味而且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环境。中国传统建筑的光环境在《周易》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光文化。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光文化,不仅有利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照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贺 辉)
[1]徐兰兰.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0).
[2]王毅,刘子建.中国建筑的门窗艺术发展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5).
[3]黄常华.光与中国传统建筑[J].福建大学建筑学院,2005,(04).
[4]赵湘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光环境意向[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5).
[5]尚国华,芮谦.紫禁城宫殿采光和照明的发展[J].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1997.
[6]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5.
[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Light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Jiang Chao & Xu Lei & Sun Qi
随着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蓬勃发展,建立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光文化越显重要。本文将《周易》、儒家、道家思想分别与传统民居、皇家宫殿、古典园林分别对应,总结了在不同的光环境中所运用到的方法和技巧,并对其背后的哲学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光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光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哲学思想
This paper has corresponded the Book of Change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traditional houses, royal palaces and classical gardens, respectively, summarized the ways and technical skills adopted in different light environment, and analyze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behind the light culture. Conducting research on Chinese light culture not only favors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Light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hinese philosophy
TS664.01;TU114
A
1006-8260(2014)05-0024-0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YSA001)